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31

第31章 不以兵强天下

【原文】

以道佐①人主者,不以兵强②天下。其事好③还④;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⑥,果而勿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①佐:辅佐,帮助。

②强:逞强。

③好:很容易做……事。

④还:还报、回报。

⑤矜:自满,狂妄。

⑥伐:自我夸耀、吹嘘。

【译文】

用“道”来辅助君王,而不要用武力逞强于天下。用武力征服人家很快会受到循环报复。战争后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军队经过的地方,长满了荆棘。残酷的战争之后,必然会遇到严重的灾荒。善于用兵的人,打了胜仗便适可而止,不敢以武力逞强。胜利了不要狂妄,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了不要骄傲,因为取胜也是一种不得已,所以胜利了不要逞强。万物强盛之后都会衰老,所以过分追求强盛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会加速衰亡。

【延伸阅读】

老子不是领兵征战的统帅,但不少论者却将他的著作看作是一部优秀的兵书。《老子》对军事作了哲学的概括,又将军事哲学结合自然界万物的盛衰规律来考察,从而将这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老子》不同于一般的军事著作,它以哲学思想总摄全书;《老子》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著作,它的军事色彩极为浓厚。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有实力的诸侯,大多想称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连续不断。老子厌恶战争,但又不得不谈论战争。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战争已司空见惯,战争几乎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谈论战争,希望避免战争,劝君王尽量不要发动战争、参与战争,至少减少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损失。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往往是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小国为了保存自己,当遭到大国的攻击时,就要想方设法搬救兵。当然,有了救兵,可能会转危为安,也可能同归于尽,而且使战争规模扩大化。然而,请救兵本身,却需要充满智慧,需要按“道”的法则行事。

战国时代,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有一次,楚国要来攻打薛地,正好齐闵王的女婿淳于髡出使楚国,在回齐国途中路过薛地。孟尝君亲自到郊外迎接,以大礼相待。当淳于髡离开薛地时,孟尝君又亲自欢送,并告诉淳于髡:“楚人就要来攻打这里了。但您不用为我们担心,只是以后我就没法再尽地主之谊接待您了。”淳于髡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听出了孟尝君的弦外之音,就对他说:“我已经理解了您的意思。”淳于髡回到齐国,齐闵王问他:“你这次出使,有什么见闻、有什么感想?”淳于髡回答:“这次出使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楚人太顽固,薛人太不自量力。”齐闵王一下子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淳于髡便解释给他听:薛人不自量力,为齐闵王的父亲齐威王立了宗庙,楚王蛮不讲理,要进攻薛地,那么这一宗庙也难免要遭难了。齐闵王一听薛人建了先王的宗庙,脸色立刻就柔和了,连忙发兵救薛。

如果孟尝君直截了当地向齐国讨救兵,齐国绝不会出兵,这是因为齐湣王和孟尝君有过节。所以,孟尝君对淳于髡绝口不提借兵之事,淳于髡对齐闵王也绝口不提出兵之事,但对方都意识到了这件事与本身的利益关系,便肯将救薛作为自己的事抓紧来做了。

当人们将一桩事情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道”。孟尝君借兵救薛是如此,张良桥下拾鞋是如此,田单大摆“火牛阵”是如此,许多战略、战术都与对“道”的理解和运用有关。

战争总是会伤人、死人,并带来严重的破坏,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莫不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一下子被击沉和重创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六艘、舰队驱逐舰一艘,损毁飞机约二百七十架,伤亡人员三千四百余名。日军从此夺得制海权,并进攻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导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以加速击败日本。1945年8月6日凌晨,一颗取名“瘦孩”、长十英尺的原子弹从广岛上空落下爆炸,广岛市60%的建筑被摧毁,约八万人丧生,五万余人受伤或失踪,因灼伤或核辐射病不断死亡者亦近十万。面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日本仍拒绝宣布投降。三天以后(9日上午),一颗取名“胖孩”、直径为五英尺的原子弹从长崎上空落下爆炸,长崎市中心被夷平,约三万五千人死亡,受伤者不计其数。次日,日本御前会议初次表示愿意投降。

由此可见,虽然战争的性质不同,但其手段都是一样的,都以杀伤对方来达到取胜的目的。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老子》所描述的,战争后会出现遍地荆棘、连年灾荒的景象,完全是事实。尤其是现代化战争、核战争,其杀伤力、破坏力之大,是老子当时根本无法想象的。

人类最终要消灭战争,维护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