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09

第9章 官场落魄的生活(1)

咸丰时代的开始

道光帝死后的第一天早上。前来吊丧的皇亲国戚、大臣小臣们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外哭成一片。道光帝自重病以来一直在圆明园养病,直到死前几天才移居到乾清宫,死后,遗体又被转移到圆明园。不知道道光帝搬来搬去地瞎折腾些什么,或许在弥留之际,他还是比较怀念那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吧。虽然要死了,他也要看紫禁城最后一眼,这样,就算是到了地下见到了列祖列宗,也好告知他们紫禁城还没丢,大清国还依然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的,也好让他们放心。

总之,道光帝就这么驾崩了。而此时的穆彰阿一定如履薄冰,哪个人当官当到他那个地步,智商都不会低,他应该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历史上相似的一幕不免又要重新上演。当年乾隆一死,嘉庆帝当天就抄了和珅的家。对于穆彰阿这么一位不仅贪婪,而且权可倾国的要臣,新皇上不免会把他视为眼中钉,而他的学生们、好友们的结果又会如何呢?还不是全听皇上的一句话。

而此时的曾国藩,低着头,偷偷地看着四皇子那得意的神情,禁不住四肢颤抖。那么一双鹰眼闪着不祥的光芒,而他脸上的横纹更是让曾国藩看得心惊肉跳。因为有些相书上记载:鹰眼多疑,而脸藏横纹,是动乱之相。看来大清朝的以后是没有什么安宁可言了。虽然,相术被人们视为迷信,但是有很多时候,你还真得不得不信。

就在道光帝驾崩后不久,大清国就陷入了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了。这是后话,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大臣们哭了一阵后,新任皇帝的贴身太监宣读了道光帝遗诏:昭告天下,立四皇子为皇上,自己则低调下葬。可怜的道光,活着时就节俭,死了还这么节俭,他要是到了阴间碰到了自己的爷爷乾隆,一定有自己可以炫耀的地方了。

遗诏宣读完了,众臣又不免零星地掉几滴眼泪,之后都止住了伤悲。

毕竟,官还是要当下去,日子还要过下去,新皇上的新时代才刚刚到来,大家都只能以新的心态来应对新的一届掌权者。

可是新皇上是什么脾气,众大臣还得磨合一段时间后才能知道。这之前,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要知道,新官上任,往往都会先来三把火,好像是要告诉人们:从此以后,你们可都得听我的了,我已经不是站在你们当中的那个默默无闻的无名氏了。我现在已经有权力惩罚你们、罢免你们,或是杀死你们了,聪明的就别跟我斗。

对于那些硬着头皮往上冲的人,在历史上也有一个很经典的称呼叫:不识时务者。然而大多的不识时务者多少都有那么几根傲骨,或者不那么怕死,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也就真的缺少这样的不识时务者。估计大家的骨头都软了,不识时务者也就少了。

10日后,四皇子继位,定年号为咸丰。果然不出所料,历史再一次重演了,不久之后,咸丰帝就罢免了穆彰阿。虽然咸丰帝听了一句老爸的遗言“曾国藩能用”,没有因为曾国藩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而连带治他的罪,但是,在朝廷之中,曾国藩却因此而失去了一位有力的后台,而此时的他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历来墙倒都会惹得众人推,鼓破很可能会招致万人捶。穆彰阿一倒,那些原本就对他不满的大臣们,不免落井下石而后快;而那些原来有事靠自己罩着的老朋友们也因为怕受牵连,早早地就避他于千里之外了。“树大招风”这四个字如烙铁一样烙在了曾国藩心里,或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曾国藩就开始学会了明哲保身,但是,此时他那颗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跳动,他期待着时机,妄想着奇迹……人有时就是如此,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教训就不会死心,就像暂时在秋冬季节里枯死的野草一样,只要春风一吹就会立刻探出头来。曾国藩也是一样,一旦有机会,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就会立刻狂跳起来。

