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19670500000016

第16章 导论(12)

小结

刘勰的语用观,绝不是牵强附会之说,其论述既丰富又精彩,其方法接近了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案例分析(个案分析),是地地道道的汉语文化语用观。对于国外语用学理论来说,刘勰的语用观尤具独特的两点是,语用原则中有一个美学原则,篇章连接中有语助词的连贯作用,这两点是国外语用学所绝无而我们汉语文化所仅有的。抱一个应引以为荣的态度,应该不是故作惊诧之举。国内语言学界学习引进人家的这个原则,那个模式,积习已久,自家人如刘勰这样的大家的原则,反而不屑一顾,这个心态不除,恐怕一千年以后,还是这个局面:跟着洋人走。一方面,无心创造自己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家人创造的;另一方面,占据了国外资料,就算把国外的东西学好了消化了,就垄断了对国外理论的解释权。既如此,何谈语言学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矣!

二、作为独立学科的语用学研究起步的十年

率先向国内读者全面介绍语用学的,先有许国璋(见第七节: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后有胡壮麟。胡壮麟在《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三期,以“语用学”为题,从语用学的对象和方法、各个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语用学规则这四个方面介绍了这个学科,涉及各家各派较为全面。提到的语用学大家有莫里斯等五人,提到的语言学各个学派代表人物对这个学科的评论和反应有乔姆斯基等十一人。还提及了许多边缘学科。这么全面的介绍,使后来的学习有一个大致可寻的门径,极为难能可贵。语用学给我国的语言学界送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此后的翻译、评论、综述、介绍纷至沓来,语用学引进的万紫千红局面终于打开。

下面摘要录下一些评述和介绍的标题性内容,让我们从中窥见一斑。

国外有关语用学的探索介绍(倪波)

柯德哈德《话语分析导论》评述(黄宏煦)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程雨民)

几种语篇分析的理论介绍(刘保山)

话语分析综述(何兆熊)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探索介绍(廖秋忠)

语用学的原则(廖秋忠)

言语行为模式分析(花永年)

话语的各个方面评述(陈平)

话语的三种描写方式简析(彭兴中)

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杨性义)

伯明翰学派的课堂对话描写体系(邓旭东)

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段开成)

语用学说略(戚雨村)

还有陈融、刘润清、黄衍、何兆熊、施旭、王得杏、顾曰国等等分别在三家学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家刊物(《国外语言学》)发表了一些评述。这些题目对今天的读者虽然都已耳熟能详,但是,当初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东西。

下面是一部分发表过的翻译作品(标题性内容提示):

语用学和外语教学(何自然)

语用学概观(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沈家煊)

儿童语言中的否定句:语用学的研究(王志)

言语行为理论的流派和倾向(常宝儒)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学(袁义)

“旧”语用学与“新”语用学:对一场革命的反思(赵斌)

范?戴依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钱敏汝)

语法、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系(庄和诚)

……

语用学实际运用的研究,有下列一些成果(标题性内容提示):

语用学和语用错误分析(黄次栋)

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上的意义(何自然)

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何自然)

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失误(何自然,阎庄)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幽默的产生(刘福长)

一语多说的选择(钱冠连,40万字的编著)

……

这些文章和作品使人看到了语用学发展的前景,起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示范作用。

语用学理论上的创造与砥砺。从总体上看,语用学理论创造上,也许我们还没有取得值得乐观的成就。本文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两个“没有”。一没有自己的理论构建,二,更没有自己的流派。当然,也许情有可原:目前我们还忙于引进。引进也很必要。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语用学学者们在评述国外理论时也有精到的理论批评与阐发,也有国外理论与中国文化结合与碰撞的火花。

戚雨村的“语用学说略”指出:转移话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转移,……二是有意识的转移,那是表示你的话题不合适。我国史书中常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记载,就表示了这样一种会话寓意。王宗炎的“评柯尔萨德的《话语分析导论》”更显示了这种理论批评。他指出:用这套方法来分析课堂上的话语结构,能做到准确、周到而明了吗?用这套方法来分析课堂之外的话语,能行得通吗?把acts这样分类(对话转移、对话、占有话轮)好不好呢?我觉得这一方面太琐碎,一方面又不够细密。接着,王指出了三个方面的缺点:柯尔萨德没有考虑到一个语句能有多种功能;有些语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归于哪一类;有些语句,在课堂上常用,可是他没有注意到,因此没有收进表里。程雨民的“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指出,语段变化无穷,在没有严格结构时,要从表面的不连贯中,看出内在的连贯,就必须去芜存菁,发挥语用优势,提示内含。钱冠连从1986年起,针对格赖斯合作原则连续发表了四篇不同看法的文章:针对量准则,指出语言对冗余信息有一个容忍度,可以接受多余的话(“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指出利奇的礼貌原则不能拯救合作原则,而提出了假信息论(“言语假信息”),说假话的事实大量存在;在“不合作现象”中,他逐一对合作原则各条准则加以分析,发现存在着既不遵守四准则,又不产生会话含义的合作系统;在第四篇文章中,他建议增加一条准则:身势面相必须与话语和谐一致。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全书根据Levinson的Pragmatics的基本框架,介绍了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话语结构,还探讨了语用学的应用,对在我国普及这门学科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许国璋、胡壮麟开始引进(1980年)到国内第一次语用学研讨会(1989年11月27~30日)止,这中间有了10年的积累。国内第一次研讨会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举行,有胡壮麟、王宗炎、程雨民、汪耀南、何自然等三十多位国内学者以及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先生参加。事后,我写了一个报告,以Pragmatics in China为题,在国际语用学会刊物PRAGMATICS(1991年6月号)上发表。对这10年的评价,大致可用这样的话来概括:引进成果可贵,自己的创造尚无。

汉语界同仁的动作。我们的热切期望是汉语界同仁也积极参加这项研究。但是,在头10年里,他们对此的兴趣还来不及表现出来。本书作者查找了15年之内的《中国语文》,在1990年以前的一期中,有幸发现范开泰的一篇文章“语用分析说略”(1985—6)。他说,语用分析是语法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语用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话语结构分析,心理结构分析,信息结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和言外之意分析。他的这个观点,和新格氏语用机制的提倡者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列文森提出,要在语法中分拨出某些本来属于语用的东西来,这不过是分担语法的重负而已。该刊1989—5期上发有编辑部文章:“汉语研究四十年”,可惜没有发现提及语用学研究。说到此处,我们记得,全国第一届语用学研讨会以后,在国内发表的报告“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钱冠连,1990a)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在对将来的展望中,我们也不会忘记以汉语做语料的语用学研究。这个问题被一些学者提出来是有道理的。在一套符号系统里可以生存、发展的语用学,在另一套(语言)符号系统里就没有解释能力了,这说得过去吗?一些研究的事实业已表明,语用学对汉语系统的解释能力同样是存在着的。发现的新问题,不但不是语用学的局限性,解决了反而是语用学解释能力强的新证据。这可以不可以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呢?

这一段话,作为备忘录,提醒我们两点。第一,如果汉语界的学者们此后研究语用学有了一个大的景观出现,这绝不会令人感到奇怪。第二,如果此后有人想试写一部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著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心血来潮之举,如在下写这本专著纵有自不量力之嫌,必将得到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