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34

第34章 离娄章句下(4)

[注释]

①泽:朱熹《集注》云:“犹言流风余韵也。”世:《集注》又云,“父子相继为二世,三十年亦为一世。”斩:断绝之意。

②私淑诸人:赵注训为“私善之于贤人”,朱熹《集注》云:“人,谓子思之徒也”;“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的影响五代才止歇,小人的影响也要五代才止歇。我没有能成为孔子的门徒,我只是私下得益于他的传人而已。”

[延伸阅读]

孟子以孔子之道的继承者自任。而孟子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孔子的学说。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其中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一反大贬柳絮飘浮无根、无所附依的写法,而是用肯定态度对其大加赞美。这正如有人不仅看到了辛勤耕耘的黄牛,也看到了黄牛背后不断抽动着的鞭子,这正是见识的独到之处。

从薛宝钗的才识可窥其思考技巧,我们从中也可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讲仁义。他的门客达到三千多人。其中有一位门客叫侯生,本是屠户出身,其才平平,其貌庸庸,受到其他门客及家人的嘲弄与鄙视。而信陵君以士之礼待之,一视同仁,毫无嫌弃和厌恶之感,并且能够尊重他的意见,成全他的要求。

公元前248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数次遣使向魏求救。魏王怕引火烧身而不敢发兵,但是在各国一片合纵抗秦的呼声之下,又不能对邻居见死不救。他只好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人象征性地救援,虽大造声势,实则驻军于邺下,停滞不前。

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催促晋鄙进兵,魏王不听。他一怒之下,带领自己的一千多门客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临别找侯生,侯生却一反常态,对信陵君赴汤蹈火无动于衷。一怒之下,信陵君行出数里,可是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就想回头问个明白。

原来侯生使的是欲扬先抑之计,他故作冷淡,使信陵君诧异,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侯生指出这样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与其铤而走险,不如偷来兵符,操纵军队。最后在好友朱亥的帮助下,终于盗得了兵符,操纵军权。信陵君手握兵符传令全军:“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回家赡养父母;有疾病者,留下治疗。”这一成人之美的命令深得人心,除去按命令留下的人,剩下八万精兵,及千余门客,个个斗志昂扬,最后大败秦军。

信陵君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仁义使他在遇到困难之时,很多人愿意帮助他,甚至为他拼死卖命。其中的道理,就是借脑思考。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难有作为。

二十三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有损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有损勇敢。”

[延伸阅读]

过度的“取”有损廉洁,过度的“与”有损恩惠,不适当的“死”有损勇敢。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适当的“度”,过了这个“度”,事物往往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咱们这里不说别的,单就说说“冒险”和“蛮干”。其实,冒险与蛮干完全不同。

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在成功者的眼里,冒险就是勇敢与智慧相结合。如果胆子放不开、机会瞅不准,你的小辫子就会被别人抓住,给你致命一击。但是,冒险不等于干蠢事,盲目的冒险将使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聪明的冒险,必须是先了解了失败的可能性并情愿一笑了之地去承受随之而来的损失。

商人罗思曼对生意中的冒险原则了解得相当透彻。在某一次研讨会上,大卫先生无意中说起他新近准备买一套漂亮的房子,他已有了心目中的房子。大卫说:“是这样的,卖主要15万美元,我准备付13万,你看我怎样才能少付那2万块钱呢?请给我介绍点谈生意的诀窍吧。”罗思曼问他:“如果你不买这所梦寐以求的房子又有何妨呢?”他答道:“那可不行,我想那样一来我的妻子就会自杀,我的孩子也会离家出走!”罗思曼嘟哝道:“嗯……告诉我,你对你的妻子儿女好不好?”他答道:“啊,罗思曼,我很爱他们。为了他们我什么事都干。我现在必须使房子的要价降低。”最后,大卫为梦寐以求的房子还是花了15万,就他那种迫不及待的态度而论,他没付16万已经够幸运的了。那一套房子对他那么重要,他是不会冒险失去的。由于他太心急了,所以他不敢说任何冒险的话,而这类话就会使卖主降低要价。

当你感到务必要得到某个东西时,你就永远得付出高价,因为你把自己置于一个对方容易驾驭的地步。

还是罗思曼,他对冒险原则的分析是这样的,他通过一次小游戏来说明这一问题:在一次生意研讨会上,迈克站在一伙人面前,手里握着一枚普通的硬币,对那伙人说:“我们来玩一个传统的掷币赌博游戏,我把硬币掷下,你叫正面或反面,如果叫对了,我给你100万美元,如果叫错了,你给我10万美元。假定这是一场合法的打赌,那么这屋里有多少人敢贸然一试?”当然没有人会举手参加。

