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心灵洗个澡(青少年版)
19672800000002

第2章 开辟精神花园(1)

你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境况。如果你每天精神饱满,快快乐乐,那么你的生活便会阳光灿烂;如果你整天萎靡不振,情绪低落,那么你的世界就会变得黑暗。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调适自己的心情,使自己的人生平静、快乐!

最平凡的美丽

在一小区西面的空地处不久要建起一座楼,每天都会从那里传来隆隆的机器声,有时是在黄昏时听到那里的碗筷交响曲和深夜里民工吼的一些老掉牙的情歌;除此之外,偶尔也有竹笛声传过来,舒缓而悠扬。这些民工都来自遥远而贫困的山区,他们以这种特有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情怀。偶尔感觉一下那些老歌和独特笛声也别有一种风情,但经验还是提醒人们应该提防他们。

那时,只要出门,大家都会相互叮嘱:记住把门窗关牢。只因为他们是民工,而且是外来的,人们的眼中流露着对他们的不屑和冷漠。但不谙世事的孩子如何能窥知大人心灵上的樊篱?

邻居4岁的孩子灵灵就经常跑到工地那边玩耍。久而久之那些民工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会在空闲时用彩色包装带给她编织展翅欲飞的小鸟;用树叶吹出“嘶嘶”的蝉鸣;把蜻蜓捉住装在烟盒里……这一切,对生活优越但孤独的城市孩子来说,无异于到了充满童趣的天堂。对灵灵来说,她才不相信妈妈和阿姨们说这些人是狐狸和灰狼变的话语。

在一个昏暗的黄昏,灵灵准备回家吃晚饭,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穿过那块空地回家,而是沿着正在施工的建筑物边走。一位在楼上作业的民工碰巧失手,一块预制板被脚手架抵挡了几次之后,正朝灵灵头上砸下来。一位民工正好经过灵灵身边,他一纵身将灵灵推开。随着“啊”的一声,那民工的一条腿已被砸伤,而灵灵安然无恙。

这件事引起工地上不小的轰动。那个民工是一位还不满18岁的男孩。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只是以山区人特有的宽厚心胸说:“我救灵灵,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孩子。”简单的话语表现了他灵魂深处的美!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那些被我们鄙视和冷落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他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悄悄地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湿润着我们的眼睛。

苦中求乐

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去过那里的游客都这么说。

那天,一个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这个鱼市。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鱼腥味刺鼻,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6条鳕鱼飞明尼苏达去了。”“10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游客问当地的鱼贩:“你们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为什么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鱼贩告诉游客说,事实上,几年前的这个鱼市场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乐趣。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一串笑声,他们成为鱼市中的“风景”。

他又说,大伙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都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了。这种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们一起用餐,感受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没有办法提升员工士气的主管还专程跑到这里来“取经”:“为什么一整天在这个充满鱼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你们竟然还这么快乐?”

他们已经习惯了给这些不顺心的人排疑解难。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即使怕鱼腥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一试再试,意犹未尽。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了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颜开地离去,手中还会提满了情不自禁买下的鱼,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

实际上,并不是生活怠慢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拂净心灵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外祖父病危。回光返照时,让儿子拿来一个旧皮箱,从皮箱里拿出一件黑色的旧呢子大衣,撕开衣角,取出一块银元。

60多年前,外祖父在县城里开书店。一个年轻人来买书,因为柜台上只剩下一本,所以外祖父便向买书人多要了一块银元。从此,这块银元常被外祖父托在手上,沉重得如同托着一座大山。开了八年多书店,外祖父只做了这么一件亏心事,而且只是一块银元。尽管如此,仍让他日夜不安,他决心退回这块银元。然而,60多年过去了,他无缘了却这桩心愿。

生命终结之际,外祖父给儿女留下的遗嘱是:一定要找到那个买书人,买书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后人也行,务必把这块银元退回去,他才能安睡在九泉之下。离开人世时,外祖父的最后心愿是,拂掉心灵上的那一丝灰尘。

儿女们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坐下来研究怎样实现老人的遗愿。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块无法退回去的银元,因为父亲没有留下那个买书人的姓名,或许父亲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儿女此时才深刻地悟出老人留下的又一个遗愿——让儿女在世上干干净净地做人。

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拂净心灵,既是一种自我重塑,也是一种品德纯化;既是对从前的一种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追求。

瀑布旁的睡鸟

古时候有一位画家名气很大,不仅因为他的画画得好,还因为他有一个漂亮聪慧的小女儿。附近的许多年轻人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当然,也有很多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画家对前来拜师的年轻人,一概婉言拒绝。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画家的门前跪着两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们是两兄弟,自小热爱绘画,这次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一定要拜画家为师,否则便长跪不起。画家被两兄弟的诚心所打动,不仅破例收两兄弟为徒,而且悉心教授画技。

四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两人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这意味着他们回家的日子近了。临走,两兄弟一起向画家的小女儿求婚。一女不能同时嫁二夫,怎么办呢?聪明的小女儿想了个好主意,她叫两兄弟以《安静》为题各画一幅画,谁画得好,她便嫁给谁。

第二天,两人交卷了。哥哥画了一个湖,湖面像一块镜子,光滑平静,远处的山和近处的花草倒映在水面,十分清楚。

弟弟画了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水珠仿佛要溅出画面,瀑布旁有一棵小树,小树上有个小巢,小巢里有一只小鸟,小鸟正睡得香甜。最后,小女儿选择嫁给了弟弟。

安静并非寂然不动,无所作为;安静的真义是既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激流、险滩,又能冷静看待人生的幸运、机遇,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动荡,都能执著坦然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去。

说说苦难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一直相信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但是,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之后,便不再引用这句话了。

