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80后集体奔三:80后生存文化和生活现状写实
1961100000015

第15章 80后心理(1)

请柬恐惧症

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亲眼看着熟识的人幸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本来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但随着80后结婚高峰的到来和结婚、满月酒等礼金的水涨船高,很多80后面对同学朋友发来的婚礼请柬时,除了送出发自肺腑的祝福外,还有一脸的无奈和“恐惧”。

礼金不是购物,不是银行贷款,不能“打白条”, 不能拖欠,不能贷款,每一个请柬的背后都是一个必须准时偿还的人情债。因此每次看到同学的请柬,80后就必须开始盘算礼金的安排,提前规划好礼金预算。

80后的软件工程师阿峰近来频繁在同学和朋友的婚礼间“赶场”。仅仅年后一个月的时间,阿峰就已经收到了5份请柬,光礼金就需要800元,离得远的还要坐火车到外地同学的婚礼现场“捧场”,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销。对此,阿峰说:“收到请柬,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的人缘好。但我刚毕业时间不长,收入也不高,礼金的开销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很艰难。”阿峰的朋友很多,朋友同学结婚总要表示一下,虽然每次花一二百并不多,但这已经是尽力而为了。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同学结婚扎堆儿,礼金全部算起来也数目可观。因为不断收到朋友的结婚请柬,阿峰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点心神不宁,一接到未婚同学的电话就会下意识地思考对方是不是要结婚了。

文文是典型的孔雀女,家境优越,基本上什么都不用愁,但面对频频到来的结婚请柬,她也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因为结婚的朋友越来越多,文文专门记了去年支出的各笔婚礼礼金:5月1日,大学同学结婚,200元;10月1日,高中同学结婚,500元;12月12日,好姐妹结婚,500元。文文正在读研,手头上的钱并不充裕,但为了顾及面子,一般情况下支付礼金的多少还是参照上班族的标准。每当有同学结婚时,如果已经上班的同学掏了500元礼金,自己也会硬着头皮和上班族们保持一致。

其实还是学生的文文每月的生活费也就是1200元左右。平时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剩不下多少,如果每个月再有两份500元的礼金肯定承受不了。有几次到朋友婚礼举办时自己正好资金紧张,文文只好伸手向家里“求援”,或者找朋友借,既尴尬又苦恼。

据调查,80后年轻上班族常常在工作一两年以后出现结婚“扎堆儿”的现象。因为工作时间不长,积蓄较少,加上年轻人社交圈子大,应酬相对较多,又爱面子,使得婚礼“份子钱”的价码不断上涨,80后的“份子钱”负担越来越重。

其实婚礼的功能之一即是告知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亲友们也能通过婚礼的仪式向新人表达祝福。婚礼应当节俭,婚礼当事人也不应该有收取高额礼金的想法。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婚礼追求“大排场”、“高档次”,讲究用好车,吃好菜,而礼金也在这种互相攀比的风气下水涨船高,这样的婚礼实际上已经变味了。

对于纷至沓来的请柬,很多80后出于“份子钱”的压力,接到关系一般的朋友结婚的消息可能就不去参加了。因为如果去参加婚礼,“份子钱”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无法承受,只能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尽量不去参加。

对于同学朋友结婚,一些80后也曾尝试着不送礼金,买一些纪念品来表达朋友的一片心意,但买礼物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有一个大概的价钱标准,总是感觉如果自己拿少了就有些不够意思。因为礼金虽然不代表感情,但感情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礼金来衡量的,也是物质化的。也有网友戏谑地说:“去参加婚礼的时候,给朋友开张白条,说下次你结婚的时候,让她凭这张白条来参加你的婚礼吧!并且白条上还写着:可填写任何数字。”当然这只是玩笑话,请柬还是会收的,份子钱也还是会出的。

