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胜金:一分钟打动人心的82个说话技巧
1960700000015

第15章 实战篇:好口才走遍天下(1)

演讲激情四射,辩论稳操胜券

精妙的开场白才能抓紧人心

一场演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开场白能不能吸引听众。一般来讲,你一定要保证在开始说第一句话时就讲得趣味盎然,不要等到第二句,更不要等到第三句。第一句话是至关重要的。开场的第一句话到底应该说什么,怎么说,需要你通过观察你的听众,结合演讲的题材和当时具体的情境自行做出决定。如果你的第一句话说得不好,接下来想要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就很难了。所以,开场白至关重要,一定要巧妙设计,从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的心。

案例分享:

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演讲: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静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经验总结:

恩格斯不说“逝世”而是用“停止思想”,用“睡着了”这样委婉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伟大革命导师去世的巨大悲痛,更加有力地渲染了悼念的气氛。

对于任何一个演讲者来说,精妙的开场白都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赢得他们的好感,也能更加顺利地切入演讲的正题。不然,将很难与听众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演讲的开始是听众听到的第一句话,也是给听众的第一印象。它肩负着静场、镇台的使命,也需要营造出一种可以抓住听众以让他们全神贯注倾听讲话的气氛,所以应该下一番力气来做好你的开场白。假如将一席演讲比喻为一场百米赛跑的话,那么,开场白就相当于起跑,是决定胜负的重要环节。因此,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对于演讲者来说特别重要,它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整个进程和效果。

演讲的开头又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比较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1直入式

即开门见山,演讲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进入演讲正题。或叙述题目,或阐述主题,或讲述缘由,或摆出具体的事实,或提出精彩的问题,或出题要求听众来参与。

2导入式

即在演讲本题之前可以首先使用一个楔子,以一段与演讲正题相关的话语来调动听众的感情和思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心之后再进一步阐述正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幽默故事、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一则小笑话、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个比喻、一段格言,还可以作出某种承诺,提出某个问题等,诸如此类的一切能抓住听众注意力的东西。

3.即兴式

即就地取材,临场发挥。具体来说这种方法非常多,你可以从当时的情景、当日的天气开始说起,或是谈自己的感受,又或者可以把前面一位讲话人的话茬儿接过来往下讲。

总之,不论你如何开头,主旨思想应该都是不变的,那就是要抓住听众的心,接着才容易打开局面。千万不要故弄玄虚,或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专家点拨:

1演讲的开头还是要切合主题,简明扼要。

2有了引人人胜的开场白,很快就能够引起听众对你的兴趣和好感。

3打响第一炮之后,便应把握住有利时机,及时转入正题.乘胜追击,从而取得成功。

演讲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恰当“煽情”

演讲的目的在于宣传育人,但要想触动别人的思想,必须先挑起他的感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通情才能达理”。而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更应怀着强烈且有爆发力的情感,不但是有话要说,还要不吐不快,非说不可,这样才可能做好演讲。有了激情,思想和语言往往才会“浩荡其沛然矣”。

案例分享: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在揭露国民党特务采用最卑劣无耻的手段,偷偷摸摸地暗杀著名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领袖李公朴先生后,用满怀愤怒的激情说道: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掌声)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经验总结:

这段话,直接表达了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无比愤恨的感情,抒发了对李公朴先生无限崇敬的激情,这直抒胸臆的鲜明的感情对照,加深了听众对反动派的认识与憎恨,激发了听众对爱国者的崇敬。

那么,作为一个演讲者究竟应该怎样表达出自己内心充沛的感情呢?

