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19671600000003

第3章 为人藏锋之道(2)

官文是满洲贵族,又是湖广总督,清政府很器重他。胡林翼任湖北巡抚的时候,事事也让他三分。后来胡林翼想办法拉拢官文,这样就使得湘军在很多事上都办得比较顺。胡林翼死后,官文与湘军关系表面上很和气,但实际上已变得十分疏远。此次,曾国荃接任湖北巡抚,与官文同城,骤然间双方的关系紧张起来。

因为湖北按察司唐际盛与曾国荃的好朋友黄南坡有仇,于是唐际盛便怂恿官文,奏请曾国荃帮忙办理军务,目的是为了使曾国荃离开武昌,免得在此指手画脚(这就叫我的地盘我做主,你曾国荃想进来插一杠子,没门)。由此,曾国荃便与官文结怨,总想找机会报复官文。

曾国荃先发制人奏参唐际盛,接着就弹劾官文。但是曾国荃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奏折写得不伦不类,语句也多不中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载道:

“曾国荃所写的奏折,语句很不中肯,用词也不严谨,奏折中所列举参劾官文的罪名也不完全正确。曾国荃依仗哥哥的威名肆意报私仇,打压官员,可见其为人。”

曾国荃怕曾国藩知道后阻挠他弹劾官文,因此故意背着曾国藩。外间知道曾国荃参劾官文后,不仅湖北的士绅反对,就是曾国藩的门生也认为他不地道。曾国藩知道弟弟弹劾官文后很担忧,怕由此得罪了官文,对自己不利。

因此,他写信劝阻曾国荃:“这样的事情,你最好不要干。”原因是:“如果你成功了,会招来众人对你的仇恨,他们会想一切办法来报复你;如果你失败了,你这后半辈子也就完了。”总之,“弟弟你干的这件事,会被人认为是你依仗我的威名在报私仇,你这样做,只会让人耻笑,你要想清楚”。随后,曾国藩又在给曾国荃的书信中说:“你参劾官文的事情,世人都会以为是我们俩商量着干的。其实这件事是你一个人的意思,与我何干?”

又过了十天,曾国藩得知奏参官文的事已经发生了,就反复叮嘱曾国荃主动向官文请罪,以求得官文的原谅。可争强好胜的曾国荃哪里听得进去,非要为自己讨个说法不可。

其实,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完全有实力出来为弟弟撑腰,但是这样做就会得罪官文,为自己树敌。考虑再三,觉得还是不去争这个理为好。

曾国藩在多次劝阻弟弟不成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只好向朝廷“密折保官(官文),请勿深究”,向皇帝老儿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军机处派出钦差查此案,认为曾国荃指责官文“肃党”,纯属陷害,要治曾国荃诬陷罪。

慈禧老佛爷心里也清楚,这一次曾国荃参劾官文的事,纯属湘系与满洲权贵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此时捻军的势力很强大,还需要利用湘淮两军出力镇压。因此,革去了官文的湖广总督的职务,回京后又让他掌管刑部,兼正白旗都统。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就有点出人意料了,一大批湘军官员被开除。曾国藩开始紧张起来,他觉得这有可能是参劾事件导致的。同时他也感到朝廷对自己的冷淡和疏远。9月13日,曾国藩接到上谕:“着调补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着马新贻调补。”曾国藩深知,由两江调往直隶,这并非是对自己重用,而是为了便于监视自己。与其受人监视,还不如不干了。曾国藩扔掉了乌纱帽,辞去了两江总督的职务。

整个事件就这样平息了下来,曾国藩多次劝阻弟弟以及“密折保官(官文)”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不与人争强斗狠的品行。不与人争胜才得以保全弟弟与整个的湘军。

争与不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可以相互转化。有些东西,你很积极地去争,并不一定能争取得来;如果你不争,有时反而很容易地就属于你了。对于我们来说,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就与人争,是很容易就招人反感、嫉恨的,这对个人的发展也很不利。所以说处处争第一并不是一件好事。

记住“枪打出头鸟”之理

凡是有才能的人总希望表现自己,希望被别人承认他高明,就像孔雀一样,遇见围观的人多了,就开屏展示自己的美丽,其实这很容易招来众怒。“枪打出头鸟”,过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是死得最快的。