然而此时的曾国藩更多的还是沉浸在莫名的惆怅里。他不免为自己的恩师感慨一番,不过幸运的是,自己并没有因为恩师的祸事而受任何牵连,他真应该好好地给道光帝烧几大把高香,死了还不忘罩着他,想到这,曾国藩不免又要发一通感慨。

道光皇帝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他还是做了不少实事,为了恢复大清的国力,虽然他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不甘的是人心,强悍的是命运。

鸦片战争的耻辱未洗,大清的颜面已丢,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未平……还有太多太多的事等着他去做呢,可是皇帝毕竟也只是普通人,他不是神,他不能大手一挥抹去一切,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他也只能不甘心地死去。

只是他最后选出的这位继承人,曾国藩却不敢苟同,可是,有意见又能怎样?谁让人家是皇上呢?有意见只能保留。

四皇子,不仅从面相上来看是动乱之相,而且,为人贪婪好色,才识平平,少谋无断,跟六皇子比真是差老远了。

六皇子不仅相貌出众,而且非常有见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双清澈见底的眼睛,让人一看就喜欢。道光帝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一个人对他人或对国家会有怎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地位越高,这种影响、作用也就会被无限地放大,反之,则被缩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圣明的皇上,无疑是人民大众的福气。而道光挑的这位继承人,是否是大众的福星,有待于下文的验证。一个人一旦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不仅他的优点会被放大,他的缺点也将会被放大,这种放大将会对被统治者造成巨大的影响。此时的曾国藩,一定会替百姓惋惜,替大清国惋惜,不过更多的可能还是为自己惋惜。就算自己现在把道光从坟墓里扒出来,也无济于事了,他老人家已经死了,更何况,谁敢挖他的坟?那更是要被灭九族的,曾国藩可不愿意曾家几十口人毁在自己手里。

无奈的曾国藩也只能站在众臣之中呆呆地仰望着即将登上宝座的咸丰帝,同时也呆呆地望着自己不可预知的未来……好了,新皇上登基了,大家都来三呼万岁。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不过曾国藩仿佛算准了,这位有着动乱之相的皇上,必将面对一个动乱的时代。

洪秀全的理想天国

就在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登基不久,原本就不太平的大清江山,更加动荡了起来。看来曾国藩擅长看相并非虚言。

就在大家还在揣测新主子是什么脾气的时候,金田(位于现在广西省桂平市的北部)起义的号角声已经震动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早在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金田起义就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创办了拜上帝教。

说到洪秀全,我们不能不对这位威胁着清朝统治的人物作一个介绍。洪秀全于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现在广东花县花都区)福源水村。原名洪仁坤,又名洪火秀,汉族人,仅比曾国藩小3岁。

洪秀全出生在一个比较殷实的农家,少年时代的他跟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潜心修学,只是天意弄人,学习不错的洪秀全却不擅长写八股文,而科举考试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

无奈的洪秀全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清的官道,最后只能挥手告别科举仕途。洪秀全在道光年间参加了多次科举,却没有一次考中,怀才不遇的洪秀全,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的打击,结果一怒之下病了4个月。

4个月之后,洪秀全作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同时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个人的人生)的决定:跟这个与自己有缘无分的大清朝彻底分道扬镳。

说到这,我们可以拿洪秀全和曾国藩的老爸来作一番对比。曾麟书:曾经16次榜上无名。

洪秀全:4次名落孙山。二人的结局:

曾麟书:培养出了一个自以为傲的好儿子。洪秀全:走上了起义造反的不归路。

从两个人对待失败的态度来看,走在同一条科举之路上,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两个人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

两条路同样都不好走,而路的尽头也不一定都是自己想要的结果,重要的是自己曾经勇敢地作出了选择。

谁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每一个直面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

曾麟书是英雄,他用尽一生来做学问,虽然只得了个秀才的功名,却成就了儿子曾国藩;洪秀全是英雄,他点燃了千百万人对幸福生活的热望,他带领着千百万个渴望幸福的人开创了一个理想的天国,虽然他们最后失败了,但是,英雄不问出处,功过自在人心。

大病中的洪秀全,依然难以忘却4次科考不中的打击。

据说,一天,病得迷迷糊糊的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见到了上帝,上帝告诉他,人们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而且,上帝任命他为圣父,到人间救济世人。

