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因为精致所以最美: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
19576000000002

第2章 心如简,且将一切删繁(1)

佛说:“信心清静,乃生实相。”只有戒除浮躁,心如止水,才能看清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获得真实而甘美的人生。

当初春的阳光柔柔洒落尘寰,在杭州蔡官巷林家宅院里的小小院落间,满院摇曳着的,尽是林徽因绿色的童年与粉色的青春。

“独特”之美,不与人苟同,皆因自认是最独特的星星

1904年6月10日,一声婴儿清亮的啼哭打破了林家宅院原本燥热的宁静。

太守林孝恂的长子林长民与太太何雪嫒结婚八年后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

弄瓦之喜,自当得取个精雕细琢的好名字。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作为光绪己丑年(1889年)进士、饱读诗书的林家老太爷信手拈来便吟诗论据为孙女起名“徽音”。

但是当年的“徽音”还尚未是后来的“徽因”。

那些年,人们一直唤她做“徽音”,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她时常有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之上,却常常被报纸杂志将她与另一位同样叫作“林徽音”的男性作者的名字混淆,当年的《诗刊》还曾经为此专门发过声明。因此,她决定将自己“徽音”的名字改为“徽因”。

这是一种不与人苟同的独特。心怀独特,总是坚持自己想法、贯彻自己想法的女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显得那么的显眼美丽。

当时的她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

话语之中,自然流露出她独有的傲气,她相信自己的独特,且不愿泯然于众人之间,与其默默地湮没在人群之间,她更愿意做池塘中央亭亭玉立的莲花,不屈就、不妥协,不逢迎、不谄媚。

人生在世最关键就是要懂得看重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才能保持自己的特性,才能做个充满自信的人,做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无疑,林徽因是格外珍视自己的。

恰恰因为人在红尘,唯有先喜欢自己、珍视自己,才会被别人所喜欢。所以喜欢自己的人的身上必定散发着自信、自爱的美好气息,这种由内而外的精彩,会无声地吸引着周围的人。

像林徽因这样懂得喜欢自己的女人是最美的。懂得喜欢自己的女人明白应该先把自己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如何去完美巧妙地接受自己的特点以及缺陷。这样的女人不会因为别人的美丽而自惭形秽,也不会因为别人的缺点而趾高气扬。

就如她所说的那句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洞悉幸福宁静之下的暗涌,做心境明澈的自己

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掩藏在心底深处,如梦似幻。明明开始不着痕迹,但其实内里的真相只有自己看得清楚。真相永远是沉在心湖水底记忆的倒影。

比如对某一个人、某一段感情或者某一件事,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了解真相是很残忍的一件事,仿似将自己不愿暴露的伤口生生爆开一般的疼痛。其实不然,倘若你真能如林徽因一般的敏感聪慧,善于洞悉那些掩藏在幸福宁静之下的暗涌,在纷纷扰扰的俗世红尘之中做心境明澈的女人,何尝不是一大乐事?

掐指一算,从民国走来的才女如冰心、林淑华、庐隐、苏雪林等等,都是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这样高贵身份,给她们的形象增添了无数的传奇色彩。

原籍福建闽侯的林徽因也不例外。书香门第,是对此最好的概括。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字伯颖,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浙江为官,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在任期间,他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

林孝恂有五女二男七个孩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长男。林孝恂很注重林家子侄辈的教育问题,他在杭州家中设立了家塾专门教导林家的晚辈们。家塾分国学、新学两斋,国学延请林纾为主讲,新学延请林白水为主讲。正是因为有这样注重教育的一家之主,林徽因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从小便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并受到了新学的启蒙。

自打林徽因记事起,古朴的林家宅院总是如此的深深几许,江南底蕴、青瓦灰墙、前尘往事、冷暖交替。只有那窝依恋着老木楼的燕子久久不肯飞离,它们口中唱着婉转的歌,它们翅膀上凝结着满满的尘埃,灵巧地绕过屋檐上悬挂着的蛛丝网,穿越菱形镂花的木门,兀自飞远。

远去的燕子,在林徽因的眼中就好似自己那常年不在家中的父亲。自从两岁那年,父亲赴日本留学开始,林徽因与母亲便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

