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58

第58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⑤?其无正⑥也?正复为奇⑦,善复为妖⑧。人之迷,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⑨而不割,廉⑩而不刿(guì)(11),直(12)而不肆(13),光而不耀(14)。

【注释】

①闷闷:是说国家的政治不清明,没有制度、法律、教育、文化,不辨善恶,不用赏罚。

②淳淳:淳朴,忠厚。

③察察:水清明。其政察察,是说国家的政治清清明明,有制度、法律、教育、文化,辨善恶,行赏罚。

④缺缺:狡诈,狡猾。

⑤极:结果、界限。

⑥正:准则。

⑦奇:异常,反常。

⑧妖:妖孽。

⑨方:方正。

⑩廉:棱角。

(11)刿:尖刺。

(12)直:正直。

(13)肆:疆绳拉紧的样子。

(14)耀:耀眼的阳光。

【译文】

当政者营造宽厚、宽松的政治环境,百姓就淳朴;当政者营造明察、严谨的政治环境,百姓就狡猾。灾祸呵,紧靠着幸福;幸福呵,埋伏着灾祸。谁知道它的界限呢?有没有固定的准则呢?正常可以变为异常,善良可以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不解,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行事,方正并不像刀切成的那样,棱角并不像尖刺那样,正直并不像缰绳拉紧那样,光亮并不像耀眼的阳光那样。

【延伸阅读】

老子作为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对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看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转换;他认识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变化。这种转换和变化,符合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而这种法则,主要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体现出事物的自我否定特性。

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祸福之间,实在没有天壤之别。权贵可以贬为平民,囚徒可以成为宰相,两者之间只是一步之遥。

《史记》记载:

殷高宗武丁德行非常高尚,他登基后,便立志要使殷代复兴起来,但却找不到一个贤臣来辅佐自己。因此,他很烦闷,在父亲去世居丧的三年中,一句话也不愿说,就像个哑巴。如果一定要说话,也只是通过书面传达。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天帝给他推荐了一个贤臣,此人背有点驼,身穿一件粗麻布衣服,胳膊上套着绳索,正弯着腰在干活。武丁见他像个囚徒模样,就过去和他谈话。恍惚中,武丁觉得那个囚徒对自己说了许多有关天下的大事,句句都打动了自己的心。武丁正要问那囚徒的名字,却被一阵早朝的钟声惊醒了。

上朝时,武丁将梦中那个囚徒的形象刻画在一块木板上,让群臣看个仔细,然后要他们照着图像去寻访此人。大家找了很久,终于在北海的傅岩,找到一个名叫说(yuè)的囚徒。这个囚徒身穿一件粗麻布衣服,胳膊上套着绳索,背有点驼,面容也像武丁所画的人,便赶紧将他带入宫中。

武丁一见此人,就觉得和梦中所见一样,非常高兴,马上和他交谈起来,这还是武丁自父王去世三年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个囚徒见到武丁,态度沉着稳重,侃侃而谈,显示出他是一个学问渊博、胸襟开阔的人。他的才能非常契合武丁的心意,武丁立刻任命他为相。由于他来自傅岩这个地方,便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傅说做了宰相后,没有辜负武丁的期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武丁实现了复兴的梦想。

傅说从囚徒一跃而为宰相,其变化在一夜之间。他人生道路的转机,看上去好像是武丁的一个梦,但如果他没有渊博的学问、治国的良策,怎么会得到武丁的赏识,给予他这样高的地位和权力呢?武丁梦天帝赐辅臣,只是傅说得见国君的一个机会,而真正使傅说改变命运的,是武丁对他的考察。

历史上,颇多祸变福、福变祸,凶变吉、吉变凶的例证,如《战国策·宋策》记载: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鹏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乃愈自信,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曰:“威服天下鬼神。”骂国老谏者,为无颜之冠以示勇。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王乃逃倪侯之馆,遂得而死。见祥而不为祥,反为祸。

一句“见祥而不为祥,反为祸”,道出了宋康王得吉兆反而带来灾祸的悲剧。他得“小而生巨,必霸天下”的吉兆,本是一桩好事;灭滕伐薛,使他坚定了扩张的决心。但好事没有一直好下去,因为宋康王的一系列所作所为,背离民心,使得吉兆无法再显验,倒是“祸不远矣”,最终被齐打败,死于非命。明明是吉兆,却变成了凶灾。这一转换,不能怪占卜不灵,不能怪军民不忠,不能怪齐国不义,只能怪宋康王自己倒行逆施。

老子所说的事物朝着矛盾的对立面的转化,其法则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傅说由贱变贵是如此,宋康王由吉变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