于是他大喜,病也好了,不久之后洪秀全就创立了拜上帝教,还写了一本《原道救世歌》,作为教会的指导思想。

其实洪秀全很清楚,创立教会造反是灭九族的大罪,畏惧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对于每一个被逼得无奈的人来说,不反就只能这么忍气吞声,整天在悲愤当中度过,反了的话,还可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不如反了,拼个你死我活,你们不让我好好活着,你们也别想过得舒服,反正我是把命都豁出去了,你是皇上,那我就自称为天王,不如大家来个公平的PK。

谁雌谁雄,咱们战场上见。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似乎都要为自己找一个看似合理的依据,目的是为争取更多人的加入。在这一点上,洪秀全真是深得陈胜吴广的真传,而且在实际应用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洪秀全的《原道救世歌》指出:“开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盘古以下至三代,君民一体敬皇天。”“天下一气理无二,何得君王私自专。”“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

其中大意是说,天父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所有人都只应该拜上帝,而不应该拜别的神。同时它指出天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孩子。

而对于那些早已对着清朝的高官老爷们跪得腿都麻了的人们,听到洪秀全宣扬人人平等,他们开始陷入了深思……他们要站起来,他们要平等,他们要田地,他们要像官人老爷们一样活得像个人样,于是他们很自然就成了拜上帝教最忠实的拥护者了。

洪秀全还针对社会上腐败的风气,劝告人们要做正人,切戒“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以及“食洋烟”(吸鸦片)等六不正行为,要求建立新的社会风尚。

洪秀全的这一要求也恰好就是大多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这时候或许会有人推测,如果洪秀全站出来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最初在他的广东老家并没有赢得太多人的拥护,或许是因为洪秀全的老家人太了解他了,以至于认为他的《原道救世歌》不过是为了安慰他自己屡试不中的心;或是因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侵的深入,广东的农民对耶稣基督更加了解,以至于他们认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不过是基督教的变相衍生而已;或许是因为别的原因,总之,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最初在老家广东并没有太多的拥护者。

于是,洪秀全和他的早期拥护者就把眼光放在了当时受灾害和剥削比较严重的广西,而且广西地处偏远,少数民族较多,再者那里的人们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比较轻。结果证明了洪秀全的眼光,在那里他找到了忠实的拥护者。

广西省原本就是土壤贫瘠,少数民族繁多,是清政府很难统一领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闹灾,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不要命的农民,只要有口饭吃,跟谁混,其实都一样。于是有人当了土匪,有人参加了农民起义。

然而,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会对所谓的尊严抱有那么一丝不灭的期待,金田起义的“天下为公,普天之下的男人皆为兄弟,女人皆为姐妹,没有主人和仆人之分”的指导思想,让每一个忍辱偷生惯了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点燃了每一个人的热情。

有时候一个有追求的人和一个无目的的人会呈现给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

因为任何一个有信仰的人都能随时从自己的信仰之中汲取力量,并看到希望,他们的一生会是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一生。

而一个没有目的、没有信仰的人,他的一生不过是在浑浑噩噩地数日子罢了。所以洪秀全的一声“大家都起来做主人”的呼唤,唤醒了一群又一群贫困而又不甘平庸的农民兄弟姐妹!于是一个又一个无家可归、食不果腹的农民兄弟姐妹们加入了金田起义的小军队,部队也随之开始壮大。指导思想有了,愿意拼命的死士有了,于是,1851年1月11日(这一天是洪秀全的生日)洪秀全发动了清末最大规模的一场农民运动,并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他要建立一个自己当家做主的理想天国,在那里虽然人人都可以受到尊重,但是,他是这个天国的主宰。

像每一位伟人一样,他在创立拜上帝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宣扬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每一个信仰上帝的人都可以受到上帝的庇护,但是信徒是受益者,而他却是施恩者。

一个人终归逃不出自私的局限,洪秀全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从小所受的教育都不可动摇地决定着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他之所以自称上帝次子,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塑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