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因为精致所以最美: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
19576000000019

第19章 用心学,在纷扰尘寰中(1)

最美的风景,莫过于看着一个女子,手捧一本书籍,在芬芳的玉兰树下静心阅读的场景。当那些洁白的花瓣儿坠落,成为她书本之中的一个标记,你会发现,这样的女子令人一世难忘。

读书,让女人更加美丽

古往今来的很多女子,都很喜欢读书、藏书、写书,书仿佛是她们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这样的女子即使她衣着普通、素面朝天地走在花团锦簇、浓妆艳抹地其他一众女郎之中,都分毫不减美丽,反而更加格外的引人注目。这就是气质、是修养、是缓缓流溢的书香气息让她们显得美丽抢眼、与众不同。

爱读书的女人,无论她走在何处,终究都是一道优雅清丽的风景。林徽因便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1920年初夏,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伴随着父亲千里跋涉来到了欧洲。在这片陌生却又崭新的国度里头,林长民常常要用上很多的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应酬,当他忙于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顾不上林徽因。所以更多的时候,林徽因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伦敦的寓所里头的。

她的感受其实是挺复杂的。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依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走进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文译本,可现在读到了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的不尽人意,简直与原著有着天壤之别。

林徽因天性便是敏感而细腻的,是阅读与文学唤醒了她潜藏在心中的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是阅读与文学激起了她追求文化、追求理想与生活的强烈共鸣。

对于读书,每一个不同的女人会有各自不同的品味。

有的女人将读书当作一种娱乐和消遣,将读书看作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明星名人的花边新闻。这样的女人是比较实际的一类人。

有的女人将读书当作获取知识、增长学习的一个途径。她们注重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籍,读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更加充实。这样的女人本身就如同一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有的女人将读书当作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她们喜欢唐诗宋词的风韵、古今中外散文的优美,她们在悠悠哉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从而拥有了自己淡泊平静却又充满雅致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如诗如梦,清新素净,惹人怜爱。

由此可见,书是能够影响人心灵的,经常读书的女人言必有据,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或者信口雌黄。她们常常用心思考自己所要的做每一件事情,能把看似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个合适的头绪来。这样的女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梁思成后来常常回忆生命之中曾经的那个爱读书的妻子林徽因。也许在他的记忆中,她的美丽是别致的,不是鲜花、美酒所能比拟的。她更像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味的清茶。在她的身上,脂粉已经成为多余的装饰,不管身在什么的状态,即使是在她饱受病痛折磨、弥留之时,她都永远显得那么样的潇洒自如、神采奕奕。

是读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坚韧、成熟;是读书,让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或许你唯有让自己埋首书海之后才会欣然发现,书籍让你忘了所有的磨难与困顿,与之为偶,你将永远忘记了叹息。

与书为邻,芬芳自若

这是一个很唯美的巧合,“书”与“淑”恰好谐音。

“书”即是成本的著作。一本好书常常拥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它能让你从中得到很多外在无法轻易得到的事物。

“淑”,温和、善良、美好。人常用“淑女”来形容一个女子内外兼修的美好样子,她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眷恋与向往。

“书”与“淑”,书与女人之间永远有着剪不断的牵扯。

或者你会觉得,一本好书给予你的感觉就像记忆之中那棵扎根在家乡村口的大槐树,无时无刻不令你深深向往。但更多的时候你觉得远离了它,你其实也能够照常的生活下去的。每天的日子无非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你无法很快意识到的是,与书隔绝,你的心自此也就失去了目标,半生浮沉之后,你将自己的诗情画意、斗志创意都埋进了平庸与琐碎之中,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变了,变得言语空虚、眼神恍惚、心底狭隘、见识短浅……

毕淑敏说过:“好书对于女人,是她们招之即来的永远不倦的朋友。”

与书为邻,让女人更善于倾听,因为书教会了女人谦逊,让她明白,人生在世,吸收、接纳就是成长。

与书为邻,让女人更充满自信,因为书教会了女人明辨长短与是非。让她在众人的面前时刻得体,既不自大、也不自卑。

与书为邻,让女人更乐于思考,因为书开阔了女人的眼界,让她终于明白世态如硬币,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一厢情愿只是枉自的幻想罢了。

与书为邻,让女人更善于决断,因为书中阐述的关于历史的进程,让她懂得万事有得必有失,优柔寡断只会贻误了最佳的时机。

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当自己置身人群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能与别人融合的话题了?或者,突然发现对于别人正在侃侃而谈的话题你竟然半句也接不上了?

如果真的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如从今天开始就做个与书为邻的女子吧。因为读书的女人,明白天外有天,别有乾坤,所以较少出现持续地沉沦悲苦;读书的女人,因为有了书这位招之即来、永不倦怠的朋友,所以较少出现习惯性的孤独惆怅;读书的女人,因为书让她牢记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都永远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所以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

来做一个与书为邻的女子吧,你若芬芳,清风自来。

把书籍视作驶向明天的方舟

1940年,一个沧桑颓落的年代。这一个时期,林徽因一家人在李庄的生活状况可以引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那位忧郁王子的一句著名的内心独白作为概括: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在近乎自然经济状态的生活环境中,李庄几乎与世隔绝,和外界的往来联系全靠水上交通,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没有商店、没有医院、没有任何一点现代文明的气息,娱乐设施在这个时期根本就是奢想,就在这个依山临水的小村子的山下一座农家院落是他们所有人唯一可以活动的全部空间。

四川的气候十分潮湿,而那一个冬季又是阴雨连绵不歇再加上路途颠簸劳累,再一次诱发了林徽因的肺病。这一次发病,来势汹汹,连续高烧四十度不退。

可是尽管生活这样艰难、尽管身体如此困苦,林徽因还是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每一次梁思成费尽周折、跋山涉水地出庄而去,林徽因都会要求他从史语所为她借来许许多多的书,虽然身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动自如,但是她依旧躺在简陋的病床上翻经阅典、查找资料。

这一个时期,她读了大量的汉代历史,为梁思成研究汉阙、岩墓的研究论文提供了大量资料。她还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还准备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撰写关于住宅建筑的论文。

在梁思成写给费正清和费慰梅的心中,他这样阐述了他们在李庄的生活和林徽因的状况:

“……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有时候读着外国杂志看着现代化设施的彩色缤纷的广告真像面对奇迹一样。……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这样的一段话中,梁思成称林徽因为“我的迷人的病妻”。不要觉得他用词夸张,是的,尽管长期卧病,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困苦,但林徽因仍然用如此乐观、坚强的精神坚持着看书、翻译、写作。这样的女子,怎么不迷人呢?在梁思成的眼中,林徽因是“迷人的病妻”,在众多朋友眼中,林徽因是“迷人的才女”。

那些日子里,她几乎对汉代历史入了迷,但凡有人来看望她,无论谈及什么样的话题,她都能联系到那个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朝代里去。

等到林徽因精神再好一些的时候,她最喜欢让女儿和儿子坐在床前,亲口给他们背诵、讲解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