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19674400000021

第21章 交友(4)

【延伸阅读】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宰予,他很会说话,以言词动人。孔子曾经列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排行榜,宰予列于“言语”榜。但宰予的品德却算不上高尚,他曾经嫌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和孔子抱怨,惹得孔子骂他“不仁”;又热衷于做官,后来到齐国为临淄大夫,与高官田常合伙谋取夺权,阴谋反叛国君,结果被满门抄斩,孔子为他感到耻辱。

大白天,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学习,而宰予却在睡大觉。孔子很生气,说:“腐烂了的木头没办法雕刻,粪土似的墙壁没办法粉刷。对于这个宰予,我还能说什么?”又说:“最初,我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听了人家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是宰予的表现,让我改变了自己从前的做法啊。”

孔子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就是宰予虽然话说得很漂亮,但行为不符,实际上欺骗了孔子。孔子之所以“听其言而信其行”,并不是因为孔子笨或愚蠢,而是孔子对每个人都很信任,相信“人性本善”,但没想到就是这个宰予,辜负了孔子的信任,欺骗自己的老师,既无信,又对师长不敬,所以孔子才这么生气。

从这件事中,孔子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话说得多么好听,哪怕是舌绽莲花,也得看看你的行动,再决定相信不相信你。

在另外的一个场合,孔子也重述过这个道理,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人令众人都讨厌的话,那么你对他不要轻下结论,需要审查一下实情。如果有一个人令众人都喜欢的话,那么你也不要轻下结论,需要好好调查一下他的本来面目。”这同样说明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重要性。如果未经核实,盲目相信别人说的话,很有可能酿成大祸。

当年刘邦打天下时,本来准备委陈平重任,结果部下有人向他打小报告说陈平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并且以权谋私。经过一番实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并无此事”。两个人沟通后,达成相互的谅解,陈平重新得到信任。后来他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安定天下。

虽然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也要提防,有的时候“耳听为虚”,“眼见未必为实”,必须要会思考分析,否则的话,再“明亮”的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时候。

当年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生活极其艰苦,经常没有饭吃。弟子子贡很孝顺,四处乞讨。有一日,又没米下锅了。亏得弟子子贡向乡人四处讨求,讨得一些米来。弟子颜回便急忙生火做饭。子贡讨米辛苦,躺着休息了一会儿。饥肠辘辘,躺不住,便上井边喝水。此时一股米饭香飘来,子贡不由向颜回做饭处望望,却见颜回从饭锅里迅速抓了一把,塞入口中。子贡好不生气,便来向孔子告状,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平日看不出,一到困苦时就露馅儿了。”孔子疑惑道:“真有此事?”子贡说:“我亲眼所见,绝对不会错。”要换了别人,可能就会勃然大怒,把颜回叫来狠狠批评一顿。可孔子不会如此鲁莽,他在思考子贡是否真的看明白了。于是他劝子贡莫轻下结论,待自己了解后再说。

一会儿,颜回来请孔子去吃饭。孔子说道:“方才我打了个盹儿,梦见先父。他是要来保佑我吧。因此我想先拿这饭来祭祀先父。不过,不知这饭你动过了没有?动过的饭是不能用来祭祀的。”

颜回急忙摇手说道:“老师,千万不能用这饭祭祀。适才煮饭时,恰有黑灰落在饭上,不管它吧,不干净;想扔了吧,又可惜。我就把那块沾灰的饭抓起吃了。”子贡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颜回,好不惭愧。

对于孔子来说,这件事,他没有偏听子贡的话,虽然是起了疑心,但终究试探了一番,明白了真相,纵然稍稍惭愧,但幸好没犯大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准则还是遵守了。但对于子贡来说,行为就有点鲁莽了,“眼见未必为实”,他只相信自己所见,就跑去告状,未免太武断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看到的事情,也不能臆测,也需要用心去分析。

做任何事,都应该遵循“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先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等事情搞得一清二白,再下结论也不迟。至于说重大的决策事宜,就更不能马虎了。不仅要“眼见为实”,还需要把事情的起因结果、来龙去脉都调查核实清楚,才能做进一步的工作。不然的话,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就远远不是金钱所能弥补的。

第九节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所以:用什么方式和手段。

②所由:何由,通过什么途径。

③所安:何安,安于什么现状。

④焉廋:哪能隐瞒。廋:匿,隐瞒。

【译文】

孔子说:“仔细看看人家用什么手段做事,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的,安于什么样的现状。如能这样,人家哪能隐瞒得了自己的为人呢?人家哪能隐瞒得了自己的为人呢?”

