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9576300000044

第44章 天下杂谈(3)

士之处世

人生在世,什么高官厚禄、光耀门庭,什么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等等,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所以呢,有远见的人看待功名利禄,应该像演员演戏一般,在台上扶案正坐一派威严,或是颐指气使,或是训责、惩罚别人,台下的人们俯首称臣,拱手听令。戏演完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看到繁华景象,应该像老人把玩东西一样,仅仅是一时感兴趣,寻找抚慰。相比而言,年富力强的人穷奢极欲,花天酒地,总是感觉难以尽兴。老年人就不能这样,兴趣过去了,很难再将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对待金珠珍玩,应该像小孩子摆弄玩具一样,刚刚还是津津有味,稚气逗人,一旦收起来,那就一点也不留恋。

如果是遭受不测,受到他人陷害,应该像喝醉酒一样,任凭别人辱骂,就当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醒酒之后还是从前那个我。

如果能有这样的气度,还有什么东西能加害于你呢?

人物以义为名

“义”有多重意义,孔子曾经将“义”和“仁”、“礼”、“信”等并列在一起,将它看作是为人的一大美德。古时用“义”来比附、命名人、物、事件的时候也很多。

主持公道称为义,如义师、义战等,特指为公道正义而出师讨伐或勇敢战斗。因道高望众、诚心仁义而受人尊戴也称为义,如义帝、义王、义主等。完成某项事业以利于大众百姓也称为“义”,比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其中义仓兴起于隋文帝时,每年秋天由各家拿出一石粟米或麦,积少成多,储备在一个公共场所,以备饥荒年的需要。义学则是免费为穷苦人办的学校。义田、义井也都有同样的意义。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有突出之处也称为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就是指这类人而言的。义士是指那些坚持正义而绝不苟且的人,义侠常常指见义勇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义姑、义夫、义妇则指那些坚贞、有高尚品节的男女。义还有假的意思,比如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等等。衣服器皿等也有这些意思,比如义髻、义衫、义领、义子等。在很多禽兽中,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也可以用义来称谓,比如义犬、义鸟、义鹰、义鹘等。

尺棰取半

《庄子·天下》中记录了惠施的这样一句话:“一尺长的短木棒,每日截掉一半,这样下去,一万年也无止境。”

这里所说的虽然是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但是说出的道理却显得一清二楚。因为只要你一半一半地截下去,即短木棒逐渐变成了看不见的尘埃,但另一半仍然存在,因此这种截法可以说永远没有尽头。就像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比蛇长、飞鸟的影子不动等这类说法,平常的思路是无法解释得通的。

舞鸥游蜻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书,有一些记载几乎完全相同。

《列子·黄帝篇》中说:“有一个居住在滨海的人非常喜欢海鸥,每天清晨他都要到海边同海鸥一起嬉戏,成百上千的海鸥不断地飞向这里。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跟你玩,你抓来一些让我也玩一玩。’次日再去海边,那些海鸥只在天空中飞舞,没有一只落在地面上的。”

《吕览·精喻篇》中也说:“有一个居住在滨海的人非常喜欢蜻蜓,每天清晨都去海边同蜻蜓一起游戏。成百上千的蜻蜓不断地飞向这里,他的前、后、左、右飞的都是蜻蜓,他整天都和蜻蜓一起玩耍,甚至连回家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告诉他:‘听说蜻蜓喜欢和你一起你玩耍,你也给我抓回来一些,我也想和它们一起玩一玩。’次日再到海边,连一只蜻蜓都没有来。”

这两种说法似乎是出自同一个人之口。

物之小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御寇和庄周在论述“大”和“小”时,都超越了普通人的一般认识。

《列子》描述大的时候说:“根据夏革所言:‘在渤海的东面,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深谷,其实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沟。沟的里面有五座山,每座山的高低和周长都达到三万里,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有七万里,五座山的山脚都是独立的。天帝派了十五只大鳖,用头顶住这些山,这十五只大鳖分成三班,每六万年轮换一班。龙伯国有一位巨人,抬腿不到数千步,就走到了山所在的地方,一次就将六只大鳖钓了上来,他又把这六只大鳖放在一起,背回他所在的国家。六只大鳖被钓走后,岱兴、员峤两座山的下面,没有了支撑,就沉到大海中了。’”

张湛在为这段话作注释时称:“一只鳖的头能顶住一座高低周长三万里的大山,而龙伯国的人又能用一根钓鱼竿把六只鳖同时钓起来,并同时背在身上。算起来这个人的身体应该有一百多万里长。鲲鹏与他相比,就成了蚊子和跳蚤之类的小东西了。宇宙之间,真是无所不容啊!”

