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24

第24章 滕文公章句下(3)

[注释]

①段干木:战国初年魏文侯时的贤者,曾师事子夏。

②胁肩:耸起肩来故作恭敬的样子。谄笑:勉强装出讨好的笑容。

③赧赧(nǎn):羞惭得满脸涨红的样子。

[译文]

公孙丑问道:“您不愿去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古代的惯例,不是诸侯的臣子,便不去参见他。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太过分了;如求见迫切,还是可以见的。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厌恶别人认为他没有礼仪。大夫赠送东西给士人,士人如果不能在家亲自接受,就应去大夫门下拜谢。于是,阳货探知孔子不在家时送给他蒸猪腿;孔子也探知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那时,如果阳货先去拜访,孔子怎么会不见呢?曾子说:‘耸肩做出毕恭毕敬的样子,勉强装出讨好的笑容,比盛夏的日子去浇菜地还要痛苦。’子路说:‘明明跟这个人志趣不相投,却要勉强去和人家交谈,看看他那羞惭得满脸涨红的样子,我真不知道所为何来。’从上面这些事例来看,就能明了君子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操行了。”

[延伸阅读]

这里一是对《论语》所记“阳货欲见孔子”一章的补充说明;又是对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进一步说明。

所谓“胁肩谄笑”,其实就是“巧言令色”,包括子路所不理解的那种“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都是类似的行径。说透了,就是虚伪!

说到虚伪,那真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了。一方面,它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世人无不深恶痛绝,把它作为人类的恶行败德而加以口诛笔伐,似乎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分明感觉到自己随时随地都生活在虚伪的包围之中,世上几乎找不到没有虚伪存在的净土。所以,这似乎又是一个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二律背反,使“虚伪”突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仅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即使各圣贤们也困惑不已,所以不得不反复论述。

至于孟子在这里为什么提到这个话题,则是从“谄媚”引发的。因为学生公孙丑提到为什么不主动去拜见诸侯的问题,孟子在回答时说到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像段干木、泄柳那样,过于清高,过于孤芳自赏,似乎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儒者主张中正平和、恰如其分,反对凡事走极端。另一方面就说到谄媚的问题了。虽然这里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揣测到,孟子所指的“胁肩谄笑”之徒,正是那些逢迎、巴结各国诸侯的纵横术士们。

从谄媚到虚伪,换句话说,谄媚本身也就是虚伪。有人说:“虚伪及欺诈产生各种罪恶。”有人甚至说得更为干脆:“虚伪乃罪恶之源!”

问题还是在于,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拿什么来与之较量,怎样来清除这人类的“罪恶之源”呢?

这恐怕就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甚至于“毕其功于一代”的事了吧。

[原文]

戴盈之曰①:“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②;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③,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①戴盈之:宋国大夫。

②今兹:今年。

③攘:《经典释文》云:“攘,盗窃也。”

[译文]

戴盈之说:“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今年还办不到,请先减轻征收,等到明年再完全取消,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一只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那人回答道:‘我先少偷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如果知道这样做不符合正道,就应赶快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延伸阅读]

偷鸡贼的逻辑就是分步改错,明明认识到自己不对,但就是不愿意彻底改正,而以数量减少来遮掩错行的问题。

这则偷鸡贼的寓言生动而幽默,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都有一点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

弃恶从善,痛改前非。好一个“痛”字了得!好一则偷鸡贼的寓言!

[原文]

公都子曰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②:‘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③;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⑤,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⑥:‘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弟子。

②《书》:指《尚书》。洚水:指不遵河道、四处泛滥的大水。洚(jiànɡ),古音与洪(hónɡ)同。

③菹(jū):多水草的沼泽地。

④飞廉:也作“蜚廉”,殷纣王的佞臣。

⑤杨朱:魏国人,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墨翟:春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该学派有《墨子》一书传世。

⑥《诗》云:此处诗句引自《诗·鲁颂》。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人类社会产生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动乱,轮换着出现。当尧的时候,洪水横流,在国土泛滥,到处被龙蛇盘踞,百姓无处安身,低处的人只好在树上搭窝巢,高处的人便挖掘洞窟。《尚书逸篇中说:‘洚水警诫了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当时尧派禹治水,禹挖通河道把洪水导入大海中,又把龙蛇驱逐到草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长江、淮水、黄河和汉水。水患既已解除,鸟兽不再危害人们,然后百姓们才得以回到平地上来安居。”

“尧、舜去世以后,圣人治国爱民之道就逐渐衰微。暴虐的君接连出现,毁坏了房屋来做池沼,使百姓无处安居;废弃了农田来做园林,使百姓不能谋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园林、池沼、草泽增多,并招来了飞禽走兽。到了殷纣的时候,天下又发生了大乱。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与这些暴君交战了三年,把飞廉追逐到海边处死,灭掉的国家有五十个,将虎、豹、犀牛、大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的百姓都非常喜悦。《尚书》中说:‘多么英明伟大啊,文王的谋略;继承发扬光大啊,武王的功绩!帮助、启发我们后人的,都是光明的正道而没有丝毫缺陷。’”

“周室衰微,正道荒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臣子杀害君王的事有,儿子杀害父亲的事有。孔子为之忧虑,便著述了《春秋》。《春秋》所记述的是天子的事,所以孔子说:‘将使世人了解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将使世人责怪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