林长民时常会从日本寄信回家。但是,这些信笺几乎都是写给林徽因的祖父母的,他在信中抨击时弊、谈论政治、抒发抱负、忧国忧民,却唯独很少提及女儿林徽因和妻子何雪嫒。即便是有,也是在信之末尾略略粗浅地一笔带过,一句问候,仅此而已。

对于这位饱读诗书,气质儒雅,善诗文、工书法、懂翻译又远赴东洋求学的父亲,林徽因是心怀崇敬的。她心里明白,拥有这样心怀壮志且学识丰富的父亲,是众多世人所羡慕的事情,但是崇敬却终究抵不过油然而生的陌生感。

在幸福宁静的表象之下,父亲的怀抱成了小小林徽因心目之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时光匆匆如白马,一过隙便以不可追赶的姿态飞奔。一转眼间,林徽因已经脱去了童年的稚气,出落成姿容秀丽的美好少女了。

与表姐们一起进入“培华女子中学”读书的林徽因梳着两条细细长长的辫子,稍稍一笑,脸颊上便会出现两个深深的酒窝。这个时期的她个子长得特别快,只是因为自幼多病的缘故,此时的她远远望去倒像是一株池塘边上种落的纤纤嫩柳随风摇曳,纤弱、细腻、柔美又略带几分让人怜惜不已的青涩。

那日,经一番努力,终于找到那张林徽因身着培华女中校服与表姐们一起在相馆照的合影。

林家的女孩,因为有优裕的生活以及良好的教养,所以气质俱佳,美丽大方、文雅出众。不难想象,在那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当几个青春可人、落落大方的林家少女身着培华女中从五四时代女学生装改良而来的新校服并排从街道走过的场景:中式的偏襟立领琵琶扣圆摆上衣,西式的及膝百褶裙,深色丝袜,黑色带襻儿皮鞋。新式的校服典雅秀丽之中又有种西洋的派头,衬着女孩们温文尔雅的气质,定当美好如同朝阳之中开放出来的花儿一般。那一时街上的路人定当会被女孩美好的青春气质所吸引吧?他们定当会慢下脚步驻足观赏,他们定当会感叹,这些个女孩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幸福甜蜜,令人由衷向往啊。

然而,谁也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林徽因表面上是活泼快乐开朗天真,但心中却永远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这个心结如同双丝网一般的繁复,让她久久的困惑,久久的矛盾与纠结。

其实说到底,一切的烦恼,皆源自内心的细腻,有时候难免会引人感叹,究竟是好是坏?但且不妨回过头来细想,与其活在自以为是的境界之中固步自封地认为自己很幸福,还不如用一双慧眼将现实中的暗涌看穿,最起码你还留存一份潇洒,一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能够把握住自己下一步路该怎么走的主动权。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因为宽容所以拥有更多

人生路上,你试过遭遇失败、挫折、不如意吗?肯定是有的。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如意事常八九。只是遭遇了不如意的你会选择一种什么心态去面对呢?逃避?纠结?还是觉得自己耿耿于怀甚至生无可恋?

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少女时代的林徽因也遭遇过,你可知她又是如何自处的么?

1937年4月18日,已成文坛颇有名气和影响力的女诗人的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绣绣〈模影零篇四〉》的小说。小说之中所描绘的凄惨哀婉的故事,或许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反映出少女时代的林徽因的点滴心绪。

且容许我很冒昧地将林徽因编撰的这个故事与她少女时代的际遇进行对比。

在虚构的故事之中,乖巧俊秀的女孩绣绣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的母亲;多情但寡淡,又娶了新姨娘生了小孩子的父亲;女孩绣绣就这么整日挣扎在父亲母亲无穷无尽的争执吵闹之中,挣扎在没有温情、爱怜但却矛盾与仇恨丛生的亲人之间,终究郁郁寡欢患病而死。

在现实的故事之中,美丽聪慧的少女林徽因彼时也活在矛盾纠结之中。林徽因所就读的培华女子中学是一所全外籍教师英语授课的由英国教会主办的学校,学校有严格的校规管理,学生平时全是内宿住校的,唯有星期天才能回家。在学校的时候,林徽因无时无刻不在盼着能回到家中,与父亲母亲见面。但是每次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天回到家中,她又有说不出的沮丧、失落和压抑,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林徽因就知道父亲其实并不喜欢母亲。而母亲因此也承受了不为常人所知晓的苦楚,人前强颜欢笑,人后珠泪暗洒是常常有的事情。