《庄子·逍遥游》一篇,一开始就是记载鲲鹏的。书中说:“北海有一种大鱼,名叫鲲,鲲很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鲲变成鸟以后,名叫鹏,也很大,它向南海迁徙时,拍击起了三千里高的水浪,像旋风一样盘旋而上,能飞九万里高。”

两位哲学家说大时,就这么大。至于说小,也很有意思。

《庄子》上说:“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触角上建立有另一个国家叫蛮氏。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发生了战争,被打死的人有好几万,胜利的一方追赶失败的一方,走了十五天才返回来。”

《列子》上称:“江边生长着一微小的虫子,名叫焦螟。当它们成群结队飞落在蚊子的眼睫毛上时,并不互相碰撞,飞来飞去,蚊子就感觉不到。黄帝和容成子一起斋戒三个月,慢慢地聚精会神观察时,才突然看见它们像嵩山一样高大;再屏住气仔细听时,砰然有声音,好像霹雷一样响。”

两位哲学家论述“小”的时候,就是这么小。

佛僧维摩诘长者,可以在一个长宽各一丈的斗室中,容纳九百万尊菩萨和师徒的座位,而一根细芥菜上,可以容纳须弥山。

张湛不明白哲学家的寓意,只是用“宇宙之间无所不容”作为解释,他的看法也太浅显片面了!

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天地这么大,人类还嫌不够大。所以,有人说大的时候,大得天下容纳不了;说小的时候,小到天下人看不见。”这样清晰明了、恰到好处的解释,不是两位哲学家只顾及自己的学说所能够达到的。

无用之用

《庄子》中说:“人们通常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很少知道无用的作用。”又说:“只有了解了无用的可用之处,才可以和这样的人谈论用。大地十分广阔,人所使用的就是可以容纳两只脚的地方,其他的并没有用。可是,把脚周围没用的向下挖掘,周围便形成了不见底的深渊,这肯定会让人毛骨悚然,不能立足了。由此可见,那些被挖掉的地好像没用,实际上它的作用非常的大。”

这种说法起源于《老子》一书中:“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初学记》中说:“鼓声虽然不在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没有它,五声就不完美;水色虽然不在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它,五色就难以明现。”其道理是一样的。

鸟儿用翅膀飞行,假如把它们的腿紧紧捆住,它们就无法在天空中自由飞行。人在跑步的时候用的是腿,假如把他们的手捆绑,他们就跑不快。科举考试比的是平时学习的能力,要录用的是有才干有才华的人,但是笨拙的人同样也可以参加考试。要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首先需要勇敢,但是年老体弱、胆小如鼠的人同样也可以加入战斗。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有用和无用,是怎么区分开来的?所以,治理国家的领导者心里要懂得,不要将天下之人都看成没有用的人,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用的!

贫富习常

记得还是孩提时代,我听到过一段前辈的奇谈:

富人家有了孩子后,自己不给孩子哺乳,而找刚新生孩子的穷人家的妇女,让她离开亲生骨肉,来为自己的孩子哺乳;穷人有了孩子不能亲自哺乳,还要抛弃自己的孩子,去给他人的孩子哺乳,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富人懒得走路,就让其他人抬着;穷人为了生活,必须得自己走,不仅如此,还要抬着富人走。

这已经好像是习惯使然,没有人探究。

天下之事,习以为常而不加以探究的,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人们却不觉得有何异常,真是悲哀呀!

