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9576300000039

第39章 文坛轶事(5)

苏轼在黄州,正与白居易在忠州的遭遇相似。苏轼诗如《赠马真李道士》,有:“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之句。《赠善相程杰》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之句。《送程懿叔》有“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之句。《入侍迩英》有“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的诗句,这首诗的“跋”说:“白居易从江州司马到忠州刺史,不久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接着被拜为中书舍人。我虽不敢自比,然而谪居黄州,后又被起用任登州(今山东文登)知州,召回朝廷任仪曹、侍从等职。我和白居易的一些经历大致相似,希望还能与白居易晚年一样享受晚年的闲适乐趣。”苏轼《去杭州》诗又有“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的诗句,诗序写道:“平生觉得从小到老的经历大致和白居易相似。”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非常敬仰白居易,而且三番五次提及白居易,并不是因为“东坡”这一名词偶然碰巧的啊!

东坡和陶诗

《陶渊明集》中的《归田园居》六首,最后一首“种苗在东皋”,其实就是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一首。江淹心里清楚,自己在模仿陶渊明的《归田园居》。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第三首中有这样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江淹在诗中写道:“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正好是效仿陶渊明这首诗的意思。现在陶渊明的诗集中,将江淹这首诗作为陶渊明的诗编写进去,而苏轼则依据这首诗应对了另一首诗。《东方有一士》诗十六句,是陶渊明《拟古》九首中的一首,苏轼也应对了一首。

此外,苏轼还应和了陶渊明《拟古》的第一首。陶渊明《拟古》第一首这样写道:“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不思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疚。”苏轼应和道:“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鸟雀噪,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疚。”

这两首诗可算得上是金石之奏,仿佛是一个人所作。苏辙对此给出的评论是:苏轼所作可以和陶渊明原作相媲美!

何公桥诗

英州(今广东英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小城市:一条小河横穿其中,将小城分为南北两半。平日里河水并不大,不能摆渡,城南城北往来的行人都需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就是著名的何公桥。

说起何公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英州河上一直是一座木桥,但是汛期时河水骤然上涨,急流的冲劲特别大,把这座木桥冲毁了。桥坏了以后,英州人可就倒霉了,城南至城北,城北至城南走亲访友的,公务出差的,做生意维持生计的都只能面面相觑,站在河边束手无策。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英州郡守、建安(今江苏南京)人何智甫开始筹划在河上修一座石桥。消息传出,英州人民欢声雷动,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没花上几天就修好了一座精致坚固的石桥。正在这时,当朝大诗人苏东坡从雷州(今广东海康)回京都经过英州,何郡守便请东坡先生写篇诗文,作为纪念。苏东坡于是作了一首四言诗,总共五十六句,现载在《苏东坡后集》第八卷,因为诗名叫《何公桥》,于是众人便把这座石桥称为“何公桥”了。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我伴随家人在英州住了一个时期。当时我和好友英州僧人希赐游英州南山,经过何公桥时,我仔细读了桥上的诗碑。诗中说英州:“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当真写出了英州的特色与繁华。正当我感慨的时候,希赐说:“这碑上的诗并不是苏东坡的真本手迹,也不是根据手迹石刻的摹本。真本由何郡守保存着,而手迹石刻也被人搬回家珍藏起来了。现在诗碑上的字是我写的。”接着,他又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何郡守一开口求助,苏东坡就作了这首诗。但是他却迟迟不派人给何公送去。恰巧何公手下当差的人看见并告诉了他,何郡守就又来拜见苏东坡。苏东坡说道:“我没去桥所在的地方,很难凭空臆造。”于是,何公就令人先行备好酒菜,自己拉着苏东坡一起去桥所在的地方。临走前,苏东坡说:“何郡守您是一郡太守,又是东道主,理应先上马车,走在前面。”何郡守再三推让,坚决不肯。于是两人一同上轿,两个轿子并排前行。英州人听闻大诗人苏东坡和郡守大人,都走出来,夹道欢迎。到了桥上,苏东坡说:“这地方的风景刚好吟诗。晚上我一定派人把诗送来给您。”果不其然,何郡守当晚就收到了这首诗,认真一看,才明白苏东坡之前不给诗而要同他一起去桥上的缘由。原来,诗中有“我来与公,同载而出。欢呼填道,抱其马足”几句。苏东坡之所以拿架子,目的是为了使诗中所描绘的符合实情啊!

