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19673800000011

第11章 做事关系之法(2)

在王有龄有难的关键时刻,胡雪岩没有怕被连累而躲远,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自己的靠山解决生死关头的大难题,以巩固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和声誉。因为胡雪岩深知,自己跟王有龄的关系是紧紧绑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帮助他,也就是等于帮助自己。因为,正是有了胡雪岩的这个妙计,才使得王有龄在官场上春风得意。而王有龄春风得意之后,自然会给胡雪岩的事业发展提供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螺旋。

螺旋是上升的,良性的会越来越好,恶性的会越来越坏。

胡雪岩遵循的一直都是良性螺旋。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事情,他是绝对做不来的。他决不会在自己得意时,就放弃处于困境中的朋友。因为他深深懂得“花花轿儿人抬人”,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

那些看到别人有难,就巴不得躲得远远的、见利忘义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的这种思想和行为所害。要知道,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个体,只有自己周边的朋友稳固了,自己才会有好日子过。今天你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明天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决不会坐视不管,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规则。

善于猜察人心,投其所好

胡雪岩说:“能猜察别人的心里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猜察别人的内心,是一项技能;投人所好,是一种方法。有技能,用方法,才能抓住别人的心,让他心甘情愿跟你结交。

都说人心莫测,但并不等于人心无迹可循。有些人就很善于观察和揣摩,能够从一举一动的细微之处猜察别人的心里想法,然后投其所好,从而把一些在别人看来无法办成的事情办得非常漂亮。

在封建社会,做生意的人要具备这样的本事,才能把生意做大、做强;做官的人也要具备这项本领,才能把官做稳、做高。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以来就有“无商不奸”和“无官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尤其是在晚清,政治制度极其腐败,朝廷的大小官员,大多都以收受贿赂、贪图己利为第一目标。然而,毕竟是堂堂的国家官员,还是有所顾虑的,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公然索要财物。于是,便有一些生性愚钝的下属,不能领会上司的“精神”,结果办起事来处处不顺。而胡雪岩就非常善于观察和揣摩,也很活络,能猜察别人的心思想法,而且做得不露声色,所以总是能够很顺利地办成事情,这也是他跟官员自如交往的高明之处。

光绪七年三月,也就是1881年阳历4月,胡雪岩来到北京,主要目的是为了疏通中央政府,同意由他代表政府向洋人借三百多万两银子的外债,作为左宗棠西征的粮饷。

当时,满族人官鋆担任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想要借外债就必须先过他这一关。胡雪岩心里很清楚,要想过关,当然得用银子来打通关系(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征决定的)。但胡雪岩并不认识官鋆,而且,银子不是送去人家就能收的,也得有门道才行,这个胡雪岩懂,他也很善于找到跟人结交的方法。于是,通过打听,胡雪岩很快就找出了一条门道。

北京有个非常出名的地方叫“琉璃厂”,专门出售各种古玩字画。虽然当时清政府的权贵都视行贿受贿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碍于面子,也没有人敢公开进行。但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明目张胆不行,那就来暗的。由此,他们想出的变通方法就是跟琉璃厂的商家合作,由他们担任贿赂的“中继站”。比如,有人向某官员行贿,他就会先跟琉璃厂的商家接头,商量好用若干银子买下一个古董或字画,当然这个古董或字画是那个官员家的。接着,商家就会到那个官员家里去取古董或字画,然后回到琉璃厂,卖给行贿者。行贿者拿到古董或字画后,再当做礼物给官员送去。而琉璃厂的商家只留下手续费,然后把剩下的银子作为“买”东西的钱再交到官员家里(是后付费的)。

对官员来说,他只是把东西“卖”给了琉璃厂,由商家再卖给行贿者,行贿者又把买到的东西当做“礼物”送回官员家里。银子是由商家送来的,官员并没有收行贿人的“银子”,而他收到的古董或字画,只是文人的爱好。这种变相收受贿赂的方法在当时很受用。

于是,胡雪岩也“入乡随俗”,采用这种方法,非常巧妙地把三万两银子送到了官鋆手中。果然,这个方法十分见效,这位财政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在朝廷上拼命说借洋款的好处,胡雪岩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借外债的许可证。

胡雪岩说:“能猜察别人的心里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

这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很有见地的。善于猜察别人的心里想法,是一个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当时官场中的贪婪者,也是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的好方法。