而对于难以抵挡的同事派发的结婚请帖,很多人都反映强烈。很多人都收到过同公司不熟悉的、甚至没有说过话的同事派发的请帖。对此,80后年轻人菲菲就表示,自己所在公司今年结婚的小姑娘多达十几位,其中80%都不熟,但人家的请帖还是照发不误,你也没有办法。其实很多80后都觉得给交情不深的同事随份子真有点不划算,就算在同一个城市,跳槽换公司之后一般也就不联系了。另外公司人员流动性大,很多80后是从外地到大城市打拼的,打算过几年就回老家,从来没想过要在打拼的城市结婚。换句话说,自己的红包发出去,就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关于如何应对这些同事派发的请柬,有的80后表示可以“装作没收到”,或者“不熟不用去,就推说有事”,也有人表示,如果因为没去就无法共事的话,那这种同事不值得交往。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按照中国一直以来的习俗,“请帖给了你,你不去,似乎也要带礼金,不然显得不合适”。

请柬给越来越多的80后戴上了精神枷锁,似乎谁也找不出合理的方式去改变,80后只能怀着对请柬的恐惧心理疲于应付。

中华民族素来提倡“礼尚往来”,但同时也提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关人士提醒80后,礼尚往来不应关注礼金的多少,更应该看重礼金所传达出的情感和祝福,不要存在过重的精神负担。

对于80后举办婚礼,有专家认为,8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思维相对活跃,创新意识很强,如果一味在婚礼“份子钱”上攀比,不仅落入了俗套,也会给自己及家庭背上沉重的礼金债。80后可以选择创新式的婚礼,如旅行结婚,举办集体婚礼,或者举行小范围的结婚仪式,再通过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将结婚的消息发布出去,让朋友们一起分享结婚的喜悦。这样既减少了年轻人在“份子钱”上相互攀比,也避免了同学、同事之间的美好友谊变味,还能使婚礼更有意义。

恐归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人回家尽孝团圆、衣锦还乡的代名词,过年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寄托的是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厚情感。因此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盘算着回家过年,但到了最近几年,一些80后却在过年的时候犯了难,他们对回家有一种担忧或者害怕,似乎丝毫没有对回家的向往和期待。这批人被称为“恐归族”,其实“恐归族”并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为种种春节烦心事的折磨,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

80后恐归族之所以春节不敢回家过年,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往返途径困难

每年的春运高峰期,人们都面临着车票不好买的难题,不管是汽车票、火车票还是飞机票,往往费尽周折才能求得一张回家的“通行证”,还有很多人因为路途遥远、车票不好买等问题无法实现回家的愿望。

现在的80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春运这场人类史上规模宏大的迁移运动给人们回家带来的诸多不便。他们背井离乡,离家遥远,尽管现在的交通工具很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回家的路费近的几百块,路远的几千块,一年的结余基本上全花在回家的路上了,对80后来说也很郁闷。因此,与其在漫漫回家路上浪费那本来就没几天的年假,浪费很多的银子,还不如忍痛斩断回家的思念,待到其他时候再回到家去。

“年关”成了“钱关”

如今过节的消费越来越高,把很多80后压得喘不过气来。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在异地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购买回家的车票、机票外,还得仔细掂量一下回家一趟的花销情况。中国一直以来就有衣锦还乡的观念,能给父母买点东西,能让父母花自己挣下的钱,让在外奔波一年的年轻人感到很欣慰,而同时给亲戚朋友买礼物和过年发红包也是在所难免的。给父母买东西要花一笔钱,给亲戚朋友买点烟酒、给晚辈包红包都要不少银子,再加上老乡聚会等零零散散的各种花费,算起来是很大一笔支出。而很多80后都是月光族,平时除去租房子、吃饭、买衣服等各种开销,所剩无几,这常常让80后在春节期间不堪重负,觉得回家过年很有压力。可是害怕回家也要回家,只能年后回来自己省省了。

攀比之风让人烦

“你家孩子在哪工作,工资多少?”“孩子有对象了吗?哪的?什么时候结婚?”面对长辈们的“嘘寒问暖”,很多80后都表示相当无语,因此在原本该走亲戚拜年的春节,一些80后宁愿选择“毕加索【闭家锁】”,也不愿出门听长辈之间的互相“攀比”。

对于拜年,正在潜心准备读研的王伟表示很排斥。“去一户人家拜年,首先就会问工作、婚姻。张家的儿子去年考上公务员了,李家的闺女嫁了个老板,王家的弟弟是公司的高层……拜年简直就是一场从头到尾的批斗会,让你对比出自己是多么的差劲。”王伟表示,如今的拜年已经成了“过关”,亲戚之间“拿孩子说事儿”让他很头疼,因此只有在家里窝着了。回想起小时候挨家拜年拿红包的美好回忆,王伟很无奈。

