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曾国藩与彭玉麟等将领研究之后,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命前锋塔齐布与罗泽南分别进攻大冶和兴国,引诱陈玉成援救,自己帅水师趁机冲过蕲州。
大冶和兴国在蕲州(位于长江北岸,田家镇西北)对岸。结果陈玉成果然中计,带4000精兵前去营救,而塔、罗两军接到战令,率南岸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陈玉成到达之前,攻下大冶和兴国。陈玉成等人转了一个大圈回来之后,曾国藩已经绕过蕲州,顺江东下,逼近田家镇。
原来,陈玉成等人前去支援大冶和兴国时,曾国藩本来打算伺机攻下蕲州,但是,湘军水师攻了几次,战死了不少湘军士兵,都没能拿下蕲州。因此曾国藩就决定越寨攻敌,绕过蕲州太平军的水上部署,直接顺江东下。
绕过蕲州在当时看来是明智之举,一方面可以避免无谓的伤亡(毕竟蕲州不是重镇),保存了湘军的实力;另一方面,避免了湘军士气受挫,为田家镇大捷奠定了基础。但是,也为湘军孤军深入埋下了祸根。
曾国藩的苦恼
绕过蕲州之后,湘军水陆并进沿江东下,于十月初六到达田家镇。首先见识到燕王秦日刚的杰出部署的是湘军水师前锋杨载福,远远看去,6条又粗又重的铁锁链霸道地横在长江之上,大有不拦下湘军誓不罢休的架势。一时间大家都傻眼了,秦日刚真是给曾国藩出了一道难题。虽然曾国藩一眼就看穿了秦日刚的精心部署不过是一个一根绳子两只蚂蚱的小把戏,但是,一时之间还真难想出对策。我们不妨来帮曾国藩想一下进攻的策略。
策略一:集中兵力攻打铁锁链的一头,先打田家镇,或是先打半壁山。要集中兵力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湘军水师下了战船可以成为陆师,但是陆师上了战船就不一定能成为水师。如果,我们假设先打田家镇,那么就得先把水师集中地卸下来放到北岸,然后再把战船开到对岸把南岸的湘军陆师再运到北岸,这样,两万湘军对田家镇的两万太平军,不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获胜,但是,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这种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燕王秦日刚是不可能给湘军这样的机会的,就算有这种可能,那么如果太平军水师,在湘军战船运载陆师的时候,突然袭击的话,那么湘军陆师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了,不过曾国藩也不至于会干出这么冒险的事情来,除非,太平军都睡死了,或是酩酊大醉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策略二:集中兵力,正面前去砍铁锁链,以图从江上突破,强行通过秦日刚的拦截,绕开田家镇直逼长江下一个关口——九江。
正面突破,秦日刚的拦江铁锁链是又粗又重的,不可能被人轻易地砍断或是被枪打断,轻易地派兵前去砍铁锁链的结果只会是,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这样就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如果用太多的兵力前去砍铁锁链,那么,两岸的太平军和水上的太平军水师都不可能坐以待毙,湘军水师孤军前行,很可能会给两岸太平军合围湘军的机会。那样,湘军就可能真的像秦日刚所期望的那样葬身此地了。
就算湘军砍断了铁锁链,绕过了田家镇,那么,湘军就真的走上了太平军的覆辙,孤军深入,后路被太平军所断,这样,湘军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湘军必须攻下田家镇,把它作为粮草和休整基地。策略三:掐两头,断中间。
这个策略无异于硬打硬拼,湘军总共不到两万人,而太平军则有四万之众,如此打法,湘军胜算不大;不过,掐两头,断中间,三处开花,也就断了太平军相互救援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打法无异于一次赌博,赌输了,就赔上了两万湘军将士的命;赌赢了,湘军就可以扩大声势,进一步巩固湘军作为咸丰帝新宠的地位。
面对如此让人头疼的问题,曾国藩也不免苦恼起来……前面燕王秦日刚的拦江铁锁链和四万太平军,像万根钢针一样杵在自己面前;身后是咸丰帝的怂恿和威慑,如无形的长矛一样戳着自己的后心;站在自己身边的是自己辛辛苦苦训练了一两年的湘军,如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样不容舍弃,进一步万针刺身,退一步是一矛穿心。现在的曾国藩只有利用他的左膀右臂,奋力地向前搏杀,也许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因为他不能退,只能进!哪怕只是拼了命赌一次。
赌博式的战役
或许我们想到的策略,曾国藩早就在脑海中思索了千万遍,要知道,他的决定直接关系着两万湘军士兵的性命。
但是,如果一直这么犹豫不决,打不过去,又退不回来,那么时间一长,湘军就很可能因为吃不饱(蕲州太平军可能截下湘军的粮草供给)、穿不暖(当时是冬天,即使在南方温度也是不太高的)而失去战斗力,到时候只会落个不战自败。
考虑到这些因素,曾国藩决定赌一把,赌注是近两万湘军的性命和自己所有的家底——战船和洋炮。
或许是慑于秦日刚燕王的称号,曾国藩决定先打半壁山,希望通过夺得岸上城池,来除掉铁锁链,同时又命水师开炮掩护陆师的进攻。
而由罗、塔两将所率领的湘军陆师,自湘潭获胜以后士气日益旺盛,由这两支队伍前去攻打半壁山,湘军还有可能获胜。
十月初六,湘军与太平军在半壁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殊死搏斗,士气高昂的湘军一个个都像上了弦的利箭一样。相反吃了几次败仗的太平军虽然在燕王的督战下,不敢轻易逃跑,但是,他们已经被湘军打怕了,表面上太平军还算平静,但其实在内心里早就军心动摇了。