东坡诲葛延之

宋哲宗元符年间,江阴(今江苏江阴)人葛延之自乡下启程,前往南方,开始了翻山渡水,最后,终于不远千里来到了极其蛮荒的儋耳(今海南)。

葛延之在这里无依无靠,他是个读书人,又不会做生意,这样不辞辛劳地奔波到此来做什么呢?

原来,这里居住着被朝廷贬斥而来的一代文豪——苏轼苏东坡,好学的葛延之是求学来了。苏东坡见他来了,十分高兴,十分感动,留他住了一个月。

“做文章有什么方法吗?”葛延之急切、恭敬地问。

苏东坡不假思索,便指指门外,娓娓说道:“儋州是个小城,虽然只有几百户人家,但人们日常所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市场上得到。当然啦,并不是白白地就能得到的,必须用一个东西才能取来。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

望着葛延之大惑不解的样子,苏东坡谈锋一转,继续侃侃而谈:“写文章就和买东西一样!所谓用来买东西的那玩意儿,就是意。天下的食物如此之多,材料和知识分布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和史书之中,你不可能胡乱使用。一定要先得到一个东西才能将他们挖掘出来,然后才可以为你所用。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啊!没有钱无法购买东西,没有意就不能运用知识典故。”苏东坡最后说道:“这即为写文章的秘诀!”

“妙论!妙论!”如梦初觉的葛延之欢呼道,然后倒头便拜,接着迅速爬起来,没来得及寻找纸张,便提笔将这番话写在了自己的腰带上,唯恐过后忘记了。

苏子由诗

北宋的苏辙在少年时代写了一首诗,名叫《南窗诗》:“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辗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饮。”

苏辙的兄长苏东坡,特别喜爱此诗!不仅经常吟诵,而且常常挥笔抄录,书写成很多条幅,自己认为在世上流传的应该有好几百本了。苏东坡为何如此喜爱此诗呢?原因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悠然自得,意趣娴雅清淡,富有不可言传的深长意味。

绝唱不可和

人们说苏轼的才气源自上天,他的诗文卓著,雄视百代,简直让后人望而生畏,但是他用唐人的诗韵酬和的两首诗却曾让后人百般挑剔。

唐代诗人韦应物当滁州(今安徽滁州)刺史之时,曾送酒给椒山隐士白石先生,并做了一首诗赠送:“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府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意境高妙超俗,很受诗家赞赏。尤其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的情感的寄托,不是用语言能说得透的。

苏东坡任惠州(今广东惠阳)知州时,依韦应物诗的韵也写了一诗送罗浮山(今广西东兴)邓道士:“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怀古绝句·石头城》中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感叹历史兴亡,沉郁凄凉,寓情于物。白居易看罢这两句,称为“掉头苦吟”,后来的人不可能比刘禹锡写得再好了。苏东坡又模仿这首诗意作诗一首,最后两句是“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

苏东坡的这两首酬和诗,寓意明显,意境没有超越韦、刘二人。后人对苏东坡的绝句很有成见。苏东坡是旷世奇才,诗文辞章经常是妙语惊人。如酬和陶渊明的诗,诗家都说和他齐头并进。唯独这两首,与韦、刘的原诗相比,却少了意味、这就是诗家常言的“绝唱寡和”,大概苏东坡也清楚这个道理。但是他为何非得和这些绝唱比高下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思颍诗

