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38

第38章 章句上(2)

包容就是谅解。可能有人曾伤害过你,记仇是心灵的肿瘤,多一分宽恕就多一分理解,隔阂由此可能化解,家庭更需要谅解,丈夫为啥旧情新移,妻子缘何神色骤变,设身处地寻思一番,假如我是对方又会怎么样?只要感情纽带尚存一丝半缕,诚心宽看,才是大家风范。儿子成绩近期不尽如人意,女儿考重点名落孙山,不要恨铁不成钢,无数事实证明,此刻的谅解比责骂更具有催人向上的鞭策力。

能包容,就能得人。夫妻间除了要有爱情有信任,还要有包容,总是为小事斤斤计较,是不可能白头偕老;朋友间没有了包容就没有友谊,因为包容是友谊的真谛;领导包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

能包容,就能发展壮大。曹操之所以能从仅有的几个子弟兵,到剿灭北方群雄,占据中原,拥有百万大军,与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他连仇人都能容而后用,还有什么不能用的呢?所以说,包容是力量和自信的标志。

包容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修养,没有包容就难以造就伟大的人格;对于社会来说,包容是一种文明和进步。一个健康的、文明的、进步的社会,必是包容的,它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提供条件,就像热带雨林一样,遍布各个层次和空间的动植物对太阳和土壤资源各取所需,互利共生,使得整个群落得到各自最大的效应。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群落效应,它管理而非管制、包容而不纵容。

[原文]

咸丘蒙问曰①:“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②:‘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③,百姓如丧考妣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⑤。’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⑦:‘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志,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⑧。’此之谓也。《书》曰⑨:‘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注释]

①咸丘蒙:孟子的学生。

②孔子曰:此处所引孔子的言论,亦见于《墨子·非儒》、《韩非子·忠孝》篇。

③放勋:尧的称号。

④考妣:古代对已死父母的称呼。

⑤四海:指民间。八音:指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器材所作乐器的声音。

⑥《诗》:此处诗句引自《诗·小雅·北山》,相传是讽刺周幽王派劳役不均的诗歌。

⑦《云汉》:是《诗·大雅·云汉》篇名。这是首赞美周宣王的诗歌。

⑧永言二句:见《诗·大雅·下武》篇第三章。这首诗赞美周武王。

⑨《书》曰数句:指《尚书·大禹谟》。

[译文]

咸丘蒙问道:“语书上说:‘道德崇高的人,君主不能把他视为臣子,父亲不能把他视为儿子。’舜南面坐朝为天子,尧带领诸侯北面朝见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北面朝见他。舜见到瞽瞍,神情局促不安。孔子说:‘在那时,天下危险呀,要垮台了!’不知道这话确实如此吗?”

孟子说:“不,这不是君子的话,是齐国东郊老百姓的野话。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尧年老了让舜代理天下。《尧典》说:‘舜代理了二十八年时,尧才去世,朝中百官如同死去了父母一样,服孝的三年中,民间停止一切奏乐。’孔子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位天子。’舜如果已经做了天子,又率领天下的诸侯为尧守孝三年,就是有两位天子了。”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这个我已懂得了。《诗》中说:‘整个苍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天子的土地;全部土地之上,没有一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称臣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这首诗,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说为天子的事务操劳奔忙而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这样:‘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务,别人安逸只有我最劳累。’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要拘泥词句而误解意旨,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诗意,这才算是理解诗的真谛。如果只看词句,《云汉》诗篇说,‘周室余下的庶民,没有一个存留’,真个相信这个话,周朝没有留下一个人了。孝子的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重大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比拿天下来奉养父母更重大的。做天子的父亲,是尊敬的极点,拿天下奉养父母亲,是奉养的极点。《诗经》说:‘永远尽孝道,孝道是法则。’就是这个意思。《书》里说:‘舜恭敬地来见瞽瞍,以至谨慎战栗,瞽瞍也就相信舜的诚心而顺着儿子了。’这是父亲不能把天子作为儿子看待吗?”

[延伸阅读]

孟子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细节,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和不断引用。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刘勰发挥的,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差之十万八千里了。

[原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①,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②。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①南河:古称黄河自潼关以上北南流向一段为西河,潼关以下西东流向一段为南河。

②中国:此指国都。

[译文]

万章问:“尧把天下交给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人。”

万章说:“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给他的呢?”

孟子说:“上天给他的。”

万章说:“上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

孟子说:“不,上天不说话,只是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罢了。”

万章说:“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天子能向上天推荐人,却不能叫天给予他天下;诸侯能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叫天子让他做诸侯;大夫能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叫诸侯让他做大夫。从前,尧将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又将他公开向老百姓介绍,老百姓接受了。所以说,上天不说话,只是用行为和事实来示意罢了。”

万章又说:“请问,向上天推荐,上天接受了;向百姓介绍,百姓接受了,何以见得呢?”

孟子说:“尧派舜去主持祭祀,一切神灵都来享用,这就是上天接受了;派舜去主持政务,政务治理井井有条,百姓满意安居乐业,这就是百姓接受了。是上天把天下交给了舜,是百姓把天下交给了舜,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这是天意。尧去世后,守孝三年完了,舜到南河以南回避尧的儿子,天下的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见尧的儿子而去见舜;诉讼的人,不去见尧的儿子而去见舜;歌颂的人,不歌颂尧的儿子而去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国都,登上了天子的座位。如果先住在尧的宫廷里,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夺,不是上天给的了。《泰誓》说过:‘上天所见事物,依从百姓眼睛所见,上天所听语言,依从百姓耳朵所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延伸阅读]

君权到底是谁授的?从本意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人所授,即便你伟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按照一般传统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见解。

可孟子却说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答案,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赠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梁,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吧。

现实中,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泰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而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

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①,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②,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③,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④。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⑤,三年,大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⑥。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释]

①阳城: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以北。

②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阴:山的北面。

③启:禹的儿子。后世因避汉景帝刘启讳,也作“开”。

④丹朱:尧的儿子,名叫朱,封子丹,所以叫丹朱。舜之子:舜的儿子,名叫商均。

⑤桐: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以西,位处当时商朝国都的西南方。旧说桐是汤的葬地。

⑥亳(bó):地名,商汤的国都,在今河南偃师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