一切的因缘际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嫒是浙江嘉兴一个开着小作坊商人家的典型小家碧玉,十四岁的青葱年华嫁给了林长民做二太太。虽说是二太太,但林长民的原配叶氏早已病逝且无留下一儿半女,所以二太太说到了底也是和原配没有什么差异的,只可惜何雪嫒同林长民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可说。不止没有,甚至还格格不入。不单如此,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女人,既不懂琴棋书画又不善操持家务,何雪嫒在书香四溢的林家里头是丝毫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的,所以,她既得不到丈夫的怜爱,又得不到婆婆的欢心,煎熬在两个世界、水火不相容的两重天之中孤立无援,何雪嫒的性格也慢慢变得暴躁起来,终日喜怒无常。

她常常会无缘无故便冲着林徽因发脾气,过后又后悔得哭断了肠,这样的无常,让林徽因有些手足无措。她心里头交集着对父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愫。她爱父亲,却又埋怨他对母亲的寡淡无情;她爱母亲,又恨她无休无止的抱怨与嗟叹。

多年之后,在林徽因虚构的故事结尾,她以绣绣的小朋友“我”的口吻写道:“……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俩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各种的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为自己年纪太小,他们的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的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有点恨着他们,但是缔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俩人到底仍是那么不可思议的深爱!”

是的,这就是“宽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好比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一切全出于自然,其中自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蕴藏,好似一只无形的手在暗自翻雨覆雨,但是也恰恰因此把世界点缀演绎得更加的多姿多彩、多色多味。林徽因明白,生活并非一位温文尔雅的智者,生活总是会在带给人们欢笑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烦恼与痛苦。这时,千万不要去抱怨,人本无完美,更何况生活与际遇?所以她说:“即使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持着那真!”学会感恩、原谅与宽容,才是女子一生最明智的选择。

纷繁芜杂随它吧,冷暖自知干净如始

人生于世,就像航行在汪洋中的一艘船,有时是一帆风顺的平稳辽阔,有时是风高浪急的起伏跌宕。从来自然天成,由不得你随心选择。你必须懂得的是,虽然自己选择不了命运、决定不了际遇,但是面对纷繁芜杂、起伏跌宕的人生,你完全可以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净如始。

当年林徽因离开了杭州古城便一再的迁徙,一段与前不同的历程也自此拉开了帷幕。

带着江南水乡的灵秀,带着栀子花开的清雅,带着西湖水畔的薄烟几经辗转来到了北京这座尊贵的皇城。年少不知彼岸荒凉,不懂这一场迁徙便是一首再不能重回的诀别诗。

与历史密不可分的沧桑与沉重让北京城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生活节奏与模式,在这座偌大的城中,初晓人事的林徽因觉得自己仿佛是一粒微尘,兀自的存在,从未曾有人在意过。

仅仅只是短短的几年,世事、家道早已更改,祖父、祖母已然去世经年,就连曾经最爱在徽因姐姐膝下撒娇玩耍的小妹麟趾也已安眠在另一个世界中。

身边的人际关系日渐复杂,母亲何雪嫒和二娘程桂林之间的波涛暗涌让家仿似成了一个需要时时小心的战场,再不见往时的宁静与安逸,林徽因夹杂在其中徒劳无奈,心中油然生出一层无法抹去的忧郁。

虽然敏感多愁,可是她并没有选择颓废,而是坚强地将一切不快乐摒弃在途中。给自己梳一个大方爽朗的发型、穿一件漂亮明丽的衣裳,尽了全力地把家打扫干净……或许这时的她尚做不出什么大事,但是不管面对什么且让自己的脸上始终保持一个从容乐观的微笑,却是她对自己最为简单的要求。

若得清闲便读书,书中晴空万里、花香盎然,在这个仿似世外桃源的世界中,林徽因暂时地忘却了没有硝烟的你争我夺,放下了林家长女的身份,这时的她仅仅是单纯的自己。

你要知道这个世上,很多事情当真无法单凭个人的力量就能克服解决,面对无奈,与其纠结,不如超脱。心有多宽快乐就有多少,一个泯然自得女子往往更为人所注意、爱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