古代的一些士大夫一旦飞黄腾达,当了公卿大官之后,总会觉得祖辈的旧房子无法居住,所以重新盖新房子的人非常多。又由于住在乡下看病吃药不方便,生活饮食不上档次,从乡下迁移到镇上,又从镇上迁移到城里的人也非常多。他们大多神气十足,抛弃旧房子而远离故乡。有的人甚至得意忘形,作诗文炫耀一通。这样的做法,不够谨慎,即便是地位很高的人,也不应该这样做。

欧阳修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他的父亲崇公,死后埋在故乡泷冈,欧阳修还为他父亲写了《阡表》,记叙了他的生平经历。而欧阳修中年时却一心想搬到颍州(安徽阜阳)去住。他的《思颍诗序》写道:“我从广陵(江苏江都县)来到颍州后,非常喜欢这里人民的淳朴、正直和勤劳,这里水美土肥,因此我开始有了在这里安度晚年的想法。从那时起,我对颍州的思念,总不能忘怀。而这种心情,也不断地流露在我的诗文里。于是我翻了翻以前的文稿,找到离开南京后的十余首诗,发现都是为思念颍州而作,可见我对颍州念念不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另外,他的《续诗序》写道:“自从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入朝做了翰林学士以来,一晃已有八年了。这八年间,迁到颍州去的愿望虽没能实现,但却一天也不曾忘怀。今年,我已六十四岁了,又从并州迁到了蔡州(今河南汝南),而蔡州和颍州相接,因此以为以后会慢慢告老返回颍州。近来又翻阅了在亳州(今安徽亳县)和青州(今山东青州市)所做的十七首诗,附在《思颍诗》后。这一年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

第二年(1071年),欧阳修终于到颍州做官了,又过了一年就辞世了。他在颍州安闲自得的生活,看来没有多长时间。只可惜没有一首诗作谈及他在颍州的生活。

欧阳修的父亲只有他一个儿子,而欧阳修有四个儿子,后来都成了颍州人。他的故乡泷冈,自此再无子孙回去。由于一代做官显贵,祖坟就远在他乡。我每次读到上面两篇序言,总会发出感慨,这种文章实在不应该撰写啊!

桃花笑春风

王安石集古《胡笳词》中有一首诗,前两句是:“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两句是:“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年少?”这几句合在一起,宛若同一人所写,使我常常称赞其精巧工整。非常清楚的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用的是唐朝诗人崔护的诗而后句“春风似旧花仍笑”我始终没有找到出处。近日读范仲淹《灵岩寺》一诗时,里面有一句“春风似旧花犹笑”,看来王安石是将这句的“犹”改成了“仍”。唐代另一诗人李商隐也有一首绝句:“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该诗和王安石的集诗,都十分精妙。

天才早逝

王令是北宋时的奇异少年。诗文可与韩愈、孟浩然媲美。他的天象、算术也奇妙超凡,在宋仁宗嘉祐年间因学术名扬四海。

邢昺更是少年得意,八岁时就才名远播,和苏轼、黄庭坚一代名才为好友,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很有盛名。

但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二人的诗文大都带有怨恨、压抑、沉郁、忧愤的感情。文句之间常常是哀伤零泣,就好像是一生辛苦憔悴总不得意的样子。他们二人都没有长寿。王令死时二十八岁。邢昺更可怜,刚刚二十岁。

上天赋予二人超凡的才智,却不给二人多长的寿命,真是惋惜,他俩都是奇才啊!

承天塔记

宋代黄庭坚当时被贬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和涪州(今四川涪陵)任职,过了一段时间,才重新调回京城。这时候湖北转运判官陈举,为了讨好上司,探听到他和时任大臣赵忭有一点小过节,就上书弹劾黄庭坚所做的《荆南承天塔记》是一篇幸灾乐祸的文章,生怕天下没有灾祸。于是黄庭坚就被除名编管贬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后来竟然死在那里。

现在黄庭坚的《豫章集》没有记载这篇文章,大概是因为此文而遇祸遭贬,所以不忍编入。他的曾孙黄昝续编别集,才把此文编入,我们今日有幸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