梁启超先生曾说曾国藩“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梁启超先生不愧是一代国学大师,识人的眼光可谓精湛。但有一点梁先生还是说错了,曾国藩一点都不钝拙。

曾国藩对“拙”有这样的解释,“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思是说“真诚能战胜虚伪;脚踏实地、不显摆的人最终要比那些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投机取巧的人更有成就”。曾国藩强调的是守拙,不显摆,不张扬。

在中国古代官场中,官位越高就越是招人嫉妒,就越是容易被人扳倒,但曾国藩混迹官场,谨慎为怀,从不做出头之鸟。这就是他在变幻莫测的官场中处于不败地位的主要原因。

曾国藩不但要求自己做到谨慎行事,对家人他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

早在道光年间,他就叮嘱家人:与他人发生争执,能忍就忍,哪怕自己吃点亏也不要把事情闹到公堂上去。曾国藩认为到公堂上打官司,一方面有失乡绅的气度,另一方面会被地方长官所鄙薄,甚至会被地方长官怀疑为仗势欺人。

曾国藩深知历史上许多高官没有败在官场上,而败在自己亲人手上的原因。当自己得势了,家里人就依仗自己的威名与人逞强斗狠,最终招致众怒,而落得个灭门的悲惨下场。

所以当他的叔父打着他父亲和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并讲了一番此乃败家误国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还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骂曾国藩胆小怕事。这时还是曾国藩的父亲搬出“祖训”,才使他收敛起来。

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在地方上也很跋扈,很多人都恨他。对弟弟的行为,曾国藩也略有所知,常写信告诫弟弟,让他收敛些。曾国潢不但不听,反而要哥哥为他出头撑腰。

1857年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听得弟弟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招致众怒,想教训一下弟弟,好让他收敛一些。一天,趁弟弟在床上睡午觉,曾国藩找来了一个锥子,对着曾国潢的大腿狠狠地刺了下去,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潢对哥哥的这一举动,高声直呼:“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反问:“我只用锥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

其实,依仗权势,行凶作恶而导致灭门之灾的事,历来都是受到人们批判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王熙凤就是依仗着家族的势力干涉地方司法事务,致使整个家族灭亡,自己身陷囹圄。曾国藩谨慎行事,不做出头之鸟,才使他的官做得长久,且越做越大。

后来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权势也就更大了,但曾国藩也更加谨慎了。他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写道:

办理公事,绝不多说一句话,不要搞那些走后门的歪门邪道。大凡人官运极盛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呼百应。但是闲言碎语,一些不好的言论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切记不要干预地方公务,以免惹人口舌。这是我的一片肺腑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曾国藩一生天不怕,地不怕,他怕的就是他人的嫌疑、闲言和诽谤。

曾国藩认为,成大事者,单有志还不行,还要修炼自己,最重要的是戒躁戒傲、少言实干、不强出头。

曾国藩曾经这样论述“藏锋”:“话说得太多,就容易招来祸害;多行不义,就会辱没自己的声名;轻视别人,就会遭受别人更大的轻视。很小心地说话,谨慎做事,就不会为自己招来灾难,这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有道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在他人面前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于交友、处世都不利。自恃很有学问,在人前口若悬河,喋喋不休,人们难免会将你视为狂妄自大之徒,当面对你“洗耳恭听”,好像很崇拜你的样子,说不定转身就说你一句“什么玩意儿”。在工作中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时时谦虚,事事谨慎,才能获得人脉与人缘。

“忍”字头上一把刀,成就大事效果好

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名垂史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忍。忍是涵养,也是策略。

司马迁忍辱,成就《史记》;西楚霸王项羽不能忍,自刎乌江;曾国藩善忍,立于官场数十年而不倒。可见,欲成大事,必须善忍。

善于忍耐的人总是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而是把宏大的目标放在未来。曾国藩为人处世善忍,他认为,各种各样的对自己不利的流言飞语,哪怕是打击、迫害都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能够在不利因素面前做到镇定自如,忍耐一下,就能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方式,就能做到转败为胜。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生活中有时发生的一些事情甚至可以把人逼入绝境。但这就是人生,我们谁也逃避不了。能够在流言飞语面前学会忍耐,能够在困境面前学会忍耐,开动脑筋,想出另外一条出路,你才能从流言与困境中走出,才能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在忍耐中走过来的。

