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19670500000054

第54章 语用的体现关系(8)

例(14)

原文: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译文: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p.38)

这是林姑娘对尚未见面的王熙凤的猜度。凤姐人未到,笑语先至。 作为与王的泼辣对照,原文写了“敛声屏气”,这是暗含着什么呢?贾府的压抑气氛与对贾母的尊敬与惧怕。这暗含被so respectful and solemn公开了。而且,这个译变并不理想。英文里的respectful and solemn只有尊敬与肃穆之意,英美人看到这两个词只会对贾母生出敬佩与好感。可是这只是原文“敛声屏气”暗藏意思里的一个不重要的部分,重要的部分是丫头使女男仆女佣的压抑与惧怕。这一译变便是上面曾提到过的担心:“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明示时,译变错了,这便无异于毁灭了原来的创造。”其实,译文中有了holding their breath,不要译文那个明示,读者反而会想到压抑与惧怕上来,现在有了那个明示,读者的思路被“尊敬与肃穆”堵住了。

例(15)

原文:“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译文: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p.39)

凤姐说这段话暗含着什么?自贱(该打该打)以抬贾母。作者的意图是塑造一个油腔滑调、奉迎拍马的凤姐。她明白疼爱林姑娘就是疼爱老祖宗。“该打该打”用to be caned来对等,似乎还差点什么。差什么呢?就差连说两个“该打”那样的油嘴滑舌的味道。不知道英语怎么才能把这样连说两个词又兼油滑的味道表现出来。这样的表现法找到之前,至少在to be caned之后加一个indeed吧?如果这个味道不加以表现,就等于是没收了原来的语用隐含。陈红薇认为,原文“打”,意义模糊,并未说如何打,tobecaned却把打的方式挑明了,这未必是好事。

例(16)

原文:(贾赦老爷说:“……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想见。”

译文:He isn’t up to it for the time being.(p.41)

贾赦说“不忍想见”的语用含义是:姑娘与贾赦都伤心。但是isn’t up to it是“不胜任,不能及得上,不能作”。英语中有一个说法I don’t feel up to going to work today.说的就是“身体不适,不能上班去工作”,非“不忍去”,是“不能去”。译文若用这个isn’t up to it(自己不能去),就取消了“不忍”引起林姑娘伤心的那一部分客观原因。例(17)

原文:(老嬷嬷让黛玉上炕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就东边椅上坐了。

译文:But feeling that this should be presumptuous,she sat instead on one of the chairs on the east side.(p.43)

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何在?表现林姑娘的细心与聪颖,扫了几眼便知道,这些位置是该什么人才能登上去的。也表现了她的小心翼翼,孤女心态:“不多行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如果贸然上坐,岂不是僭越、胆大妄为?这些都是暗含的,却让译者用presumptuous泄漏了出来。语用隐含译变为明示。

例(18)

原文:黛玉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最喜在内帏厮混。

译文:Tai-yu’s mother had often spoken of this nephew…delight in playing about in the women’s apartments.(p.44)

“内帏”是什么?是旧时闺女、妇人房门外挂的门帘之类的装饰物。

它的作用是遮艳避羞。在此,作者用它比喻女人房间,当然是不可言传的语用隐含。如果像译文那样剥其暗喻,露其真实地处理成in the women’s apartments,那遮艳避羞的躲躲闪闪味儿就一点也不剩了。在英美人心目中,一个男孩总“在女人房子里”(其实是“在姊妹房子里”)厮混(playing about),不是流氓便是色鬼,这样贾宝玉岂不是无端受屈?这也是由暗到明的译变变错了的损害。退一步,即使这样将“内帏”挑明,也应该是in the sisters’apartments,而不应该是in the women’s apartments。

例(19)

原文:(忽见一个丫环来说:)“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译文:a maid announced that dinner was to be served in the Lady Dowager’s apartments.(p.44)

丫头口里“传”字暗示什么?一是传达老太太邀请大家入席的意思,二是作者借用丫头之口以“传”字来烘托贾府开宴一呼百应的场面。而译文dinner was to be served是个静态,于是那两个含意被取消了。

例(20)

原文:(王夫人笑道:)“……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

译文:One moment he’s all honey-sweet;the next,he’s rude and recalcitrant;(p.44)

“有天无日”,王夫人如此说的语用含义是他儿子胡说八道。何以为证?前面有个“他嘴里”,可见是嘴上有天无日,即胡言乱语。但是英译本用的是rude and recalcitrant(粗暴的与不服权威的)却不一定指言语行为,而更多是指非言语行为。这样的由暗变明,实际上没收了一部分语用含义。

例(21)

原文:(外间侍候之媳妇丫环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饭毕……

译文:not so much as a cough was heard.The meal was eaten in silence.(p.45)

“一声咳嗽不闻”必暗射“安静”和贾府平日的威严与苛刻,只需按原词翻译就有了这些含义,何劳英译本再加上一个in silence?这也是将隐含译变为明示。

例(22)

原文: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到:……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译文:His appearance took Tai-yu by surprise…Pao-yu paid his respects to the Lady Dowager…(p.46)

作者的原意是用黛玉的眼睛看一个陌生的世界———贾府与它周围的人。所以,原文用“黛玉一见,……黛玉想到……黛玉只见……”,直到“贾母便命”那里才切换镜头。现在我们已经发现,杨译本用的是宝玉的眼睛看世界。His appearance为主语,Tai-yu成了宾语。然后又是Pao-yu如何如何。意思不错,可是观察者变了。行不行?不行。只要问一问谁是陌生人,是谁初到贾府,答案便清楚了。这是另一种作者的隐含意图被曲解的形式。

