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19674800000005

第5章 成事筹谋之道(4)

北洋舰队一直到1888年才正式成立。造成这一延迟有几个原因。向外国购买的船只驶达要一段时间。李鸿章最初对于舰队应如何组织和调动,并没有把握。自1860年代以来曾经分别提出三个海军计划:曾国藩所拟“内江外海水师”计划,丁日昌所拟“三洋水师”计划,和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所拟“北洋水师”计划。所有这三个计划都不充分具体,因此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正式组成便大为推迟。1888年3月,李鸿章令其僚属——天津海关道周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和林泰曾,以及北洋水师营务处道员罗丰禄——向原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咨询,通过借鉴英国、德国的海军章程,决定把北洋海军章程细化,逐一制定。三个月后,北洋海军组织章程拟就底稿。经李鸿章同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讨论以后,这份文件终于在1888年8月奏准实施。

根据所定制度,北洋海军分为前军和后军。前军是舰队的主要作战单位。它由9个营组成(一船为一营),分为中军及左、右翼。后军为舰队的后勤,负责全舰队的训练和补给。它由16个鱼雷营组成。北洋海军到此时共有舰艇30余艘,41000余吨,大炮120门,官兵4000余名。除了外籍专家,包括轮机在内,有86名高级军官,其中有43人(即占总人数近一半)受过正式训练,35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8人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他们中间,24人曾在国外留学:留学英国13人,美国10人,德国1人。未受国外正式训练的人员中,有一些曾去英国、法国或德国作短期考察,协助监造船只,或接船驶返中国。这些军官在整体上显然比起他们在绿营水师或长江水师中同等地位的人,更为胜任。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全军设海军提督1员,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2员,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5员,参将4员,游击9员,都司27员,守备60员,千总65员,把总99员,经制外委43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都是由一块块独立的石块砌成的,石块本身并不美观,成功的生活也是如此。有时某些人看似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的历史,就知道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早已投入无数心血,打好坚固的基础了。那些暴起暴落的人物,声名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成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并没有深厚的根基与雄厚的实力。只有把目标细化,逐一去完成,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8.做任何事都要预先谋划

一个人想办成一件事首先要进行策划,以保证在办事情的过程中,不出漏洞,不遭突然袭击。策划就是事先的筹谋计划。不论干什么事,如果没有预先的筹谋计划,结果只能是一团糟乱。

“预则立,不预则废”,行军打仗最忌讳的是不分目的瞎指挥、乱行动,“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是自古以来兵家重要的战略思想。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先进行详细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因此和太平军、捻军打了15年仗,从来没吃过亏。

与西捻军的战役,要比东捻军更加难打,黄河以北都是平原地区,没有高山、河流来阻碍敌军,西捻军的首领张宗禹狡诈善战,他在北方平原一带,积蓄了很多的马,行动迅速,瞬间便能出现在百里之外,而且他们鉴于任柱、赖文光覆没的教训,不给清军任何包围的机会。淮军的士兵都是南方人,对北方地区的气候、习俗很不习惯,而且饮食习惯也不一样,加上马队比西捻军少,草料也难以解决,使得作战困难重重。

鉴于这样的情况,李鸿章便申请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他认为,捻军与官军相比,更害怕在城堡垒寨众多的地区作战。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民风强悍,经历战乱久了,便开始逐渐构建堡垒、城寨。因此善于流动作战的捻军只能一过就走,不能久停。而湖北、陕西的情况却与此不同,那里恰是因为没有城堡垒寨,现造又来不及,所以捻军才可以在那里如鱼得水,势力迅速扩张。而直隶、山西向来没有匪患,百姓性格懦弱,不知道结寨自保。自古以来用兵,必然要进行双方的实力对比。现在看来,捻军未必比淮军强,但他们马多,淮军马少,在这方面比是差了不少。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抢粮食,而淮军只能就地买粮,相比之下,捻军经常能吃饱,淮军却要经常挨饿。如果想要断绝捻军的粮食来源、马的来源,只有劝河北的绅士和百姓抓紧盖碉堡、构筑城寨,一旦听说捻军要来的消息,立即把马匹和粮食藏进去,既可以保护自家安全,还能把捻军至于绝境。李鸿章提议的这条政策,对于平定西捻军起了关键作用。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李鸿章申请由刘铭传负责前线各部队的指挥,朝廷同意之后敦促其立即赴任。李鸿章命令淮军和直隶、山东的民兵,沿着黄河、运河,构筑长墙、深沟来围困捻军。李鸿章经常派出部队,轮番进攻,轮流休息。那些长时间追击捻军的部队在运河东岸选择险要地形驻扎,待捻军到来时,迅速迎战,改剿为防。又派张曜、宋庆分别驻扎在夏津、高塘一带,程文炳驻扎陵县、吴桥一带,负责替防守运河的部队作掩护。左宗棠也派出刘松山、郭宝昌等部队,在从连镇北部到沧州一带的河东岸分别驻扎,和杨鼎勋等人的部队就进策应,安排好了这一切后,才开始进兵剿捻。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捻军向西北方向运动,各部队分头拦截,多次获得胜利。李鸿章便趁着黄河进入汛期水位上涨的机会,缩小了包围圈,以运河作为外面的包围圈,将思县、夏津、高塘的马颊河,截长补短,作为内部的包围圈。将捻军向西南方向进逼,层层设围。五、六月期间,各部队连续获得胜利,捻军的势力逐渐削弱,投降散落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六月十九日到二十二日,清军乘胜追击捻军,连续获得胜利。二十三日,张宗禹渡河向西南方向败逃,二十四日,由平原县逃到高唐县。二十五日,捻军转移到博平、清平一带,想要进攻运河。而清军早已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在马颊河西北岸构筑了数百里的长围墙,足以困住捻军,等捻军发觉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包围圈,陷入绝境无法突围。二十八日,李鸿章派刘铭传率领生力骑兵参战,把捻军围困在黄河和运河之间的狭小地区内,刘铭传调集骑兵、步兵进行攻击,与郭松林的骑兵部队共五六千人,相互配合、来回进行反复攻击,杀死、活捉捻军无数。张宗禹仅仅带了数十名骑兵向北突围,很快便投水自杀,西捻军就此被消灭。

凡事有思才有谋,古往今来,凡是办好的事,获得成功的事,无一不是在周密的策划之后完成的。只有谋划正确了,才能成就其不凡的事业。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对身边的事习以为常,没有任何疑问,这可能使自己错过无数个发家致富或扬名立万的机会。生活会给我们带来无数启迪,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青年人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规划你的事业,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要善于不断地思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似乎能想到的招数都已出尽,然而,仍有人能运用思考,新招数层出不穷。思考是金,它是一种最好的无形资产,只有不断地思考自己所做过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情,找到需要弥补和改正的,才会不断前进、获取成功。

9.拿准“以小博大”之道

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大事者常常能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成功的回报。

一个有心机的人,并非事事处处都工于“心计”,他们看问题能抓住主要环节,对主要环节能全力以赴,精明待之。从来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有效的信息和资源,他们能及时地发现并抓住它,于是便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