例如你开了一家店,顾客来买东西,不一定都是有目标而来的,他们可能会东看西看,希望能在无意中发现令自己眼前一亮的东西。此时,如果你能够多动一动脑筋、多揣摩一下顾客的心理,思考一下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想要什么特色的东西,你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人性化投资,便可以使潜在的购买者成为现实的购买者,对商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胡雪岩深知这一点,他之所以能够在权场游刃有余,就在于他善于猜察别人的内心,能够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投其所好。在他生活的晚清时代,大多数官员都紧盯着自己和别人的钱袋。因此,为了把事情做好,胡雪岩总是不吝惜自己的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当然,他的“大方”也为他带来了不少利益。

浙江藩司麟桂要调离浙江,到江宁任职,临走时在浙江虚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一时筹不齐,便派亲信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忙代垫。胡雪岩二话没说就爽快地答应了,这让麟桂的亲信非常激动,连连称他“有肝胆”、“够朋友”,并且让胡雪岩一定不要客气,乘麟桂还没有调离之时,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他一定尽力做到。

胡雪岩没有提任何收取回报的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能够指定江宁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由阜康钱庄代理。这一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举手之劳。

胡雪岩没有犹豫,便拿出两万多两银子帮麟桂垫付亏空,解决了他的大难题,也可谓是投其所好。当然,胡雪岩做这些也不是白做的,他帮助了麟桂,麟桂也不会亏待他,代理江宁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也会获利不少,而这对麟桂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另外,胡雪岩投人所好不光在钱上不在乎,他更懂得在人本身上做文章。

有一次,胡雪岩一行人去上海松江府办事。到了漕帮,漕帮的魏老爷子交代手下,一定要好好招待胡雪岩等人。胡雪岩这一行人,地位不等,品级不齐,领导者是时任浙江海运局坐办的王有龄,接下来是两个幕僚随员,再往下,还有小差,以及打杂下手。

为了照应这些人,胡雪岩心思缜密,区别对待,从大老爷王有龄到小差,都安排了一趟风月之旅(在那个时候,嫖妓并不犯法,而且很盛行):听差、杂役之流,让漕帮的小兄弟领着去逛花街柳巷;穿长衫、有官衔的幕僚随员,由漕帮大哥带着,上高级窑子“三多堂”眠花宿柳;大老爷王有龄则由胡雪岩带着,悄悄地去“梅花巷”找更高级的货色。

不论权场还是商场,都讲究个辈分。位高者无论如何都要摆个身价,才好统领底下的人,否则尊卑不分,领导也就不好当了。虽然都是嫖妓,却不可同行。胡雪岩根据这些人的身份,投其所好,巧妙安排,就让大家各得其乐,避免了尴尬。

但不是对所有的人用钱、用美色都管用,左宗棠就是个例外,对金银、美色都不感冒,对他用这些等于自讨没趣,甚至还会阻断自己的财路。但对于他,胡雪岩有另一套办法,他抓住了左宗棠喜欢听人奉承、追求事业功名的性格特点,便随时注意把左宗棠捧得心花怒放,并送去能使他成就功名事业所需的东西。这使得一向看不起商人的左宗棠,对他产生了无限好感,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有力的靠山。

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他们求之不得的东西。”他正是凭着自己善于猜察别人内心的本领,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投人所好。这也正是胡雪岩在权场上处处逢源、商场上春风得意的法宝。

虽然今天已不是猜察官员内心,给他们行贿、送银子、用美色的时代,但要想在商场上获得长足的大发展,还是要具备这种本事的。猜察客户的内心,投客户所好,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和应用的。然而,这种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注意平时的积累,多观察,多揣摩,多总结。

以情义结交朋友、贵人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胡雪岩则说:“我在家亦靠朋友。”一语道出了朋友在他心目中的可贵性。也许不经意间,你交的哪个朋友就会成为你的贵人。而要想真正结交贵人,除了靠情义,没有更好的方法。

有一首歌里唱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周围有很多朋友环绕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处处留情义,所以处处都能得到朋友和贵人的支持和帮助。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善于用情义结交朋友,善于发现贵人的人。

胡雪岩的生意之所以蒸蒸日上,跟他结交的朋友多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他是走一路,交一路的朋友,好像什么人都和他有缘分。

