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19609500000008

第8章 洞察人格(1)

对于人格而言,虽然你的遗传基因和早期经历可能会决定你人格的框架,但是,你未来的自我究竟怎样则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正如人格形成的漫长的过程一样,对人格进行认识和重塑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庆幸的是,对自己人格进行转舵以确定新的航程,并坚定地走下去你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需要满足与性格形成

按语:

性格教育是否能在课堂里进行?书本、演讲、问答式教育以及劝诫是否是可以使用的最好工具?全日制学校是否能造就出好人?是否好的生活就能造就出好人?是否爱、温暖、友谊、尊重以及善待儿童,对于儿童的性格结构有更重大的影响?本节马斯洛告诉我们,这是由于坚持两种不同性格形成理论,而提出的两种不同的问题和观点。

以列维的实验为例,这种实验一般是取一组刚出生的动物,例如幼犬,使它们的某种需要,例如吸吮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遭受一定的挫折,这类实验包括小鸡的啄食行为,婴儿的吸吮行为以及各类动物的活动。在所有的实验中发现,一个充分满足的需要遵循自己特殊的轨迹,然后根据其性质,或者是全然消失,或者是在实验对象的以后生活中保持理想化的低水平;而在那些某种需要受到挫折的动物身上出现了各种病理现象,其中与我们的讨论关系密切的是:坚持已超过正常消亡时期的需要;大大加强了这一需要的活动性。

需要强调的是,列维关于爱的需要的实验为我们作了重要揭示——揭示了生命早期满足与成年性格形成之间完整的联系。健康成年人的许多典型品质,例如,宽容被爱者的独立的能力,忍受爱的匮乏的能力,爱但又不放弃自主权的能力等,是童年爱的需要满足的积极后果。

如果我们尽可能明确、直观地描述对立的理论,它可以归纳为:充分热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身上,以奖励、强化、重复等方式,培养了一种以后生活中的对爱的需要的力量减弱的倾向。例如,亲吻的可能性减少,更少依恋母亲等。教会孩子从各个方面寻求感情,并对感情有永久的渴望的最好途径是一定程度上拒绝给他们爱。心理学专家们在讲到对孩子进行自由选择实验时,往往将性格品质的形成归功于训练。他们说:“如果孩子从睡梦中醒来,你就把他抱起,那么,他不就学会了在想要人抱他的时候就哭喊起来吗?因为你鼓励了这种哭喊。同样,如果你注意孩子想吃什么你就给什么,难道他不会被宠坏吗?如果你注意孩子的滑稽举动,他不是就学会装憨来吸引你了吗?如果你迁就孩子,他不就会一味地要求放任自流了吗?”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求助于满足理论和机能自主理论。

此外,我们可以从直接观察到的满足的临床效果中,获得另一类关于需要满足与性格形成之间关系的论点的资料。

就生理的需要而言,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不会将食物和水的满足视为性格品质。然而,即使在生理需要的层次上,我们也遇到了相对而言难以决定的两种情况。如果我们可以讨论休息和睡眠的需要,我们当然也就可以讨论它们的挫折及挫折的效果——困乏、疲劳、精力不济、萎靡不振,甚至可能有懒惰、嗜睡等。这就是原始需要满足的直接后果。它们如果不是公认的性格品质,至少对于人格的研究有着明确的意义。这个观点同样也适合于性的需要,如性满足,以及对立面性压抑的范畴。

就安全的需要而言,我们有充足的资料来探讨。恐惧、害怕、焦虑、紧张、担心、不安等,都是安全需要受到挫折的后果。同类的临床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安全需要满足的相应效果,如具有安宁感、焦虑以及紧张的消失、对未来充满信心、感到安全等。无论怎样描述,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与感觉安全的人之间有着性格上的差异。

其他诸如爱、归属、尊重、自尊的需要,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需要的满足引发了如深情、自尊、自信、可靠等特性。