一边是士气昂扬的两万湘军,一边是军心摇摇欲坠的四万太平军,既然是战争,那么,双方都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拼个你死我活。
经过一天的激战之后,太平军最终败退了。这一天是十月初七。
就在湘军陆师打下半壁山之后,湘军水师也想出了破锁的对策。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杨载福指挥战船兵分四路,执行破锁计划。第一路集中火力轰击太平军的江面水师和锁下船只、木排;第二路负责在船上布置好巨大的油锅,用强火将铁锁链烧红,然后用巨斧断链;第三路作好准备,待铁锁链被砍断以后,冲破防线,顺江东下,沿江放火,焚烧太平军战船;第四路负责保护后方大船。
虽然,这个作战计划设计周密,但是执行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第一,这个计划对第一路负责与太平军江面水师对峙的炮船的开炮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打不中敌船,就有可能打中第二路水师的船队。第二,燕王秦日刚的铁锁链是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就被砍断的。虽然,第二路水师在船上架了大油锅,但是,要保证油锅一直保持在能够熔铁的温度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太平军又不可能坐视不管,试想要在枪林弹雨中来做这项工作,那真是难上加难啊。
第三,就算是第二路水师砍断了铁链,那么,第三路水师要顺江东下,也非易事。虽然此段长江呈西北东南走向,但是,此时为冬季,江面上如果有风的话,也是西北风,那么逆风行驶就有点困难。更何况太平军的战船一旦被烧着,那么在风向的作用下,湘军的战船也可能会遭殃,因为湘军的战船在太平军的上游。
虽然这个作战计划漏洞百出,但是,十万火急之中能想出这样的策略来已经很难得了,至于能否奏效则有待于湘军水师去验证了。
作战计划确定下来了,曾国藩一声令下,顿时长江之上,厮杀声、叫喊声、枪炮声、爆炸声混成一片……经过六天六夜的激战之后,十月十三日,太平军的拦江铁锁链被湘军焚断,半壁山——田家镇防线被湘军突破。
破锁后,湘军水师第三路顺江东下,烧毁太平军战船四五千只,一时间,长江江面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半壁山失守,拦江铁锁被破,再加上前几场战役的失败,最后,燕王秦日刚或许只能感慨: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面对自己如此严谨的防守计划的落败,秦日刚不得不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看似天衣无缝的布军,却在湘军的一番横冲直闯之后化为乌有,原因是什么?士气!对于湘军来说,这是一场士气带来的胜利。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靠士气赢得的胜利,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造成了其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士气,田家镇之战也不例外。因为,在此战役之前,湘军已经获得了湘潭、城陵矶、武昌战役的胜利,在一场场胜利之后,湘军再也不是一群普通的士兵了,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吃了兴奋剂的虎狼。试想,这样的士兵可以以一当十一点都不夸张。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士气旺盛是好事,但是一旦旺过了火,那就成了骄纵、傲慢、轻敌了。
而对于太平军来说,一味的失败消磨了士气,因为每个人承受打击的能力都是有底线的,一旦这个底线被冲破了,一个人就会爆发出过人的力量。大家都知道,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会跳墙,一个人急了就可能会变成一头发疯的狮子。
这样来看,湘军一味的胜利也不一定是好事,太平军一味的战败也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就在于将领们如何把握这种士气的变化了。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湘军再次获得了胜利,他们几乎歼灭了太平军所有的水师,烧毁了太平军所有的战船,但是,湘军也为之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从我们对湘军作战计划的分析中很容易看出,要完成那样一个计划是相当有难度的,在这次战役之中,无数的湘军战士们变成了炮灰,成了死尸,面对密密麻麻的牺牲者的名册,曾国藩曾动情地哭诉:“自军兴以来,从未有此次丧师之惨者!”
从古至今从来都是一将成名万古枯,没有哪一个将士的成名不是建立在无数尸体上的,没有哪一场战役不是血流成河的……只要有不公,就会有战争,有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只要有流血牺牲就会有人家破人亡,就会有妻离子散……每一个生于动乱的人,都逃脱不了战乱之苦,不能成为最高将领就只能为他人流血牺牲,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注定了要忍受怎样的痛苦。
估计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是再清楚不过了,由于从始至终他都立志要做一个人上之人,那么他就得为这个志向忍受太多的常人不愿忍受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