我十分喜欢这段妙论。后来读书的时候,才发现这段妙论出自于晁以道的《客语》一书,所以就摘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的事情,继而从中去感悟一些道理。

州县牌额

古代各州县的匾额,与吉凶祸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能随意跟换或改动。宋代严州(今浙江建德)分水县的旧匾,上面的“分”字原本用草书写的。后来,来了一位新县令,觉得字体不好看,于是就自作聪明,自己用真书写了“分水县”三个字,并将这三个字雕镂在匾额上挂在县衙门的大门上。那一年,分水县境内持刀行凶的亡命徒异常繁多,可能是由于“分”字拆开是“八刀”的原因吧。

徽州(今安徽歙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很少有火灾发生。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添差通判卢瑢,用自己写的隶书,将郡内的匾额,从谯楼到仪门,连亭台楼阁之类的统统更换了一遍。人们觉得他的字多用焦墨,显得非常燥,在州匾上写显得更加不庄重,私底下都非常担忧。次年四月,县城府发生火灾,大火烧了一天两夜才扑灭,周边的民舍也在这场大火中焚烧殆尽。

过所

《宋刑统·卫禁律》规定:“假如不应该过关的而发给他们过所(通行证),跟鱼目混珠请求过所而过关的人罪名同等。”《关津疏议》中也指出:“关是指管理过所的地方,而津只管渡人,不管理过所。”《释名》中说:“过所,到了关口、渡口的地方要出示。”另外还有人认为:“传是一种证件,离开原地,拿它当作信物凭证。”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9年),取消关口、渡口出示传的规定。张晏说:“传即信物,就同现在的过所一样。一块绢布上写上两行字,然后撕开一分两半,各持一半。出入关口之时,合上就可以通过,此为传。”

《魏志》记载,仓慈做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太守时,西域的一些胡人想去洛阳,仓慈就为他们签发了过所。

《廷尉决事》中记载,广平赵礼到洛阳(今河南洛阳)治病,门人给他弄了一张假的通关证件。被官府发现后,判了赵礼一年半的徒刑,协助赵礼办假证件的张策处以半年刑罚。

徐铉《稽神录》记载,道士张谨爱好符法,客游华阴(今陕西华阴)时,得到两个奴仆,一个叫德儿,另一个叫归宝,他俩说:“曾经事奉崔氏,崔氏出去做官,我们因而被抛弃,现在没有家了,愿意在你的身边侍候你。”张谨收纳了他们。这两个人都很谨慎朴实,可以信任。张谨东游时,所带的书籍行李、符法、过所、衣服都交给归宝背着。快到关口时,归宝忽然大骂说:“把我当奴仆使用,像支使你的父亲一样。”于是就跑了。张谨又惊又怒去追他,他跑得像风一样,一会就不见了,不久,德儿也不见了,所携带的东西,全丢光了。当时秦陇之间正在打仗,关禁很严,旅客过关如果没有证件,都被做奸细而杀头。张谨既没有了过所,也就不敢再东游,于是就又回来了。不久,张谨竟然意外遇见先前跟随他的两个奴仆,奴仆现在的主人叫过德儿和归宝,要来过所,还给了张谨。

可是“过所”这两个字的意思,很多读者未必清楚,可能是类似现在的公凭、引据之类的东西,因此我将相关史实收集起来,然后记录在一起。

三长月

佛教中将正月、三月、九月当作三个长月。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在这三个月里只吃素不沾荤。

凭什么这样说呢?佛家相关的经书解释道:“佛祖使用佛家的宝镜,轮流照射四方天下。每个月换一个位置,观察人间善与恶。寅、午、戌三个月照射到南赡部洲(佛经说的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南,北广南狭)时,这个地方应该吃素忌荤,用虔诚祈求佛祖的保佑。官府称它为‘断月’,这三个月内不执行死刑。遇到持有证明,需要夜宿的官员,驿站内不能配备羊肉。民间称这三个月为‘恶月’,凡是新官上任者,也要避开这三个月,选择别其他时间去上任。”

有人认为唐朝时各藩镇上任后,要大犒军士,杀很多猪羊。因为犯忌,所以就不在这几个月里上任,然而也没有见到哪些书文去记载这事。

我读到《晋书·礼志》里面记载:“穆帝司马聃娶皇后,定在九月,九月是‘忌月’。”《北齐书》记载齐王高洋谋划篡夺孝静帝的皇位,他的大臣宋景业说:“应该在仲夏的时间受禅即位。”另有人说:“五月不能登位,不然要死在帝位上。”宋景业又说:“齐王贵为天子,以后再没有比这更尊贵的。难道不该逝在帝位上吗?”

我了解这一忌讳已经很久了,但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有关这三个月的忌讳到底出自哪一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