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9576300000034

第34章 史海检索(7)

第四个故事是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有一个名为周日章的人。这个人独善其身,性格直率,受到同县人的敬重。他办私学、教授生徒。即使他家中的收入只够维持生计,但对不义之财却分毫不觊觎。因为家里非常穷困,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邻里有时稍稍救济给他家一些粮食。即使常常断顿,但他宁肯和妻子一同挨饿,也从不向别人乞讨。寒冬时节没有棉衣御寒,他们就把纸盖在身上替代,这时如果有宾客来访,也会非常高兴地请进来,一点都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看着他的容貌神态,听着他的侃侃而谈,无人不钦佩。永丰县的县尉谢生有一次给他送去一件衣服,并说道:“你并没有跟我要,是我自己想送给你,以表倾慕之意,您只管收下他吧!”周日章笑着回答说:“在我眼里,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的俸禄相同,假如无缘无故收下,是不懂得礼教的啊!”最终他还是没有接受那件衣服。

以上这四位君子,着实应当记载在史册当中啊。

北狄俘虏之苦

北魏攻破了江陵(今湖北江陵)之后,把俘虏来的官吏和百姓,一律当成奴隶使用。可能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就是如此吧!

自靖康之后,被金人掳走的帝子王孙、官宦人家,全部沦落为奴婢,让他们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个人每月只给稗子五斗,命令他们自己舂成米,可得到一斗八升,当作粮食,每年仅给五把麻,命令他们把麻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此外再没有一个钱一寸帛的收入。有些男子没有绩麻做衣的本领,则终年赤裸着身体,金人中有人可怜他们,允许他们烧火,虽然经常靠火取暖,但刚出外取柴,回来再坐在火边,皮肉就相脱落,不几天就死了。最好的是那些有手艺的人,如医生、绣工之类的人,他们通常只盘腿坐在地上,并用破席或芦苇秆垫着。偶尔碰到主人有宾客来访,设宴招待,一些能歌善舞的奴婢还能表演一番。酒席散罢,他们便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依旧坐在地上刺绣,主人对他们视如草芥,对他们的生死更是置之不顾。

我的父亲在英州(今广东英德)时,对摄守(代理长官)英州的蔡寯谈到这些事,蔡寯把它写到了《甲戌日记》中,后来蔡寯的儿子蔡大器抄写了一份给我。这就是《松漠纪闻》书中遗漏的故事。

取蜀将帅不利

四川蜀地,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容易被武将割据称霸。不过,自四川和中原地区联合之后,但凡在四川割据的人,持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有的仅仅传到儿子,最多也只能传至孙子就衰落了。

还有一个奇异的现象更加值得关注。从东都进攻到四川的人,多数都能够取得胜利,但是不久就会有灾祸降临到率军的将领头上,以至于丢掉性命!

东汉初期,公孙述占领了四川,并在那里称帝。光武帝刘秀派将帅岑彭、来歙率兵攻伐,一直攻打到成都。谁料,岑彭被公孙述派来的刺客暗杀了;来歙也遭遇刺杀,身负重伤,忍着疼痛处理军务,最终自刎而死。

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钟会进军四川,一举灭掉了蜀国,俘虏了刘禅。后来,邓艾被钟会诬告谋反,遭到杀害;钟会则阴谋将四川据为己有,也被乱兵杀死。

五代十国中,王衍统治着四川,即前蜀。后唐庄宗时,派都统——魏王李继岌,招讨使——大将郭崇韬和康延孝收复了四川。胜利归来的途中,军队溃散,李继岌上吊而死。驻守四川的郭崇韬受到朝廷的猜疑,不久即被杀害。康延孝又恐惧又气愤担心自己也遭到同样下场,于是背叛朝廷,自立为节度使,后兵败被杀。

宋代初期,派将帅王全斌、崔彦进征伐孟昶,灭掉了后蜀,收复了四川。但是王全斌、崔彦进不但没有受到任何赏赐,反而因为在四川对下属管束不严导致掠取民间妇女和钱财,后来又引发投降的蜀军叛乱等罪行,遭受降级处分,十年以后才官复原职。

新朝旧臣

魏文帝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建立魏朝。自己当了皇帝以后,想封杨彪为太尉。杨彪推脱道:“我是汉朝的三公,如今年老体衰,没有能力辅政了。”于是,曹丕就改任他当地位较低也闲逸的光禄大夫。

相国华歆在曹魏篡汉后,脸色一直非常难看,显出一副抵触情绪。当时,朝廷众臣因为曹丕即位而得到了爵位,唯独华歆仅仅升为司徒,没有晋升爵位。

这两件事使魏文帝一直感到不高兴。一天,他专就此事向尚书令陈群问道:“我顺应天意,受禅让当了皇帝,群臣都喜形于色,唯独你和华歆看起来有点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言外之意说,我当皇帝你们有意见吗?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政治态度问题,搁一般人得赶紧辩解,表达忠心,否则就得掂量掂量头上的乌纱帽了。

陈群离开席位,跪下说道:“我和华相国都曾经为汉朝之臣,内心虽然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我们的神色应该深怀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啊。”曹丕一听,不仅没有生气,反倒心生敬意。

曹魏篡夺了东汉政权,忠臣义士应当感到痛心疾首才对,纵然是没有能力讨伐曹氏,怎忍心在魏朝做高官呢?华歆、陈群为一世大贤,所能表现的节操也不过如此。杨彪以谦恭之辞拒绝高位,避免了灾祸,也不敢对曹魏篡汉说一句指责的话。这是因为,自“党锢之祸”开始,普天下贤良大夫如李膺、范滂等人,几乎被杀害殆尽,所以幸存者不多,只能做到这个地步而已。士风败坏如此,多么可悲啊!

