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人间词话
19575600000121

第121章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

【原文】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①,口不言阿堵物②,而暗中为营三窟③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注释】

①王衍:字夷甫,西晋政治家。

②阿堵物:钱的代称。

③营三窟:典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所谓三窟指多个使人可以退守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资本。

【译文】

苏轼的旷达在于内部的气质,姜夔的旷达在于外部的形象。姜夔如同王衍,口中不说阿堵物,暗地里却做好营建三窟的打算。这是他可鄙的地方。

【评析】

王国维一直认为,作者的人格非常重要,作者胸襟的境界是词境界的奠基石。就词而论,苏轼的旷达和姜夔的清旷具有相似神韵;但就人而论,他们就相距甚远——苏轼出入儒佛道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性强固,而姜夔却寄身宦门,难免局促辕下,无形地约束其清旷。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晋朝人王衍类似,虽然雅尚玄远,但家中蓄财万贯,妻妾成群,心中其实并没有放下那个“钱”字。姜夔的清旷与王衍的类似,也不过是故作姿态罢。因为这样的清旷不仅不能映衬出其胸襟高远,反而将其卑陋的心态暴露无遗。由此可见,王国维是比较推崇苏轼的人格,而看不起姜夔为人的。当然,“文品出于人品”,王国维在此则不仅强调人格精神的高远问题,更切实地提出了人格的真实与虚骄问题,强调人格对作品境界的影响问题。

【参阅作品】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北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平山堂上②,欹枕③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④,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⑥。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⑦,刚道有雌雄⑧。一点浩然气⑨,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③欹枕:意思指卧着可以看望。

④醉翁:欧阳修别号。

⑤倒碧峰:碧峰倒影映在水中。

⑥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此处指老船夫。

⑦天籁:指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

⑧刚道:“硬说”的意思。

⑨浩然气:《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把这浩然之气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鉴赏提示】

此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尤其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它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这种旷达的胸襟,让人读罢油然而生倾慕之情。王国维说苏轼的胸襟远远要比姜夔的宽阔,我们在欣赏这首词之余,不妨去找一找姜夔词,看看有没有体现他这样旷达胸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