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办法,与贾、晁不同者有两点,一是既不能彻底均富,也要不使过于悬殊。二是尊重奴婢的人格。盖贾、晁大体沿袭法家重农轻商的政策,而仲舒则本于儒家的王道政治。董仲舒不仅是想把儒家的王道政治来推行,并且对于均富的理论有高深的发挥。《度制篇》曰: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态,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其言均富不单是政治上的作用,而且有道德上的作用,不单是为贫人有益,亦且有利于富人也。董仲舒限民名田的主张,在中国田制史上,自有其崇高的地位,不待言也。而儒家士大夫下与民争利的学说,董仲舒更发挥得透辟。仲舒《对策》云: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委积,务此而亡已,以迫踅民,民日削月腹,寝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为不与民争利的学说,找出上天之理的根据来。唐中叶以来,政府在田制的根本上,弃而不谈,仅仅注意整理赋税,可以说限民名田的学说已无影响了,但不与民争利的学说,仍为贤士大夫所奉行,社会上不以贫穷为耻,而以殖财为戒,所以不致造成大资产阶级,仁人之言,其利溥也。
(四)是关于人才的出路问题。从积极方面说是选贤兴能,为国家服务,从消极方面说,使才智勇力之人有了出路,亦替国家消患于亡形。苏子瞻“战国任侠”,把这个道理发挥得很清楚,以为秦之亡就是由于太不为一般智勇辩力的人谋出路。我们古代用人,大概是出于学校、选举、制科三途,其规模在汉朝大体定了,实是大一统政体下要政之一,所以各朝都要照办。这种制度的特色,是以智力相竞争而不关于财富,中国社会是看重做官的,但是茅屋可以出公卿,任子的职位很低,后来已取消了,所以没有固定的阶级制度,这种办法《董仲舒传》说皆自仲舒发之。仲舒《对策》云: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南,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职称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毅,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仲舒所言可分为学校养士、州郡贡士、出身不以官荫与富訾、用人不限年格诸端。皆典制书中选举学校中的重要问题,虽有出入,而大端在于是也。
(五)是以尚德教代替秦之任刑罚。在这方面贾谊言之最为痛切,其《陈政事书》可以观也,董仲舒在这方面的创见是在替他找出理论的根据来。仲舒《对策》云: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之不可任以治安,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关于此类的理论,《春秋繁露》更多。在儒家的学说中,礼乐、刑政本是并重的,但是因为政者任刑以为治,故为救弊而发为任德教不任刑罚之言以矫其失,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以天志为最高原则,是在借此束缚君权,虽近于宗教,然此宗教乃是诗的意味,故可贵也。后世尽管还是有酷吏,但是不敢冒为残民以逞的谬论,仲舒之惠我黎庶者大也。
(六)关于思想问题。有形的是以六艺为国教,无形的则在于培养善良风俗。我们要先把秦朝的风俗看看,然后知道董仲舒及其他儒生之功。贾谊《陈政事疏》对于秦之恶俗历历言之,兹举其节以见其大概。其言曰:
商君违礼义,弃仁恩,并心于选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援钮杖彗耳,虑有德色;母取瓢碗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崽焉耳。然犹并心而赴时者,日功成而败义耳。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秦之习俗风尚,与汉以后纯然两样,这完全是由于法家与儒家政治主张之不同,大一统政治之不能不采用儒术,乃自然之势,非少数人的好恶所能为也。