需要满足的特性产生的后果与一般品质(仁慈、慷慨、无私、宽容、沉着冷静、愉快满意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品质似乎是一般需要满足的间接后果,换言之,即不断改善的心理生活状况的间接后果。

当然,我们还无法判断需要满足的特性产生的后果与一般品质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更强有力的决定因素,然而,偏重强调即需要的满足与需要的受挫中任何一方所产生后果的对比是相当明显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

病态人格与完美人格

按语:

马斯洛指出,人类容易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忽略了幸福的价值,他认为这是需要满足引起的病态人格,而如何才能拥有满足、快乐、平和、沉静等完美人格呢?马斯洛认为,所谓适应良好的人格的概念实际是为成长和进步树立了一个低矮的标杆。努力追求真、善、美,而不是假、丑、恶,必须发展一门个性科学,而本节“病态人格与完美人格”的探讨,可以说是开了这门个性科学的先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结论:人只要任何一个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就可以将其想象为病人。

一个健康的人根本上就是受其发展和实现自己最充分的潜力和能力的需要促动的。如果一个人存在着活跃的、长期的、具有任何其他意义的基本需要,那么,他就可以被视为一个不健康的人,就像他突然显现出一种强烈的缺钙症或缺盐症一样,他肯定是生病了,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使用“病态”一词,我们还必须正视他与他所在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此,马斯洛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含义:既然一个基本需要受到挫折的人应该被视为病人,而这种基本需要的受挫完全是由这个人之外的力量造成的,那么,这个人的疾病完全根源于这个社会的某种疾病。所以,我们就应该给良好、健康的社会下个这样的定义:它通过满足人的所有基本需要允许人的最高意图出现。

似乎人类从来就没有长久地感到满足过,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容易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忽略了幸福的价值,这是需要满足引起的病态人格。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铁的事实:需要一经满足,机体会立即放弃紧张、压迫、危急等感觉,允许自己变得懒散、松弛、被动,允许自己玩耍嬉戏、享受阳光,允许自己注意微不足道的事物、遇事漫不经心、往往无意间获得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换言之,也就变得相对漫无目的了;需要的满足导致了无目的行为的出现。

物质生活的富裕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厌倦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对一种不成熟的低水平的眷恋,人与人之间友爱的丧失。显而易见,在任何一段时间里物质生活或低级需要的生活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满足。

我们也必须面对另一个新的、由心理富裕导致病态的可能。也就是说,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崇拜、被欢迎所包围,被膜拜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被推到舞台的中心位置,拥有忠诚的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各种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甚至成为人们甘愿牺牲和自我克制的对象。

我们所根据的是强烈的怀疑、普遍的临床印象,以及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逐渐形成的观点——单纯的基本需要满足是不够的,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必须去体验坚强、隐忍、挫折、约束、限制等感受。换言之,基本需要的满足最好能被仔细地重新定义,否则,它很容易被误解为无限度的溺爱、无条件的应允、过分的保护以及奉承等。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必须至少与对自己作为家长或普遍意义上的成年人应得到的爱与尊重协调起来。儿童也是人,但他们不是有经验的人,必须将他们视为对许多事情不了解、对有些事一无所知的人。

另一类由满足引起的病症表现可称为“超越性病态”的东西,即是指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充实感。

对于我们许多人而言,即便是最强烈的快乐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新鲜感,惟有体验了丧失、困扰、威胁,甚至是悲剧的经历之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对于这类人,特别是那些对实践没有热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对享受人生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人,让他们去体验失去幸福的滋味,从而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身边的幸福的意义。人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可疑动物。一方面,他禀赋着理性和同情心,尽管我们现在不再坚持启蒙时代的乐观断言,认为只要通过某种政治和教育的改革,人们就能够自然而然过上富有德行的生活,但我们大多数人仍相信,民主是为多数人实现某种程度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常常目睹,甚至那些相当有教养、过着优裕生活的人们,仍可能以一种丑陋的方式在行事。

在马斯洛看来,所谓适应良好人格的概念,实际上是为成长和进步树立了一个低矮的标杆。公牛、奴隶,甚至机器人,都可以具备这种良好的适应能力。

那么,人如何才能无私?如何摆脱嫉妒?如何获得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如何获得乐观精神、友好态度、现实主义态度?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如何获得勇气、真诚、耐心、忠诚、信赖、责任感?