迈克把硬币装起来,接着评论道:“让我们分析一下,当我提出打赌时,你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你们在想:‘这家伙在输赢各半的可能情况下给我下了10:1的赌注,他可能就懂谈生意,对其他则一无所知。’”听话的人大多表示同意迈克的评论。

迈克继续说:“你们考虑到赢了吗?你们是否在心里算计过将来用100万元买什么东西?不会的。你们考虑的是输,你们在想:我怎样去搞10万美元?我手头正紧,还等着发薪呢!”许多人不自然地笑了。

迈克继续道“我猜想你们有的人散会后回到家里,妻子向你们问好,并说:‘有什么新闻吗?’你会答道:‘有一个家伙拿出一枚硬币要赌钱。哎,对了,我们没钱了吗?’”在场的人没有跟迈克赌钱是英明的。就钱财而言,对任何人的风险程度均正出于他拥有的财产。如果有一个亿万富翁在场,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跟迈克打赌。因为钱可以使人找到有利的机会,因为钱可以使人感到危险也毫无惧色,即使输了,也只是耸耸肩,潇洒地叹口气:“怎么搞的!”如果迈克把赌注降低,从100万对10万降到100美元对10美元,那么,在场的人就都有可能打赌了,因为这时冒险的损失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

难道不是这样吗?

二十四

[原文]

逢蒙学射于羿①,尽羿之道②,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③。”

[注释]

①逢(pé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

③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向羿学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杀害了羿。孟子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

公明仪说:“好像不该有过错吧。”

孟子说:“过错小一点罢了,哪能说没有过错?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了。’又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君交待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延伸阅读]

孟子在这里尽管没有把后面的话讲完,然而其意思却是非常明了:子濯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人品,相信学生尹公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庾公之斯不会杀他。但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终究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对于被害羿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早已为人所不齿,成了大家的共识,孟子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师徒都有责任。乍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细心一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有些人“引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自己平时不谨慎,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进屋,使之见财起意,产生歹心,结果发生失窃甚至谋财害命的惨案。这能说房主人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这还只包含了交往中要注意识人察人的一方面,没有包含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假如并不只是教逢蒙箭术,并且也教他做人的道理,简言之,既传艺,也传德,兴许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了吧。

由此,从逢蒙杀羿一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不仅选拔干部、认识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就是收学徒、招学生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徒、教学生还是培养其他什么人,都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当然,无论从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从干部制度来看,都是非常注意这两个方面的。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做得如何,还有待调查研究。那就以孟子这段话,把逢蒙杀羿这件事,作为提醒我们注意的一份案例,一个经验教训吧。

二十五

[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①,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②,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原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

②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施沾染上了脏东西,那么人人都会掩着鼻子走过她跟前;即使长得丑陋的人,只要(诚心)斋戒沐浴,那么也可以祭祀上帝。”

[延伸阅读]

美丽如西施,沾染污秽也会遭人厌弃;丑陋入东施,只要洁身自好,诚信斋戒,也能成为圣徒。可见,有美有善否足恃,贵在保持勿失;有丑有恶不足惧,贵在自新。美丑善恶从不根据面貌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人心善恶,想要由丑变美不是不可能,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二十六

[原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①,故者以利为本②。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③,可坐而致也。”

[注释]

①故:赵注训为本原,朱熹《集注》云:“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谓天下之故者也。”译文取赵说。

②利:朱熹《集注》云:“犹顺也,语其自然之势也。”

③日至:冬夏二至的准确时刻是古代历算的重要数据,朱熹《集注》云:“天虽高,星辰虽远,然求其已然之迹则其运有常,虽千岁之久,其日至之度可坐而得。”

[译文]

孟子说:“普天之下所谈论的人性,不过是行为的本原罢了,本原的东西以顺乎自然为原则。之所以嫌恶聪明人是因为他们穿凿,如果聪明人像禹疏通水流那样就不会对聪明嫌恶了。禹疏通水流,是让它们不违反自然地流行,如果聪明人也使自己不违反自然地行事,那么也就更聪明了。天如此之高,星辰如此之远,如果能推求它们固有的(运行)规律,那么一千年后的冬至,也是可以坐着推算出来的。”

[延伸阅读]

什么是智?孟子认为,大智是顺应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是卖弄小聪明。

凡事有利便有害,这是自然规律。聪明人做事就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在注意其利益的同时,也不忽视与之相伴的害处。他们往往能兼顾利害得失,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