【延伸阅读】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人就没有什么可藏匿的了。

清代思想家魏源也曾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知人就不能够用人,知人比用人更重要。俗话说“知人善任”,“知人”是“用人”的前提。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知人”呢?也就是说用人者必须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做到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呢?

从曾国藩用人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用人者必须具备识人的智慧与眼光、真诚的待人态度以及容人的雅量。

首先要有识人的智慧与眼光。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与孔子都谈到了对人的考察。识人用人首要考察人的志向与趣味。

志向与趣味低下的人,往往安于现状,生活往往随波逐流;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往往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这种人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鸡永远飞不了鹰那样高,主要原因就是鸡没有鹰那样搏击长空的志向。曾国藩任用罗泽南就是因为罗泽南有远大的志向。

罗泽南生活在一个很贫穷的农家,含辛苦读,在10年里,他连遭丧母丧子之痛,为此他的妻子连眼睛都哭瞎了。有一次他参加考试,晚上步行回到家时才发现,家里人已经揭不开锅了,但罗泽南并没有动摇考取功名走仕途的决心。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讲求学问,表现出了极强的意志力。曾国藩以此知道罗泽南的为人,对他十分敬重,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倚重的人,后来想方将其招募到自己的麾下。

因此,在选人时,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具体做了什么,只有通过他的具体行为才能考察出他的趣味与志向。

其次要待人以诚。

识别了人才,下一步就是要招募人才。怎么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地为自己效力?这就需要用一片诚信去打动他。《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曾国藩对“待人以诚”也有着自己的诠释。

湖广总督李瀚章在评价曾国藩的用人时说:“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人乐意为他所用。”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去欺骗别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有一些不良的企图。一旦这个人有了不良的企图,就不会对别人说真话,就只好编造假话去欺骗人家了。但是人人都不傻,你以为你是聪明人而别人都是傻子,那样你就太傻了。哪怕你能欺骗了一个人一次,你也不可能欺骗他一世;哪怕你能欺骗了一个人,你也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故从长远来看,玩弄权术者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和大才,必靠一个“诚”字。

要成功的使用人才,就必须不断提升知人的眼光和智慧,真诚地待人,让人心甘情愿的为己所用,如果再配以容人的雅量,那就能留住人才。

最后要有容人的雅量。

要使人才乐意为你所用,首先要知人,其次是以诚待人,第三就是必须学会宽以待人,留住人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在这个时候如果用人者抓住错误死死不放,就有可能失去一个人才。能够容忍他人的错误不但是一种美德,而且还是一种策略。

就容人的雅量而言,一般人是难以与曾国藩相比的。例如他在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上,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左宗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做事也很有魄力。但就是个性太强,可以说是目中无人、桀骜不驯,每以诸葛亮自诩,就连曾国藩也不放在眼里。但曾国藩从来没有计较过这些,曾国藩很欣赏他的才华,多次向朝廷举荐他。

咸丰九年,左宗棠因与地方官闹了点矛盾,差点丢了性命。好在曾国藩等人极力营救,才化危为安。曾国藩还专门上了奏折给咸丰皇帝替他说情,指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经过朝廷上下数位举足轻重的人的保举,朝廷终于下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于是,左宗棠正式成为曾国藩的幕僚。

刚到曾府,左宗棠对于曾国藩的恩情,不但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更是事事与他作对。对于这些,曾国藩都容忍了,因为他看重的是左宗棠的才华,看重的是他的才华能为己为国所用。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态度直到曾国藩去世之后才改变。有一天左宗棠在与幕僚聊天时,其中一个幕僚当面批评左宗棠对不起曾国藩:“曾国藩心中时刻都有先生,而先生心中从来没有曾国藩!”左宗棠听了后,诚心诚意地说:“你说得太对了,曾国藩生前的时候,我一直很轻视他,他去世以后,我却非常敬重他。”左宗棠所佩服的,自然是曾国藩对他的宽容与大度。

晚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杰出的人才,乐意为曾国藩效力?当一个人拥有了知人的智慧、用人的诚心与容人的度量后,他的身上必定会散发出一股极为强大的感召力,使得天下英才纷纷前来投靠,发挥才干,与他共创大业。

先贤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知人实是一件难事,一件大事,从辨别一个人的言行真伪,到察觉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无不渗透着智慧。但只要我们能熟记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那识人又有何难呢?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为政之要就是用人。用人的关键是选人,选人的关键是识别人。如何识别人呢?孔子识别人的三部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