那次聚会的几位朋友都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在东拉西扯天南海北的闲聊中,一位老兄不知怎么诉起自己的苦来。他出生在边远的农村,父亲早逝,靠寡母和姐姐拉扯成人。

高中三年,他在县城住校,一直穿一件蓝卡其外衣。由于没有衣服换洗,他每次回家,母亲就抓紧给他洗净,当天晚上用火烤干,第二天他再穿着返校。三年下来,蓝卡其被洗成了“白卡其”,肩上和肘部都打了补丁。他笑着说:“幸亏当时吃不饱饭,不长个儿,那衣服穿了三年也不显短。”

朋友相识近10年了,却都是第一次听他说起这段艰难,联想到他今日的事业有成,大家都感叹他“了不起”。一位朋友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

他答:“有啥好说的?受苦中的人没有权利诉苦。”

他的回答令我对“苦难”二字想了许多。

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只是在这时,苦难才是一笔值得你骄傲的人生财富。你再怎么说自己以前的苦难,你都不会自卑,反而有一种豪气;别人听过你的苦难,不觉得是听你念苦经,而觉得是听传奇,不会可怜你轻视你,反而敬重你。

但如果你没有走出苦难,你说什么呢?你一说,在别人听来就是诉苦,就是乞怜。你说你在苦难中磨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谁信?人家只觉得你是精神胜利者。

你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苦难战胜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朴素的诚实

19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有这样一篇作品:

一个骑兵上尉受命带队外出搜寻粮草。当他们找到一家贫穷的小房舍并敲开门时,一位老人出现了。

“请把我带到能为我的部队找到粮食的田地里去。”上尉说道。

“马上就去,长官。”这个老人回答说。

他前头带路领着他们顺着山谷向上爬。行进了约一个小时以后,前面出现了一块大麦田。

“这下可解决大问题了。”上尉说道。

老人说:“先别动手,稍等一会儿也不迟。”

他们又出发了,又找到另一块大麦田。士兵们跳下马来,收割着庄稼,并捆成束放在马背上。

“朋友,”这个上尉说,“你为什么把我们带到这里?我们第一次所看到的麦田和这块田一样好。”

“确实一样好,”这位农民说,“但那块麦田不是我的!”

诚实有许多种,诚实有如这个农夫,不是自己的田地不能随便收割。这是对诚实的最好诠释。

树立贫困中的尊严

一对穿着整齐素净的夫妇,带着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来到一家著名的正统西餐厅。

他们坐定之后,侍者递上菜单,这对夫妇看也不看,直接将菜单还给侍者,点了一份价格最低的牛排。侍者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迟疑地问道:“一份牛排?可是你们有三位,够用吗?”那位爸爸腼腆地笑了笑,说:“我们都吃过了,牛排是给孩子吃的!”很快,那一家人所点的牛排,包括餐前的浓汤及生菜沙拉,送到了小孩的面前,父母亲其乐融融地看着他们的孩子用餐。

这种三个人只点一份牛排的情形,在这家十分高级的餐厅中,难免引起一旁其他客人的侧目,同时,也引起餐厅经理的注意。经理找来负责服务那一桌的侍者,询问是什么状况?侍者简单地回答,是一对溺爱小孩的父母,只点了一份最便宜的牛排,给他们的孩子。

经理了解情况后,对这一桌特殊的客人多了些关注。他发现,这对父母在教导孩子使用桌上的刀叉时,取用的顺序十分正确;而且对于孩子的用餐礼节,也要求得相当严格,反复而有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教他们的孩子,直到他做对为止。

这位餐厅的经理,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这一家人的情况和侍者所说的,事实上有着极大的出入。于是经理叫来侍者,交代了几句话。随后,侍者端着两杯咖啡,送到那一家人的桌前。那位妈妈连忙摆手,正要说他们没有点……经理走上前去,礼貌地告诉他们,这是餐厅招待的。然后,经理和这对夫妇聊了起来,终于了解了为什么这一家人只点一份餐点的真正原因。

那位爸爸说:“不怕你知道,我们的经济状况很差,根本吃不起这种高级餐厅的晚餐。但我们知道在贫困环境里长大的小孩,更可能会有不凡的成就,我们希望能及早教会他正确的用餐礼仪。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想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记住自己曾在高级餐厅中,接受过备受尊重服务的那种感觉。希望他无论在贫穷还是富贵中,都能成为一个永远懂得自重的人。”

贫困的环境能毁灭一个人,也能铸就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最不能丢失的就是做人的尊严。人一旦获得尊重,就会努力去获得更多的尊重,然而尊严一旦丢失,尊重也就无从谈起。

道歉的勇气

一位小学教师误将一位三年级学生答对的题扣了分。卷子发下来,这位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认为这道题这样答是对的,理由是……”老师重新看后作了纠正。

老师认为这件事可能就此也就过去了。不料过了一会儿,这位学生又举手说:“老师,您错了,您应该向我道歉。因为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就这么说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也愣住了。

片刻,这位老师笑着说:“是我疏忽了,对不起!”后来有人问这位老师:“您当时不觉得窘迫吗?”他回答说:“像这样有道德有勇气的学生,很少见,我喜欢。”

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敢于坚持自己认知的正确性,要求教师纠正自己的错误已属不易,更可贵的是他用品德课上构架起来的道德标准去待人处世,实属勇敢。更何况这份勇敢可能要承担“胆大妄为”、“得寸进尺”,甚至“目无尊长”的嘲笑和训斥。

尽管道歉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细节,但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中,作为老师,能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恳道歉的并不多。但是,那位老师做到了,他用自己的道德勇气呵护了幼小学生心田里刚刚萌芽的异常圣洁的光芒。

美丽因生命而存在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善,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更甚至,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苍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一下子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