同样是80后的小美过年的时候也是谢绝了一切应酬,放假的几天时间都在家睡觉和上网。除了想彻底放松之外,小美其实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走亲访友的时候生怕别人问她谈没谈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这让小美很郁闷。因此小美过年的几天里基本上都是宅在家里,哪里都没去。

功不成名不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很多80后在外地打工,工作不对口,薪水不高,一年下来也没攒下多少钱,感觉回家之后很没面子,事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也没法和家里交代,用一句俗话就叫做“无脸见江东父老”。

被相亲与被逼婚

很多80后剩男剩女到了过年回家的时候都会苦不堪言。单身男女在外面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是一旦回家,就会成为所有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的焦点话题。因为在农村,大家都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旦错过了年龄,就会有嫁不出去和娶不上媳妇的嫌疑。因此每当80后单身男女过年回家,都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相亲盛会,而已经有了合适的对象却没有结婚的80后,往往耳畔都是父母和亲戚朋友絮絮叨叨的声音:赶紧把婚事办了吧,早办早松心。这样的状况往往让80后哭笑不得,却又说不出什么来,很尴尬。

有调查显示,春节放假期间80后人群“宅人”比例高达851%,而导致80后恐惧拜年的重大因素就是长辈之间频繁谈论他们的工作和婚姻,让他们备受折磨。

假期少,身不由己

很多80后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忙了一年,到头来年假也只有可怜的几天,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过年回家,挤掉几层皮,累掉几斤肉,而且劳民伤财地做很多事情,结果往往是身心俱疲。正因如此,很多80后在权衡和比较之下,宁愿在外过年,安安稳稳的不动弹,或者找个景点区出去旅游,也不愿意受苦受累地回家一趟。

如此多的“恐归”一族,再加上因为需要加班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在春节回家的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而他们春节留守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城市,许多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已回到自己的家乡,即便在本城市的,也会用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留守者”、“恐归族”就会比平时寂寞孤独的多。

从深层次上讲,社会已从传统习俗的“盼归”转化到现代生活的“恐归”,这一微妙的变化,让80后不得不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以便既享受传统节日的温馨,又能更好地释放平日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还有专家表示,80后恐归其实是常见的心理现象,要用一个正确的认知来对待。过年回家最主要的就是和亲人团聚。虽然在外面没有功成名就,但积攒了很多宝贵经验,回家过年放松一下心情,不必给自己太多的负担。

全民偷菜也疯狂

“偷菜”是指开心网及类似网站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也就是在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开心农场”游戏迅速在互联网上蹿红,“偷菜”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词汇,席卷了网民的生活。于是,“你偷了吗”成为大家见面的招呼语,不管男女老少,都开始兴致勃勃地在开心网、QQ农场上种菜偷菜。

在偷菜行动中,数百万80后都市白领成了“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

自从开心网推出偷菜游戏以来,“80后”上班族小雨就一发不可收拾,连作息时间表都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变化。以前,小雨每天8点才肯起床。现在,她经常7点不到就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登录开心网,光顾每个好友的农场,将成熟果实一网打尽。紧接着,小雨匆匆洗漱完毕就直奔公交车站,为了在公交车上占个座位,便于用手机上网偷菜。对此,小雨的理论是“早餐吃不吃无所谓,但菜一定要及时偷”。

到公司以后,小雨仍然会利用上班之前的一点时间迅速“入侵”他人农场,来一次“清晨大扫荡”。当然,她也不忘记帮几个爱睡懒觉的“闺蜜”收拾菜园子,增加经验值。上班一天的时间里,她更是将空余时间精打细算,力争抽更多时间进出“农场”和“菜地”,往往是一边偷菜一边提心吊胆地张望领导是不是会走进办公室。如今,小雨在“开心农场”的级别已经达48级,还拥有一套“花园别墅”和几千万“资产”,她很有成就感。

对于为何如此热衷于偷菜种菜?小雨说,以前下班后经常无所事事,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都在慢慢减退,而偷菜不仅充实了她的生活,还重燃起了她的生活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