不惜冒着信用危险,用收账来的钱支援别人,让胡雪岩交上了患难兄弟王有龄;去上海买一回漕米,便交上了漕帮的魏老爷子、大哥尤五以及七姑奶奶等一批江湖朋友;第一次去湖州,又交上了郁四、陈世龙、水晶阿七等朋友;去上海销洋庄,和古应春一番谈话,便又交上了这个可以生死相托的好朋友;帮王有龄平民变,又结识了嵇鹤龄、裘丰言两位读书人朋友;再去湖州,又收服了自己小老婆的叔叔刘不才这样一位可以派上用场的赌徒;做一回生丝洋庄,便交上了上海丝业方面的一霸庞二;跟左宗棠见一面,便由被敌视成为座上宾;去一趟京城,又交上了旗人权贵宝森;给人办一次存款,又交上生死不忘的绿营军军官罗尚德……

胡雪岩靠情义结交朋友无数,这种习惯贯穿他的一生。不管是在官场、商场,还是江湖中,胡雪岩一直秉承着自己心中的“情义”,这也正是他屡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跟漕帮中青帮的结交就可见一斑。

有一次,王有龄带着十余艘载满官粮的海船从宁波港出发,准备驶往天津。没想到,船队刚到上海,就被漕帮用几十艘小舢板装扮成的火船给烧了个精光。消息传到海运局,王有龄大惊失色,赶紧呈请巡抚衙门查明真相,缉拿案犯。同时也让胡雪岩私下调查。

但是,十几天过去了,还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损失官粮可不是一件小事,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玩忽职守。如果抓不到案犯,王有龄的官也就别做了,甚至有可能被治罪。正当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胡雪岩匆匆忙忙赶来了。

“查到什么消息了吗?”王有龄急切地问。

“当然。这是漕帮中的青帮所为。”胡雪岩神色凝重地说,“这事说来话就长了。”

原来,王有龄的海运局砸了漕帮的饭碗,所以他们才来找碴。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南方产米之地,每年都要运粮北上。千百年来,这种粮运逐渐发展壮大,除了运送粮米之外,还有别的东西,统称为漕运。参与漕运行业的人,包括船家、账房、伙计、船老大,以及运河两岸靠运输为生的百姓,结成了“漕帮”,以增强实力,互相支援,统一行动。

清朝以来,由于政府漕运管理机构视漕运为肥肉,人人都想参与,使得漕帮生意日渐惨淡。于是,漕帮就逐渐形成了帮派组织,看准机会就大行抢劫。后来,漕帮又发展到在运河中设卡收税,无视法度,形成了跟朝廷对立的一股势力,让朝廷非常恐慌。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京杭运河经常受到战事影响,漕运更为不力。于是便有大臣建议,将漕运改为海运,既可以不受战事影响,又可使漕帮势力自然消亡,解除朝廷的“眼中钉”。

于是,朝廷就成立了海运局。这样,朝廷的粮米不再由运河北运,果然运输更有效,海运局也因此肥了起来。然而,这一改就砸了漕帮的饭碗,对本来就生意惨淡的漕帮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许多漕帮人员就把仇恨的目光投向了海运局,伺机报复。王有龄的运粮船队正赶在了风口上,就这样被烧了。

听完胡雪岩的述说,王有龄沮丧地说:“如此说来,那就只有关门,让朝廷下令恢复漕运吗?”

“那也未必。”胡雪岩说,“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如今漕帮敢烧毁朝廷粮米,也是被逼无奈。如果朝廷追查下去,只会把漕帮逼上绝路,狗急也会跳墙,更何况,他们暗箭难防,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不如现在去与青帮和谈,分他们点好处,息事宁人。”

胡雪岩无疑是谈判的最佳人选,于是王有龄请他亲自出马去和谈。胡雪岩准备了一船杭州特产,通过他在青帮当小头目的朋友陈三,来到了青帮总部。与大头目廖化生见过礼,送上一船杭州特产之后,胡雪岩又从怀里掏出一张十万两的银票,放在盘上,双手呈给廖化生。

廖化生瞟了一眼,露出一丝喜悦:“胡先生,你不带兵,却带来银票,想必有什么谋划?”

胡雪岩说:“前辈,雪岩今日前来,不过是因仰慕漕帮的声威,前来致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