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人间词话
19575600000067

第67章 叠韵和双声在词的使用方面有技巧

【原文】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①先生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迦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慢、骂二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②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③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g也。自李淑④《诗苑》伪造沈约⑤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

①周松霭:即周春,字芚兮,号松霭,浙江海宁人,清朝学者。

②梁武帝:即萧衍,南朝·梁的创立者,诗人。

③刘孝绰:名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南朝·梁的诗人。

④李淑:北宋文学家,著有《诗苑类格》。

⑤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梁的文学家、史学家。

【译文】

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时非常兴盛,直到唐朝,许多人还经常使用。到宋朝以后,大家就逐渐不再谈论它,甚至连双声叠韵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乾隆、嘉庆年间,我同乡周春写了一本《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这本书澄清了历时千余年的误会,对文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书中说:两个字声母相同叫作双声,两个字韵母相同叫作叠韵。我认为:用现在通行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两个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g(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两个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g。自从李淑的《诗苑类格》伪造沈约的说法,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的诗家便不再讲双声叠韵,甚至不再用之于词。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音律急促之处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必然比前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可惜,那些非常讲究音律的作者还没有体悟到这一点。

【评析】

王国维没有正式发表的词话,并不意味着就比发表过的差。在这一则,王国维谈了双声叠韵的内涵及其在诗词创作和吟诵中的音律意义。在晚清讲究词律而大多局限于平仄四声的情况下,王国维将双声叠韵问题重新提出来,体现出他对音律的别样眼光,在审美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王国维考察了有关双声叠韵的论述,认为六朝与唐朝时的词人十分讲究,但到宋朝以后就逐渐忽略了双声叠韵,以至后人不明白双声叠韵的真正含义。在此背景下,王国维特别提到周春著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周春说“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简明扼要地将双声叠韵的区别说得很清楚,以致王国维称其有“正千余年之误”之功。结合当时各国文法,王国维进一步提出“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与当时的表述语境就结合得更紧密了。

王国维并非限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双声叠韵的音韵学意义,而是从诗词创作的角度来探讨其在诗词韵律方面的美学意义。王国维主张填词时在“荡漾处”多用叠韵,以形成音节的平缓和连续性;在“促节处”多用双声,以形成节奏的韵律感,从而造成整体上“铿锵可诵”的艺术效果。他这一主张非常正确,体现了他在注重以真景物、真感情为核心创作词的境界之时,对于音律方面也非常重视。

【参阅作品】

夜夜曲

(南朝·梁)沈约

河汉纵且横①,北斗横复直②。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③,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④,鸡鸣徒叹息。

【注释】

①河汉:银河。

②北斗:北斗七星。此处用银河、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显示时间的流逝。

③暧:昏暗不明的样子。

④零泪:落泪。

【鉴赏提示】

《夜夜曲·河汉纵且横》是一种乐府杂曲歌辞,由沈约首创。《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约写了两首《夜夜曲》,写的都是同样主题。本诗是第一首,将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写得具体而细致。全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每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两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高潮。我们在欣赏这首杂曲时,可以结合王国维谈到的双声叠韵知识,欣赏一下其美学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