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输得起的年纪,遇见不放弃的自己
19575700000026

第26章 养成良好的习惯(2)

世界日新月异,生活每天都在变化之中,就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样,经验也并非时时处处都那么“受用”。

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向父亲报告幼儿园中的新闻,并告诉父亲,他有一个重大发现。

“什么发现?”父亲漫不经心地问。

“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

父亲瞪大了眼睛:“怎么会呢?”

儿子拿出一个苹果,拿起小水果刀,郑重其事地向父亲展示他的发现。他费力地切开了苹果,但是孩子不是从茎部到底部这样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

儿子把切开的苹果放在父亲面前:“爸爸,您看,多漂亮的星星啊。”

父亲惊呆了,我们吃过了多少苹果,每一次都是“祖传”的规规矩矩的切法,从来也没有想到另一种切法,当然也从没有发现苹果中藏有美丽的星星。

的确,经验有时反而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苹果里的星星。

经验有时容易成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代名词,从而束缚了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使之难以对现状有任何突破与超越。

每天多做一点点

5年前,杰利在一家酒店担任夜间核数员的工作。一天晚上,杰利正在大堂核实一项数据,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您好!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的吗?”杰利礼貌地问。

“哦,你好!”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哈瑞先生是我的丈夫,他现在正住在你们酒店的家园套房里。明天是我丈夫的生日,我们5岁的女儿想送给她父亲一份小礼物,你是否能帮她这个小忙呢?”

接着,电话里传来了小女孩的声音:“叔叔,你好!我想送爸爸一件生日礼物!”

“是什么礼物呢?”杰利问。

“一份有薄煎饼、鸡蛋、熏肉的早餐,那是平时爸爸最喜欢吃的早餐了!”小女孩说。

“太好了!我能为可爱的小姐做点什么吗?”

“请帮我订一份这样的早餐送给爸爸!”

“好的。我愿意为你效劳!”杰利高兴地说。杰利知道,酒店里并没有配套的早餐服务,这也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但他不愿让小女孩失望。

第二天早上,杰利下班后,开车在附近寻找有薄煎饼、鸡蛋和熏肉的早餐。买好早餐,路过一个小礼品店时,他又停下来,买了一张小贺卡,用一支蜡笔在上面写上:“祝爸爸生日快乐”,落款是“爸爸的乖女儿”。然后,杰利返回旅馆,把餐盒送到家园套房的哈瑞手里,这位父亲又是惊讶又是感激。

杰利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多大的好事,他只是不愿意让小女孩失望。他和哈瑞先生一样,有个可爱的小女儿。他想,假如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他能拒绝孩子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吗?可杰利没有想到,这件小小的礼物,这份包含着父女之爱的早餐,给一个长期出门在外的父亲带来了那么多的欣慰和快乐——哈瑞先生从中感到家庭的温馨,亲人的眷爱并没有因为他的远离而有所减弱,而是始终陪伴着他,跟随着他,并为之深深感动。

使哈瑞感动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酒店的服务者杰利,他完全理解这份朴素礼物的珍贵含义,并完美地实现了它。虽然买一份早餐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但能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务,并在服务中能体现出温情的酒店员工,毕竟是少数。因此,哈瑞先生在离开酒店前详细询问了杰利的情况,并将杰利的名字保存在自己的记事本里。

两年后的一天,杰利接到了一份邀请函,发出邀请的正是那位曾经住在他们酒店家园套房里的父亲——哈瑞。哈瑞邀请杰利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一家酒店的开幕仪式——这家酒店是由哈瑞创办的,并要杰利的妻子和女儿一同前往。

杰利接受了哈瑞的邀请,并细心地为哈瑞的酒店进行了各种数据的核算。像上次一样,这并不是杰利分内的工作,但杰利仍然这样做了。按他的话说,他并不介意多做一点点——就这样,杰利为哈瑞的饭店节约了好几项不必要的开支。

这件事过去3个月后,杰利再次接到哈瑞的邀请。哈瑞在信里说,他一直期待着一位像杰利这样的助手,和他一同打理酒店。如果杰利想在上海工作的话,他可以为他提供一个职位。杰利接受了邀请,加入到一项全新的事业中。由于杰利具有丰富的酒店工作经验,他很快便适应了现在新的工作。

杰利,那位不在乎多做一点点的核数员,那个愿意放弃40分钟休息时间,为一个并不认识的小女孩提供理想服务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这家酒店的大股东之一。

杰利人生的改变,从表面上看始于一个小小的偶然:一份包着包装纸的早餐,一张不起眼的生日贺卡——仅此而已。但实际情形却并非这样简单,在杰利的日常工作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琐事。在别人看来这些琐事似乎与己无关,但杰利却并不这样想,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工作之外再多做一点点。他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看到老板的身影出现在外面的大厅里才这样做,而是把这些事情看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难道一个酒店工作者不应该为自己的顾客提供周到、体贴的服务,并努力让此成为顾客内心深处的一段美好回忆吗?

杰利一直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每天多做一点点”的工作原则。而也正是这样的工作态度,使他显得与众不同,使他从平庸的工作俗务中摆脱出来,成为了一个能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变化和欢乐的人。而这样的人,在任何场合都是受欢迎的,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杰利的成功其实正归结于他那句朴素的名言:何妨每天多做一点点!