从上面所举的许多方面,可以看出儒家政治之特色与其长短。中国社会之形态,在汉朝已大体有了定型,我想对于中国政治社会方面有个大概的认识,所以选了这个题目。我这篇文章里面的董仲舒,只是汉代今文学运动的一个代表而已。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张荫麟
儒家在汉朝成立之初,本已开始崭露头角。高帝的“从龙之彦”,固然多数像他自己一般是市井的无赖,但其中也颇有些知识分子。单讲儒者,就有曾著《新语》十一篇,时常强聒给高帝讲说《诗》、《书》的陆贾;有曾为秦博士,率领弟子百余人降汉的叔孙通;而高帝的少弟刘交(被封为楚王),乃是荀卿的再传弟子,《诗》学的名家。高帝即位后,叔孙通奉命和他的弟子,并招鲁国儒生三十多人,共同制作朝仪。先时,群臣都不懂什么君臣的礼节,他们在殿上会饮,往往争论功劳;醉了,就大叫起来,拔剑砍柱。朝仪既定,适值新年,长乐宫也正落成,群臣都到那边朝贺。天刚亮,他们按着等级,一班班的被谒者引进殿门,那时朝廷中早已排列了车骑,陈设了兵器,升了旗帜。殿上传一声“趋”,殿下的郎中们数百人就夹侍在阶陛的两旁;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都向东站立;文官丞相以下都向西站立。于是皇帝坐了辇车出房,百官传呼警卫;从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吏员依了次序奉贺,他们没一个不肃敬震恐的。到行礼完毕,又在殿上置酒,他们都低着头饮酒,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的。斟酒到第九次,谒者高唱“罢酒”,他们都肃静地退出。高帝叹道:“我到今天才知道皇帝的尊贵呢!”于是拜叔孙通为太常(掌宗庙礼仪,诸博士即在其属下,故亦名太常博士),赐金五百斤。他的助手各有酬庸,不在话下。高帝本来轻蔑儒者,初起兵时,有人戴了儒冠来见,总要把它解下来,撒一泡尿在里边。但经过这回教训,他对于儒者不能不另眼相看了。后来他行经鲁国境,竟以太牢祀孔子。
高帝死后,儒家在朝中一点势力的萌芽,虽然给道家压倒,但在文景两朝,儒家做博士的也颇不少;儒家典籍置博士可考者有《诗》、《春秋》、《论语》、《孟子》、《尔雅》等。而诸侯王中如楚元王交、河间献王德皆提倡儒术,和朝廷之尊崇黄老,相映成趣。元王好《诗》,令诸子皆读《诗》;并拜旧同学申公等三位名儒为中大丈。献王兴修礼乐,征集儒籍,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言行谨守儒规。山东的儒者多跟随着他。
武帝为太子时的少傅就是申公的弟子王臧,武帝受儒家的熏陶是有素的。他初即位时,辅政的丞相窦婴(窦太皇太后的侄子)和太尉田蚡(武帝的母舅),皆好儒术;他们乃推荐王臧为郎中令——掌宿宫殿门户的近臣,又推荐了王臧的同学赵绾为御史大夫。在这班儒家信徒的怂恿之下,武帝于即位的次年(建元元年)诏丞相、御史大夫、列侯、诸侯王相等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来朝廷应试。这次征举的意思无疑地是要网罗儒家的人才。广川大儒董仲舒在这次廷试中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在策尾,他总结道: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同时丞相卫绾也奏道: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这奏给武帝批准了。卫绾不敢指斥黄老,因为窦太皇太后的势力仍在,但仲舒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则把黄老也包括在内了。当文景时代,太常博士有七十多人,治五经及“诸子百家”的均有。经董、卫的建议,武帝后来把不是治儒家五经的博士,一概罢黜了,这是建元五年(前136年)的事。
武帝又听王臧、赵绾的话,把申公用“安车蒲轮”招请了来,准备做一番制礼作乐的大事业,和举行一些当时儒者所鼓吹的盛大的宗教仪式。
儒家的张皇生事已够使窦老太太生气的了。更兼田蚡等把窦氏宗室中无行的人,除了贵族的名籍,又勒令住在长安的列侯各归本国——住在长安的列侯大部分是外戚,且娶公主,不是窦老太太的女婿,便是她的孙婿,都向她诉怨。建元二年,赵绾又请武帝此后不要向窦太皇太后奏事。她忍无可忍,便找寻了赵绾、王臧的一些过失,迫得武帝把他们下狱,结果他们自杀。同时窦婴、田蚡也被免职,申公也被送回老家去了。但过了四年,窦老太太寿终内寝,田蚡起为丞相。儒家终底抬头而且从此稳坐了我国思想史中正统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