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19670500000042

第42章 语用原则与策略(8)

二、容忍度的三种情形

第一,容忍度为零。

情况紧急,环境险恶。如途中遇到危险,使用汉语的人只会喊“救命!”或连续喊“救命”。但在单句体内多用任何一个花哨词都是愚蠢可笑的。这种单句体内的容忍度为零,超句体内容忍度很大(连续重复使用引起)的矛盾现象,下面还要专门讨论。又比如说,进行紧急抢救开刀手术中的医生,命令护士拿工具时的用语也是不容忍冗余信息的。

讲究经济效益。七个字能写完的电报,一般不会用八个字,除非你想多花钱。类似情况,还有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等,凡一切按字数按时间付钱的信传手段,大都属此种情形。但话又说回来,有时明知要多付钱,也要重复累加,以保证信息交流成功。但首先考虑的还是删除冗余信息。

节时省力,讲究简便、明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时用语,有一个的变化过程。1985年以前,在报时信号最后一响之后,说出“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986年开始,终于对“刚才最后一响,是”采取了不容忍态度,将其删去,只报了“北京时间,零点整。”试比较:BBC电台报时用语(在报时信号一响之后紧接着):Midnight,Green which meantime.中央电台这一变化是人们根据主观愿望调整容忍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又如沿街叫卖小贩用语,“冰棍一毛俩!”(50年代,北京),没有一个多余的字。80年代到90年代,广州街上兜客的中巴的售票员,反复地叫喊着:“火车站!”他绝不会反复地叫喊“这车是开往火车站方向去的!”不要说后面的“方向去的”是冗余的,就是前面的“这车是开往”也是可以省略的。又如两人心领神会的极简单的词语交换。又如配合电视广播的声音在屏幕上出现的文字提示,都是极简单明了而不容忍冗余信息的,例子之一是,1996年3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时,播音员在广播人民日报社论的同时,屏幕上出现了两排字:“揽世纪风云谋兴国大计”,确无任何多余信息。又如用途极广的简称、略缩语:外经部、对外文委等等。

企图一箭中的的警语、戒语。“天时、地利、人和”、“慎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出世态度做入世学问”(熊十力);“家有黄金,外有戥秤”;“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为何如此明快凝练,毫不拖泥带水?因为它的目的就是给人一个“警”或“惊”或“醒”或“戒”的效果,语必锋利、精辟,才能奏效。如果它与冗余话语并存,枝蔓旁节必夺其精警、削其锐利,何谈戒醒之效?

其他情况。如为了保密,或不宜公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也是极简单的,容不得冗余信息。按考试要求的填空,也是要求对冗余信息的容忍度为零的。

小结:第一种情形,若不将容忍度控制为零,则将招致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失。但是,有必要提请注意,完全不容忍冗余信息并不就等于一定是适当的。如果容忍度为零但交际不成功,这个容忍度就不是适当的。

第二,容忍度大于零,但其值还小。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有求简求便的天性。但是,太简太省,又会产生遗漏,终而产生交际误差。这里表现出人们交际的初衷———求成功。这是由目的—意图原则决定的。这就是说,目的—意图最终还是要统领策略。为了求成功,就得容忍少量冗余话语。正是求成功的意向使语言多余性获得了可用性。“信息系统是由信源、信道和信宿构成的……信息在流通中实现。”(陈忠)成功的交际就要预先估计信息在信道上的损耗,于是故意多给信息。明知是多余,但也要给。这在哪些具体情况下产生呢?

考虑到受话对象是有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子,要多给信息,否则会产生误差。技术的运用,如无线电台联络时的呼叫,它应该是容忍度为零的,这是指一个呼叫单句内不容许有多余信息而言。但要联络成功,又需要多次重复,这重复的单句就是冗余的了。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单句体内不容许多余信息(如上例中的“火车站”),超句体内却容许多余信息(如下例中在括号之内的多个“火车站”)。这种矛盾现象在“容忍度为零”的情况下会时时出现。如中巴售票员兜客的喊叫声:“火车站,(火车站,火车站啊,火车站、火车站、火车站!……)”

语言教学和某些小品文中,如笔试时的选择填空和听试中选择勾题,要多给选择项目,不然就等于公布了答案。谜语中冗余信息多于必要信息,智力测验中冗余信息多于必要信息,是为造成疑念,转移注意力,以增加谜语或题目的难度。考虑到受话人的知识水平不高,生理状况不佳,要多给信息,不然对方接受信息的系统反应不过来。如幼儿教师对幼儿,对反应迟钝的老人,对没有专长的人做学术报告,等等,就属于使用一定容忍度的例子。