学习是人生中的永恒主题

生而为人,我们注定不能像植物那样仅仅靠光合作用就能生活。和所有动物一样,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够活得更好。科学家研究发现,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也就越大。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与其他动物相比学习能力也最强。可以说,与自然界很多动物相比都处于劣势的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靠的就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作“不学习就灭亡”,先哲也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古往今来任何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离不开持续不断地学习。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即便是天资聪颖,也终究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把学习作为人生永恒的主题。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勇猛刚直、长于政事、事亲至孝见称。除了学习六艺之外,子路还为孔子赶车,做孔子的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其间,孔子曾经对众弟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子到海外去隐居。到那时,肯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一人。”足见孔子对子路的欣赏和器重。

不过子路刚刚见到孔子的时候,却与一般好勇斗狠之士没什么两样。当时,孔子东游至子路的家乡卞地,偶然遇见子路,非常赏识他的才能,便有心收其为弟子。

一天,子路来见孔子,孔子以为他是来求学的,所以迎头就问:“你喜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喜好长剑。”

孔子摇摇头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说,你是个很有天赋的人,如果勤学好问,成就不可限量。”

子路不以为然,说:“南山上的竹子,生来就是直挺挺的,用不着矫正。砍下来削尖做箭用,可以射穿犀牛皮的厚甲。由此说来,天赋好就足够了,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笑笑,进一步诱导说:“你说得不错,竹箭是可以射穿犀牛的厚皮,但是,如果能在竹箭的尾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箭头,并且打磨得十分锋利,箭难道不会射得更远、更加深入吗?”子路听了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一个人的成就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道是勤能补拙,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应该时刻鞭策自己,同时做到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哪怕已经达到百尺竿头,也要更进一步,去追求“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境界。反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人生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欲望则好比平原走马,易放难收。长此以往,必将为生活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这不仅仅是劝学的道理,而是一种适用于人生方方面面的深刻哲学。

也许有人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就是那个伤悲的人,我也很后悔,但是悔之晚矣!其实,学习没有时间的早晚,青年时期是学习的大好时期不假,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其哀叹时光无情,何不抓紧当下这仅有的光阴亡羊补牢呢?对于有心向学的人来说,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春秋时期的晋平公姬彪善于用贤,他本人的学问德行也可圈可点,因此执政期间政绩殊为可观,但他总觉得自己的执政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他又担心自己年事已高,为时已晚,便向当时的著名乐师、太师师旷请教。

晋平公说:“你看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确实已经老了,可我还是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太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赶紧把蜡烛点起来?”

晋平公觉得师旷很不礼貌,把脸一沉,不高兴地说:“我在跟你说正经事!做臣子的怎么能戏弄君王呢?”

师旷赶紧起身下拜,谢罪道:“大王,您误会了!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哦,此话怎讲?”晋平公问道。

师旷回答道:“我听说:一个人少年时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太阳会越照越亮,时间也最久长;壮年时好学,就如同中午的阳光,虽然太阳已经走了一半,可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很多;如果到了老年才好学,虽然已经日暮,没有了阳光,可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有限,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好多了!”

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善,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之路。

师旷劝晋平公秉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学习阶段分别比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这三个比喻中都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尤其是烛光精神,对我们的启迪更大:学习是贯穿一生的事情,不管环境、年龄如何改变,都不能动摇学习的信念,都不能放弃学习和努力。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我们已非“少壮”,仍然需要努力,否则等待我们的,恐怕是更大的遗憾和伤悲。

做勤于思考的人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勤奋的猪,种了很多蔬菜,为了防止被偷,它们在菜地四周竖起了坚固的栅栏。

突然有一天,这些猪吃惊地发现,蔬菜被偷了,而栅栏完好无损。经过开会讨论,所有的猪都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栅栏高度不够。于是大家当即动手,把栅栏加高了一倍。可是第二天,蔬菜仍然被偷了!又一场会议后,愤怒的猪再次加高了栅栏。但是根本没用,又一个早晨,它们发现蔬菜仍然被偷了不少!

这在猪群中引起了恐慌。经过热烈讨论,大家决定索性把栅栏加高到50米!——那样的话,任何动物都不能跃过栅栏偷菜了。

就在这群猪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菜地不远处有一只羊和一头牛正在闲聊。

羊说:“您看,这群笨猪真的会把栅栏加高到50米吗?”

“这很难说。”牛说,“它们有多执着,您是知道的。可是,如果它们总是不懂得晚上睡觉时要关好栅栏门,就算把栅栏加高到月亮上,又能怎么样呢?”

这群猪的悲哀,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悲哀,包括你我。为了成就自我,我们总是忙着追求,只知道埋头干活,累得没有时间去思考一下问题的关键所在。到最后就像那群拼命加高栅栏、却始终忘了关门的猪一样,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人不懂得观察,不善于思考,从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虽然他们的方向也没有错,但他们却始终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定式,无法突破。长此以往,就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怪圈,成功自然无从谈起。

拿破仑·希尔说过:“思考能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关键取决于他有多大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自于他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具备思考能力,创造力根本无从谈起,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是无稽之谈。

希尔还曾经写过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数十次,几度脱销。因为这本书深刻地向读者阐释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关于这本书的创作动机,希尔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却被教授的秘书拦在了门外。我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来见教授,也要挡驾吗?”

秘书回答:“每天的这个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是美国总统来了,也要等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