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19674400000019

第19章 交友(2)

王含不听从儿子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

古人说:“疾风知劲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了,只有一种草,还顽强地立着,它叫“劲草”。交朋友也须交“劲草”类的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人们的共识。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当中你会最先想到谁?这时候能有一两位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极为神圣的大有人在,这也是整个社会构建道德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人,仅仅把朋友当作可供利用的资源,一旦人家失势,他立即换上另一幅面孔。“但见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很多人感叹:朋友都变得唯利是图,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真朋友是越来越少了,而虚与委蛇,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的假朋友又那么多。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大夫文子一直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这个县里住着你曾经的一个叫音夫的朋友,我们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

文子说:“我曾经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这样的人,也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好感,而出卖我。我们还是不要去找他了。”

于是他们没有停留,匆匆离去。结果,音夫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把他们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王舒、音夫在友与利的选择上都看重后者,在他们眼里情义二字不值分文,而且会成为自己的障碍,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他们只是必欲除友而后快了。实际上看一个人是不是可以相交成为朋友,不要等到大事当前再去判断,而应在平常的小事中就注意观察,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忠诚的朋友给你带来的是忠诚与责任,在你任何时候需要帮助,你都可以向他发出求救的信号。我们的身边朋友很多,我们不能祈盼有什么苦难来考验我们的朋友,但在困难面前,很多人丧失了对朋友的忠诚,抛弃了友谊,要远离这种人。

我们周围有些人被别人誉为“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是搞公关的一把好手,和谁都能套得上近乎,“自来熟”。这种人不但很会说话,也很擅长察言观色,专挑好听的话说,能把你拍得忘乎所以。由于他从不悖逆别人的意见,总是做“好好先生”,所以很容易给初相识的人好感。只是一旦深入交往之后,你很快就会发觉这种人根本不值得信赖,他从来不说令人不悦的话,但却也从不真心地对待别人,虽说是八面玲珑,却总是一副敌友不分的态度,典型的“墙头草,随风倒”。

有知心朋友的人,遇到坎坷挫折和失意都不会感到孤立,知心朋友会在任何时候理解和支持你。

第四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

①谅:诚信。

②便辟: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④便侫(nìng):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延伸阅读】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既是交友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人们常会觉得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觉得友情越来越重要。在这章中孔子就告诉了我们应该结交什么样的人为朋友。孔子指出了六种人:与直、谅、多闻之人交往对自己有益;而与便辟、善柔、便佞之人交往对自己无益。

所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这种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他的人格可以影响到你的人格。与诚实人做朋友,你也会变得真诚;他正直的品格能帮助你做正确的事情,甚至在你胆怯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让你变得果敢。

第二,友谅。在《说文解字》中,“谅,信也”,就是诚实的意思。这种人为人诚恳,你与他在一起不会觉得虚伪、做作。能够有这样的朋友,你会觉得妥帖、安心,你们之间情感的交流没有一丝的杂质,就像山涧中的泉水一样清澈、甘甜。

第三,友多闻。与见闻广博的人做朋友,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修养。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慢,不像现代社会有各种各样专门收集资讯的媒体。古时候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做好办法就是与广见博闻的人成为朋友。一个人可能会在气质、志趣、意图、行动各方面偏差犯错而不自知,这时需要有人以平等互动的立场与你切磋琢磨。在你彷徨的时候,最需要一个思路开阔、头脑敏捷的人帮你做出决定;当你遇到一个不懂的问题时,也需要一个百科全书似的朋友,把他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你,使你进步得更快。

魏征是唐代著名的贤臣,是一个秉性耿直的人。他辅佐唐太宗达十七年,先后提出了两百多条意见,言辞切峻,举发了很多弊端,甚至不怕触怒龙颜而当面指责唐太宗的错误。他所做的一切,对治国治民都有好处。所以,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他失去了一面明镜。相比之下齐桓公也曾为一方霸主,但是在管仲、鲍叔牙死后,其亲小人,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皇帝选臣子要选择直、谅、多闻之人,我们选择朋友更应该选择这样的人。

所谓“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第一,便辟。意思是指惯于走邪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是非常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那么与一些思想不端正的人成为朋友,迟早会让自己沾染些恶习,甚至走向社会的边缘。

第二,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的人也不可以与之成为朋友。与这种人交往,常会被他欺骗,甚至是被陷害,出卖。这种人对你永远不会真诚,他愿意和你做朋友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存在利用价值。做人应该有警惕心,明白对方为什么对你好。如果他只为有求于你,获取他的利益,你还是远离他的好。因为当你一旦没有好处给他时,他也就离你远去甚至背叛你了。

第三,便佞指惯于花言巧语。有些人对你百依百顺,老是讲一些你爱听的话,哄得你把他视为好友,甚至是至交,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只说你爱听的话的朋友,一定不是真朋友。在你有可能犯错误的时候,真正的朋友会阻止你,设身处地为你着想,而不是看着你走向歧途。

交朋友不要求数量,而是要求质量,能够交到益友更是难能可贵了。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益友的切磋和学习中,而不是浪费在损友身上。朋友相遇固然需要缘分,但是若想成为彼此的益友,则不能只依赖缘分,而须谨记孔子所提示给我们的原则。孔子对世上的人分为六类,为我们交朋友的时候提供了借鉴。孔子说的交友、择友之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为人之道。当我们对别人提出成为朋友的条件时,你自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可以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吗?