首先,可以通过语意传情。演讲者想抒发的情感,一定饱含在演讲内容中。一篇演讲从命题到观点,从叙述到议论,乃至其中的直抒胸臆,处处都浸透着演讲者的感情,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直接,有的间接。

语意传情中最直接的就是直抒胸臆,可任意倾泻激情。很多感情浓烈、激进的演讲到高潮的时候,演讲者一般就会使用比较独立的语句,比如排比、反问、感叹、重叠等语言技巧,直抒胸臆,从而让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像潮水般倾泻而出、痛快淋漓、欲罢不能。

其次,还可以用语音传情。想在演讲中表情达意,必须以意义要素为内容,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必然会很空洞乏味。而演讲的语言则是以声音作为载体的,没有声音,称不上是演讲;只有声音,假如感情没有任何变化,犹如和尚念经一般,同样不能称之为演讲,由于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根本就无法感动别人。

演讲要感染他人,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讲话的语调流露出真情。坚定、徘徊、兴奋、哀伤、期待、失望、昂扬、颓废等所有复杂的情感,通过语音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完全可以表达出来。

我们这里所讲的恰当“煽情”,指讲话时必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真情流露并不是说就可以无限度地放肆,坦诚也应有度。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一旦你的感情表现出“过分状态”时,别人将会把它和虚伪轻浮联系在一起。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曾经说过:“不仅需要认识到坦白的必要性,而且还须懂得应在何时坦白,坦白到何种程度。”因此,真情流露并不意味着不加节制,而这正是恰当的含义所在。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演讲,他的感情充沛,说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效果非常不错。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激动起来以至于忘乎所以,居然当场脱下了一只鞋拿在手中,在演讲台上代替手掌用力拍打,顿时现场一片哗然。

赫鲁晓夫的事例留给人们非常深刻的教训,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演讲的时候如果需要尽情倾诉,便可打开情感的阀门,让感情如潮般倾泻而出。然而,高潮过后,需要立即进行调节,千万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信马由缰。

专家点拨:

1在演讲中抒发感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感情的支配依靠的却是理智的力量,即这篇演讲的主题。

2在演讲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正题,把握住自己情感的阀门,并留意控制感情的流量,真正达到演讲的效果。

辩论富有力度,气势决不能少

辩论,是指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个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争论。要想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然后再以自己的沉稳自信去征服他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辩论中,只要你在气势上胜对方一筹,就能做到先声夺人。使用这样的办法就要求论辩者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从而能在辩论中产生一种震慑、威严、正气的作用。

案例分享:

1966年初秋,陈毅副总理正在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主席台上演讲,几个造反派头头提着高帽子要揪斗陈老总。陈老总,这位二分钟前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坦率的言辞和颜悦色地开导着年轻人的长者,此刻突然怒目圆睁,威风凛凛,拍案而起,挺立台心,厉声喝道:“看你们谁给我戴!看你们哪个敢给我戴!”

陈老总在危急时刻,接连两声呵斥,字字千钧,吓得几个造反派头头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经验总结:

陈老总这里使用的就是以气夺人的方法。要实施以气夺人的方法,首先要具有大无畏的胆略,有蔑视一切敌人的气概。否则,一见强敌便心惊胆战,其结果只能是灰溜溜地败下阵来。当然,辩论中要以气夺人,最根本的是要手中有真理,理直才能气壮;如果手中无真理而气壮如牛,那也不过是色厉内荏的纸老虎。

在争论的过程中运用质疑、发问、诘难和反驳等手段来揭露对方的矛盾,占据优势地位,从而确立自己的论断,最后,共同取得正确认识,从而肯定共同的见解。可见,辩论的目的在于说服对方来认同己方的观点。而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则要求辩论一定要有力度。那么,如何做到有力度地辩论呢?

在辩论中,气势是夺取最后胜利的主要手段,没有气势就不会胜利。所谓辩论的气势,就是辩论者运用反驳方式,对准对手要害进行诘问批驳,揭露对方命题的错误,战胜对手。也就是说,要取得辩论的胜利,一定要率先发难,先声夺人。

在辩论中,辩论者可以在时间上抢在对手之前,趁对手立足未稳,未加防范,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攻击,打乱其战前的部署,使对手陷于被动的境地。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辩论中先发制人的战术往往能打乱对方的部署,有助于造成己方的精神优势,掌握辩论的主动权。甚至,首战的胜利会影响全局的胜负。

所有辩论的总目的无非是驳倒对方,战而胜之。但是,就辩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辩论的性质不同,反驳的直接目标也应有所区别。根据辩论的性质,反驳的目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率先发难,置对方于死地