道光十四年的春天,曾国藩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与他同住一个宿舍的是当地知府的儿子,他性情怪僻,很看不起曾国藩。

曾国藩学习的书桌离窗有几尺远,屋子里的光线又不好,看书很是费劲。为了借光,曾国藩就把书桌往窗口移了移。那个书生发怒道:“把我的光都遮了,我怎么看书呢?”对于同室的蛮横、无理,曾国藩忍住心中的怒火说:“那我搁在哪儿呢?”书生指着床侧恶狠狠地说:“可以搁这里。”曾国藩依言搁在床侧。半夜曾国藩仍读书不辍。那个书生又发怒道:“平日不读书,这个时候读,还让不让人睡觉?”曾国藩便无声默读。

曾国藩忍受着同室的羞辱,发奋读书,为他日后顺利地走入仕途奠定了基础。这是真功夫善忍的一面,曾国藩还有因不忍而碰壁的一面。

曾国藩在江西带兵的时候,虽然是个督师,其实没有多少实权,在地方上很多官员根本不听他的,不买他的账,筹兵筹饷很是困难,对此,曾国藩很是苦恼。后来还是胡林翼给他指明了事情的原委。

主要原因是曾国藩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为人处世不能多忍耐,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而得罪人,致使办事多有不顺。

曾国藩耐心地听取了朋友的规劝,并且深深地作了自我反省,修炼了一颗善忍的心。遇事善忍,后来被曾国藩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一天,湘军中的一些士兵练习打靶,误伤绿营军中一个小官。绿营军据这件事向湘军挑衅,列队进攻湘勇,在城墙上的守兵实弹在膛,两支军队差点打起来了。曾国藩忍气吞声,把误伤绿营军的士兵鞭打了一顿,才算把绿营兵的哗变平息下来。

后来,绿营军内部因赌博发生械斗,冲入曾国藩私宅,杀伤了曾国藩的随从,几乎伤及曾国藩。幸亏有属员挡住,曾国藩才幸免于难。

与曾国藩私宅一墙之隔的巡抚骆秉章,不仅不惩治乱兵,甚至亲自释放肇事者,使曾国藩进一步受辱于众人之前。曾国藩都忍了下来。

曾国藩善忍为他赢得了美名,从而很多人也都愿意与他交往了,这就为他一步步走向成功扫清了障碍。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忍不但可以成就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与人建立圆满的人际关系,维护幸福的家庭,成就各自的事业。

“忍”,是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为人处世。能忍的人,走到哪儿,都是海阔天空,朋友遍天下;不能忍的人,去到哪儿,都会处处树敌,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

做人就必须忍,这是上帝对人的一种考验。“忍”这种品质,重要性不亚于“恕”。轻浮暴躁沉不住气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大气者大志,大志者大器”,说的就是这个理。

强权的社会,险恶的人心,不公的世道,一切的一切,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你就得改变自己,学会忍。忍什么呢?忍苦、忍欺、忍世。

忍苦,就是要吃苦耐劳,忍常人不能承受之苦,甚至感情上的痛苦;忍欺,就是要像韩信忍胯下之辱,司马迁忍宫刑之辱一样,在屈辱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忍世,就是要忍受社会的不公。学会了这“三忍”,成功离你也就不远了。

藏起锋芒,藏而不露为智举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事事都想显露一下,以表明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或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但是,如果锋芒太露,就会丧失掉很多的机会和朋友,甚至会把自己卷入是非之中,这并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藏起锋芒,谨慎行事才是聪明的做法。

曾国藩在刚出道的时候锋芒毕露,很招摇。依势找皇帝要权要官,从而遭人嫉妒,受人暗算。处世处处碰壁,搞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曾国藩也很苦恼。后来好朋友吴树敏写信狠狠地批评了他,才使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

后来,他收起了锋芒,改变了待人处事的态度。一次,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以往争强好胜,锋芒毕露,给自己惹了很多的是非,致使做事处处碰壁,多有不顺。后来,我逐渐注重个人的修养,藏住锋芒,事情就好办多了。弟弟在地方上做官,一要收敛一些,不可事事逞强,给自己惹是非,谨慎行事,你的官才做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