在要求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做到“直、谅、多闻”,成为别人的益友。当你用正直、诚信、博学多识作为自己择友的原则时,也就是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做人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你才会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追求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社会上有更广阔的发展。

益友可以让你有所借鉴,对你有所帮助,能在关键时刻扶你一把。交朋友要擦亮眼睛,不能不慎重,要有分辨才能交上益友。

第五节不逆诈不亿不信

【原文】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③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迎。预先猜测。

②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③抑: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或“不过”等。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延伸阅读】

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贤人的修为:不要毫无根据地事先认定别人有欺诈意图,也不可凭空猜测别人不讲诚信,依仗人生社会的实践而得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让你事先察觉与防范欺骗与不诚信的行为,使小人无所逞其奸恶。

“不疑诈”“不被诈”是一种处世的智慧,要求人们既要有心胸磊落、坦荡善良的襟怀,又要有防骗防诈、抑亦先觉的贤明。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将“疑诈”和“被诈”分别作了更通俗的说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对谁都轻信,都坦诚,不存防人之心,这样的人虽然善良、浑厚,但却容易让别有居心的人钻空子。

元代曲家刘时中的《端正好·上高监司》曲:“不是我论黄数黑,怎禁他恶紫夺朱?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马牛襟据。”成语“人心不古”就是出自此处。人们常用“人心不古”来形容今人的心灵不如古人淳厚。生活中你一定也见过一些人因为善良而受骗的故事。

故事一:公车到站开门后,某男突然堵住车门说自己手机不见了,不让众人下车,人群一时哗然。这时旁边有人说打那个男人的手机,看在谁身上响谁就是贼。某男向旁边的某人借手机,某人深表同情地借给了他。突然靠近门口的一个人拔腿挤下车就跑,某男顾不得还手机就叫着追了过去,转眼两人都不见了。这次真的有人不见了手机……

故事二:退休老人李先生,年近古稀,退休金虽然不高,由于老两口精打细算,生活上还算过得去。一天,原单位食堂炊事员小张,登门来访,李先生感到突然。没等李先生开口,小张便主动作了自我介绍。他说:“前几年离开了单位,自己开了个小饭馆,生意倒也红火,收入不菲。”正吹得天花乱坠,李先生问小张:“不知今日来到寒舍,有何贵干?”此时,小张便开口,说他母亲得了癌症,今日来肿瘤医院检查,钱没有带足。家住得离医院比较远,来一趟不容易,故来暂借几百元钱,先给母亲看病,明后天一定归还。李先生本来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又看他说得异常恳切,便把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给了小张。小张接过钱后,连声道谢,并留下家中电话号码,便急忙而去。自小张借钱后,李先生日复一日等待他来还钱,但始终不见人影。李先生拨打小张留下的电话,发现是个空号,又向原单位的同事了解,才知道是上当受骗。李先生的一个月生活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小张骗走。

社会上总有一群人心怀鬼胎,到处骗人,而他们的欺骗对象永远是那些心地善良、老实忠厚、乐于助人、同情弱者的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生处世虽要有真诚厚道的德性,但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能缺乏防范与应变的智慧与能力。谁会把真诚与狡诈写在脸上呢?狡诈、诡计也往往以真诚的形式展现在善良的人们面前。

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多疑的人往往防意如城,使人觉得冷淡而不近人情。太多疑是不健康的心态,不轻易去猜测揣度别人是胸襟宽广的德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及时觉察他人欺诈与不诚信的智慧,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当然,这种智慧需要从社会生活阅历中慢慢去获得。

你可以心地善良,但不可以过分天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要知道人类社会自古及今直到永远都是君子与小人杂居的世界。而那些热诚、天真、率直的人,容易把世界想象得太美好,缺乏心计和防范意识,所以最容易遭受欺骗与伤害。诚信敦厚为君子,但总是一派老实敦厚而不够耳聪目明,就会为小人所欺诈。孔子在这章提出了更高的修养要求,既要有诚信朴实真挚的德性,又要有成熟的社会经验,方可以称为“贤德”,才可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节忠告而善道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则止,毋②自辱也。

【注释】

①善道之:善意劝导朋友;道,同“导”。

②毋:禁止,相当于莫、勿、不要。

【译文】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心劝告和善意引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延伸阅读】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提醒我们以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面对生活的人。当朋友有了错误,出于对朋友的忠诚,你一定要告诉对方,善为劝导。如果朋友不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再说了。如果朋友不想听,你还说个没完,一定会自取其辱。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为人处世的一个原则。朋友之间相处,要平等独立,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对方。即使是忠言也要适可而止,如果对方不愿接受,就应该放弃,否则自讨没趣,伤了和气。孔子的劝告,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如果越过此刻度,人际关系便难以维系。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