这是反驳的最高境界,当你攻击到对方的要害处,使对方无言以对、口服心服时,己方就获得胜利。

2率先发难,扰乱对方的阵线

面对对方的攻势,己方组织有效的反攻,意在挫败其攻势和锐气,动摇其心理防线,使其内部出现失调、混乱。

3率先发难,消耗对方时间

在一些辩论中,辩论胜负与时间相关联。这种情况下如果组织进攻,通过率先发问,逼对方应答,那么,大段的被动应答,无形之中就会把对方时间消耗殆尽,这样也就为己方赢得了宝贵时间。

4率先发难,争取评委和观众

反驳语言是一种艺术,而进攻语言锋芒犀利、富有光彩、充满智慧,让听众赏心悦耳,能展现辩论者的机敏气质和迷人风采,也能赢得观众评委。

专家点拨:

1对手的言语犀利,自己言辞就要更锋利;假如对方很有气势,那自己就更要有气势。

2辩论中要以威来对抗威,用势来应对势,以快来打击快,以强来抗击强。

辩论中给对方设“陷阱”不是小人之为

在辩论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应让对方跟随着你的思路走,这样就能夺取辩论的主动权。这时你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你的观点。

案例分享:

一次,财主巴依将他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阿凡提家里,可是没想到,阿凡提一不小心把它打碎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财主巴依又派人来到寺中,要取回他的龙目茶碗。

顿时,大家大惊失色,又不知所措。茶碗已经被阿凡提打碎了,应该拿什么去还给财主呢?

阿凡提说:“大家不用担心,让我去见财主吧,我来应付他!”

阿凡提问财主:“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都会死,是不是?”

财主巴依回答道:“是。”

阿凡提又说:“世界上所有有形的物体,到最后也都会破碎消失,对不对?”

财主巴依又回答:“是。”

阿凡提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阻止不了,是不是呢?”

财主巴依还是回答:“是。”

阿凡提听到财主巴依的回答,于是露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接着说:“巴依老爷,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恳请您的原谅。”

因为之前已经接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财主巴依也知道这件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下去了。就这样,阿凡提安然地渡过了这个难关。

经验总结:

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从而趁对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诱导他说“是”。对方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陷入你设的圈套,这时你就能牢牢牵住他的“鼻子”,使对手乖乖就范。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它对论辩有着非常特殊的功用。

这种“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要求在辩论开始时千万不能涉及有争议的论点,而应该顺着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之间共同认可的话题,站在对方的立场提出问题,并诱使对方承认你的观点,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时,必须避免对方说“不”。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论辩者,仅仅伶牙俐齿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依照矛盾分杆的方法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首先通过制造假象以使对方产生错觉,接着再诱其上钩,让对手陷得越深,越能增加你成功的几率。当你让对方身陷其中时,便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荒谬观点的缘由,这样就可以彻底否定对方。

在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关于“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辩论中,反方复旦大学有位队员向对方这样发问:“我请问对方同学,如果有人持刀抢劫你的钱包,你是对他念一段《论语》呢?还是让警察把他抓起来?”

复旦队为了反驳台湾大学队“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观点,虽然列举了两种情况让对方选择,但其实里面含有一个暗设的圈套。对方如果选择了前者,会显得迂腐可笑,而选择了后者,正好论述了己方的观点。

总之,在辩论中,问句的形式结构虽然不同,但只要使用得恰当都可以收到奇效。如,是非问式的答案“是”或“否”,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可以使对方进退两难;选择问式对方只需从所给的答案中做出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会不妥;特指问式则要求对方对某一问题做出全面的、准确的叙述,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答不上来或出现失误,往往会令对方气焰顿挫。正因为巧问制敌法有其独特的辩论效果,因而每一个辩论者都应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作为辩论场上奇袭对手的“独门暗器”。

专家点拨:

1设置论辩陷阱时,必须根据对方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情绪反应,不断地调换语言,调节自己的表情、语调、音色、手势,但是不能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话语。

2只有精心设置语言陷阱,在对方思想麻痹的情况下,冷不防地发动攻击,对方才会落入圈套之中。

辩论者就是要紧抓对方的“小辫子”

在辩论过程中,论辩双方往往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力求在观点和语气上都不亚于对手。这时,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即我们经常说的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便可以据此夺取到主动权,从而制服你的对手。

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