当然,对于积极心理学最适当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人,但积极心理学更强调对健全的人的研究,如那些自信心的、安全感的、精神愉悦的、富有民主思想的、内心平和的、富有激情的、慷慨善良的人,以及那些创造者、圣徒、英雄、强人、天才等。

什么力量能够产生社会所期待的,如善良、助人为乐、友好、宽容、鉴别力、正义感、好恶感等优秀品格?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什么行为是对事业的献身?什么力量导致人们忠诚地将自身奉献于一项超越自我的事业或使命?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由此,对于个体个体化的研究,我们必须发展一门个性科学。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病态人格和完美人格的研究尚处于浅显的程度,以致于我们的论点是那样的不突出和模糊,但研究是必要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对于人格内容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成为你自己

按语:

现实生活中,那些被视为近似瘟疫的年轻人,在马斯洛看来,他们本质上都是非常好的人。即使他们有时有各种不良的行为,但马斯洛仍认为,他们就第一流的意义而言也是理想的,他们是在寻求价值,他们很想有什么东西作为献身的目标,作为热忱的追求,作为崇拜、仰慕和热爱的对象。

所有自我实现者都会投身于一项自我以外的事业之中,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工作,某项他们非常珍视的事业,换言之,即天命或天职。他们从事于命运以某种方式安排他们去做的事,他们做这件事也喜欢这件事,因此,工作与欢乐的分歧在他们身上已消失了。一个人献身于法律,另一个人献身于正义,第三个人献身于美或真理。所有这些人都以某种方式献身于寻求马斯洛称之为价值“存在”的东西。这些存在价值大约有十四种,包括真、善、美等。

这些存在价值的存在给自我实现的结论增添了一系列的复杂性。这些存在价值像需要一样在起作用。那种马斯洛称之为“超越性需要”的剥夺会酿成某种类型的病态,我们可以称之为超越性病态——即灵魂病。例如,总是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而形成不信赖任何人的病态。正如我们需要咨询专家帮助以解决因为某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般病症一样,我们也需要超咨询家帮助治疗因为某些超越性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灵魂病。就某种可以说明和实证的方式而言,人需要在美中而不是在丑中生活,正如他肚子饿了需要吃饭或疲乏了需要休息一样。说得更具体一些,这些存在价值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意义,但许多人甚至不能认识到他们有这些超越性需要。咨询家的职责可能就在于使他们意识到他们自身中的这些需要,正如传统心理分析家使患者意识到他们那些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一样。

咨询家或超咨询家可以帮助那些因存在价值问题而去咨询的人向自我实现的方向运动和成长。实际上,许多年轻人本质上是非常好的人,尽管他们往往爱搞恶作剧,不管怎样,他们就第一流的意义而言也是理想的,他们是在寻求价值,他们很想有什么东西作为献身的目标,作为热忱的追求,作为崇拜、仰慕和热爱的对象。这些年轻人时刻都在进行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是离开还是趋向自我实现?或许,咨询家或超咨询家可以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更充分地成为他们自己。

塑造完美人格

按语:

对于你的人格而言,虽然你的遗传基因和早期的经历可能会决定你人格的框架,但是,你未来的自我究竟怎样则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

你的遗传基因不仅能决定你的性别、身体特征、种族,而且能影响你的人格。例如,让同性别的双胞胎出生以后便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数年后,尽管他们在出生后的经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有的双胞胎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举止和幽默感,相同的生活情趣,相似的职业和爱好。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基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