考虑到礼仪、气氛,在公文体式中,在诸如写信、介绍、推荐、表扬、命令等等言语事件中,都要表现一定程度的容忍度。这里有一个颇有启发的言语事件:有一位普通中国公民向世界各国退休首脑写信提出要求,让他们每人写一句表示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精辟警语,以便将这些题词编辑成书。现在,让我们假设以容忍度为零的策略按如下样式写成:

×××阁下:

我请求您亲笔写一句您认为应该给世界的精辟语言,我将编辑出版。

×××

这样写的最大长处是没有多余信息,简明扼要。但这样的信寄出去,恐怕要石沉大海。它注意了一个方面———不说废话,却忽视了更多的方面———礼貌、说清楚、让人可信。须知,我们上面强调过,将冗余信息的容忍度控制为零,这并不就是适当冗余信息策略。容忍度为零但违背目的,不能成功的策略,乃是不适当冗余信息的使用。长春市的这位老人,是按如下面貌写成这封信的:

×××阁下:

衷心向您致以敬意。请原谅一个异国公民贸然打扰您。

我是中国一退休老人,拟编一本《寄语世界》的书,请求各国离任的国家领导人,本着多年工作所积累的良知,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亲笔写上一句您认为应该给世界的精辟语言,并附签名照片寄来,我将用中、英和其他多种文字同时编辑出版。您的语言将响彻世界,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恳切希望我这一美好构想,能在您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我深信您不会使我失望的,预先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为有幸万里书信拜见,谨奉小照一枚,以保您得见寄信人的面貌。

祝您精神愉快、健康、长寿!

×××

这封信的成功在于它遵守了适当冗余信息策略,而不是仅仅将冗余信息容忍度控制为零。此外,还遵守了其他必要的多种策略。多余的信息派了什么用场呢?用在实行礼貌、恭维策略上去了,用在叙述目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方面去了。

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平时在台上、在银幕上能说会道的演员,一旦被电视记者随意采访(没事先准备)时说出来的话语,不仅前言不搭后语,表达不准确,毫无章法(就不要谈什么语法了),手足无措,而且废话颇多。奇怪的是,观众和主持人还都并不在意。道理很简单:既然是和熟人随便聊天,就不必那么正式,那么刻板,像扳起脸孔似的,使人受不了。

表达特定的情绪。如警告“你敢!你敢!”“严正申明!严正申明!”

学术论文、新闻报导中使用了较小的容忍度。这种情况很值得注意。说清一个道理(学术论文),讲清一个事件(新闻报导),讲究的是确实、简练。啰嗦、冗长是论文、报导的大敌。但为了避免错误或为了强调,也要多给一定的冗余信息,使用较小的容忍度。

小结:估计信息在信道上的损耗,就要容忍少量多余信息,不然交际就要失败,或者不成功。这种情况下的冗余信息不是负担,反而是交际成功的辅助通道。

第三,容忍度很大。

对语言多余信息采取发展态度的最主要的场合是在文学作品里。这个问题将在第六章“语用的体现关系”第二节“文学体现”里详细论及。

大量冗余信息用来制造言外之意。有这样一问一答:

问:您的作品有无改编成影视的?您想不想“触电”?

张炜答:曾拍出过一两部,我未看。无大的影响。影视基本是外向的,它的形式与其极内向的精微思维相冲突。一般而言,影视比起文学,总因其过分的通俗性而显得粗糙。再说影视艺术是众手合成,一个人的心灵是守不住它的。

我大概不会涉足影视。

(《问答录精选》,山东友谊书社)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张炜说到“无大的影响”为止,简单而清楚,使用了容忍度为零的信息。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从“影视基本上是外向的”开始,直到“守不住它的”一段已完,还不见答案,作者这里使用了容忍度很大的信息,那隐含的意义已然:即使不说下面那一句正面回答的话,也很清楚地表白了“不触电”的态度。这也是适当冗余信息策略的使用,因为前面那一大段话暗示了“不会涉足影视”的理由。

结论

语言的冗余有时是负担,有些情形下,它不是负担。经过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处理,冗余信息还会有很大的用途。这便是适当冗余信息策略。语言多余信息容忍度问题,就是说话人如何在主观上调整、利用多余信息的问题。人们对多余信息的态度是矛盾的:从交际的求简出发,要把容忍度降为零;从交际的求成功出发,要把容忍度升到某种程度。求简与求成功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统一。这便是所谓“适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