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人间词话
19575600000113

第113章 能写有句有篇的词仅仅几个人而已

【原文】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译文】

唐朝和五代的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的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只有李煜投降宋朝后的作品,以及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几个人的作品而已。

【评析】

在这一则,王国维讲了词中篇与句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将唐宋词史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等是有篇有句的北宋词(前加李煜一人,后加辛弃疾一人);第二等是有句无篇的唐朝五代词;第三等是有篇无句的南宋词。这三等渐次而下,王国维通过篇句关系再次强调其境界说。

所谓篇是就意思和结构的完整性而言的。所谓句即秀句,是指在全篇之中最为突出、最显境界的句子。王国维认为,唐朝五代词虽然有秀句,但往往是孤立在作品之中,未能有呼应并带动全篇的气象变化,所以称之为有句无篇。南宋名家词多长调之作,在意识的斟酌、结构的安排上往往很用心,所以全篇的整体性较强,但缺乏振起全篇的秀句,境界难以彰显出来,所以称之为有篇无句。降宋之后的李煜及北宋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和南宋的辛弃疾等人的词,不仅有结构的浑成之美,而且有秀句点缀其间,这才是真正的“有境界……则自有名句”。可见,王国维虽然对境界的分析多集中于“句”,但其实是在“篇”的背景之下来重视“句”的。当篇与句难以兼顾时,王国维更倾向于“句”,这大概是他始终将唐朝五代词的地位置于南宋词之上的原因所在。将周邦彦词列为“有篇有句”的典范,隐含着王国维词学的某种细微变化,说明周邦彦在王国维心目中的地位有提高之势。

【参阅作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⑦。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⑨。

【注释】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西安,为汉唐故都,此处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此处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的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⑨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鉴赏提示】

历代文人对这首《菩萨蛮》进行了高度评价,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借水怨山”,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发抒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将这传统上用来写儿女柔情的小令竟然写成了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的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的极高境界。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等种种意念都通过眼前的清江水、无数山等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这也难怪让王国维在所有南宋词人中唯独对辛弃疾高看一眼的原因。当然,王国维看重辛弃疾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篇中有句”。我们在欣赏这首词时,需要留心一下这首词中哪些句子堪称佳句,哪些句子能够一下道出全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