例(23)

原文:这袭人有些痴处:(……心中只有一个宝玉)

译文:Hsi-jen’s strong point was devotion:…(p.51)

“痴处”是反话,作者的叙述语言,反得特别妙,特别好。那奴才对主子的忠诚,一个“痴”字括尽了。说得文雅是愚忠。读《红》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知怎么译本就那么不信任英美读者的智力干涉,那么不相信语境的力量,就硬是用strong point(长处)和devotion(奉献、忠心)挑明了!“写小说写到这个份上,这么直白,这么清楚,这么敞开,怎么还能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世代相传的名著、奇书?中国人的头脑怎么就这么浅?”英美读者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英语里也有说反话的时候,也有说反话的地方,也有反话正读。

第三个方面的情形:平添一个语用隐含或将原来的明示变为语用隐含:

例(24)

原文:众人……便知他有不足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治好了?”

译文:Observing how frail she looked,they asked what medicine or treatment she had been having.(p.37)

众人这一问“如何不治好了?”是明问。明问林姑娘的病如何治不好这一结果。前面有“不足症”为证。问题中没有语用隐含。可是,译文中却变成了what treat ment she had been having,这却变得委婉了,却取消了一个明明白白的询问:你为何治不好呢?

例(25)

原文:(王夫人乃说: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晚间你看见便知道了。

译文:…,but you will see what he’s like when he comes back this evening.(p.44)

“晚间你看见便知道”什么呢?前面已经明说了,王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这有前面的话语作证实背景。译文却用what he’s like反而把一个明确的东西弄成不大明白的“瞧他那套做派”了。这便是将明示译成了语用隐含。

……案例的这个部分到此结束。小结不改变两个隐含的译文,让读者展开想象,保留了文学的特征;改变、取消了原文的两个隐含的译文,便取消了审美过程,同时有没收文学特征的危险。

2.翻译语用观的第二个方面: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如何对话语意图进行干涉(三个干涉)

第一,在处理两个隐含意图时,必须靠语境、附着于人的符号束(伴随物、面像身势和声气息)与智力干涉的帮助与证实。

问题是如何在翻译中看出语境和智力干涉?大凡是忠实于原著的翻译,译家必然会在操作过程中自然地、充分地借助原著中的语境(否则就会吃不透原著全体或者吃不透原著中的某一句话语。对语境漏掉一处也会造成对翻译操作的困难)。这样,译文的读者就会享受语境带来的方便。至于智力干涉,它在翻译操作中的体现有两层,第一层是译者对话语的理解,需要智力推理。大凡译者做得很好的地方,译文也会相应的正确与顺畅。译家自己推理不正确的地方,手下的译文则是千孔百疮。第二层的智力干涉是译文读者的事了,第四章“智力干涉”已详细讨论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必提出调查例证,因为每一句话的译出都可以是例证。

第二,三项干涉(伴随物、面相身势和声气息)已经在文学作品创作之初体现了(请参见本章第二节“文学体现”)。翻译是原本的衍生(虽然承认有前提的创造),它必须忠于原本,毋须再一次在三项干涉上有所创造。它只须忠实地按照原著的面貌反映这三项的干涉就行了。因此,这里就没有必要对这些干涉一一重复,只是提出少许的几个例子加以说明。由是,三项干涉的译文观察就不是穷尽性的调查,这是必须说明的。

例(1)

原文:丫头,……都笑迎上来,说道:(“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译文:Several maids…hurried to greet them with smiles.“…,”they cried.(p.36)

“笑迎上来,说道:”“说”的伴随面相是“笑迎上来”,原文是放在一块的,译文拆开处理成with smiles.“…”they cried.

例(2)

原文:(“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译文:“…”she cried,and burst out sobbing.(p.36)

老太太怎么对刚到贾府的林姑娘说话?“叫着,大哭起来”这是声气息———大声、大气、大息这样的生命迹象———对话语的参与。英文照译。

例(3)

原文: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

译文:Inevitably,the Lady Dowager was most painfully affected.“…”(p.37)

中国人“伤感”着说话,既是一种面相,又不免有唉声叹气这样的小声、细气与轻息加入。英语用be most painfully affected对应,不知道能否向英美读者提示出相应的声气息来?

例(4)

原文: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

译文:“…,”Tai-yu said with a smile.(p.38)

原文是没有面相伴随的,译文却加上了with a smile(带着笑意说),没有必要加上这样的附着符号。

例(5)

原文: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译文:“…”.The Lady Dowager chuckled.(p.39)

作者这时提示“贾母笑道”,没有具体分出怎样的笑。一多半的笑带出愉快的声音来,并有中等大小的气息的。这可算是声气息的干涉。汉语中的“笑”是个上义词,“大笑”、“尖笑”、“吃吃地笑”、“哈哈地笑”、“抿着嘴轻笑”是下义词或词组。但“笑”这单个的词其语义分布很宽,因而是一个无标记词,中性的。英文用chuckle(抿嘴轻笑),语义分布窄,但具体,是一个有标记的词,这样的处理可能比原文具体。

例(6)原文: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译文:Hsi-feng switched at once from grief to merriment.“…,”she cried.(p.39)

这里有明显的面相转换:转悲为喜。英文对译的办法是:首先用from grief to merriment,然后另起一句“…”she cr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