宋朝叛臣章悖、蔡京执政时,想要排除元祐年间贤良的士大夫们。正派的官员被禁锢了三十年,终于造成了靖康之祸。当时,士大夫不采用华歆、陈群那种姿态的,少之又少!

丙午丁未之年多灾变

每到以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丙午年与丁未年,国家就会发生很多变故,不是内忧,就是外患。夏、商、周三代由于时隔太远,现在只好用汉代以来的事实来说明:

汉高祖在丙午年(前195年)驾崩,政权落在了吕后的手里,几乎推倒了刘家宗庙。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为丁未,这一年现了彗星“蚩尤旗”(蚩尤旗,彗星名,状似旗,古人认为该星一现,战祸就起),横贯天际。这一年春天,戾太子刘据(后被废)出生。这一年,汉朝开始下令大将领兵讨伐祸乱边境的匈奴,自此以后,双方交战长达三十年,伤亡很多。后来由于汉武帝的陈皇后巫盅一案受到牵连,生于这一年的太子刘据也和两个儿子一同被害。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为丁未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即位,由于刘贺行为淫邪,随即就被废帝,这一年中又将汉宣帝立为帝王。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为丙午,永始三年(前14年)为丁未,王莽被封为新都侯,赵飞燕被封为皇后。由此,酿成了王莽篡权的祸根。汉殇帝即位位于(106年)为丙午,第二年是丁未年,汉安帝即位,东汉后期的政治大动乱,正是发源于这两年。汉桓帝驾崩于永康元年(167年),这年为丁未年,汉灵帝在这年即位,汉朝从此衰亡。

曹魏时,魏文帝在黄初七年(226年)驾崩,是年为丙午年,魏明帝登基,由司马懿受遗命托孤辅政。司马氏专权然后灭魏,就祸始于这一年。

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七年(286年)、太康八年(287年),分别是丙午、丁未年,这时候,晋惠帝还是东宫太子,后来的五胡乱中华(指晋武帝死后,匈奴,羯、氏、鲜卑、羌五个少数民族相继在中原建立王朝,史称“五胡乱华”),就发生在这两年。

东晋到隋朝,南北分裂,天下大乱,九州动荡,不足为论。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分别为丙午、丁未年,后来篡夺唐朝江山的女皇帝武则天,这时已在后宫,在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之丙午年,景宗元年(707年)之丁未年,武后之祸可以明见。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大历二年(767年)分别为丙午、丁未年,安史之乱平定了,却把投降的安史余孽安置在河北各地做节度使,遂形成强悍难治的藩镇,最终导致唐朝灭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为丙午年,唐敬宗被奸宦杀害。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为丁未年,唐文宗逐步统治全国,不到十年,就酿成了甘露之变的祸患事件。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光启三年(887年)分别是丙午年、丁未年,天下大乱之际,僖宗逃到兴元(今陕西汉中),襄王李煴被非法立为皇帝。后来晋少帝开运三年(946年)为丙午年,是年后晋亡于契丹。契丹占据中原的祸乱至今依旧没有消除。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为丁未年,刚刚摆脱契丹的进犯,第二年却发生天书祥符等事件,于是大肆修筑宫殿,大搞封禅,国家财力人力耗费很多。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为丁未年,王安石到朝廷做官,不久就开始变法活动,扰乱国家。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为丙午年,金兵围困汴京,次年为丁未年,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为丁未年,宋高宗驾崩。

总之,大概可以说丁未年间的灾患,又是丙午年间的劫难。这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为就可以改变的。

古都劫难

自汉朝以后,谋篡国家政权的人,为了清除障碍,稳固自己的地位,都先把京城换一换地方。

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以后,引起了各地军阀的讨伐,他就决定把京城从洛阳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迁都时,董卓派兵驱赶洛阳及其附近的官吏百姓数百万人向西搬迁,一路上互相践踏,死伤无数。为了防止搬走的人再逃回来,离开洛阳时,还把洛阳城及其周围二百里以内的宫庙、官私房舍等焚烧一空,把方圆二百里以内的广大地区变成鸡犬不鸣的一片废墟。

北魏末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自己把持政权,并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邺(今河北临漳县北),史称东魏。迁都时,强迫四十万户人家离开家园,一路上人马狼藉,苦不堪言。

唐末,朱温杀害宰相,掌握政局,迫使唐昭宗将京城从长安迁移至洛阳,赶走了所有的官吏和百姓,烧毁了长安所有的宫殿、官房和民间房屋,把长安变成了一片废土。

在历史之中,董卓迁移都城后不久就死了,曹操把汉献帝押解到许昌,最终灭掉了汉朝。魏和唐朝的江山,最终也被高欢和朱温断送了。由此可见,凶险的贼臣所思所想都非常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