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人间词话
19575600000107

第107章 致语是词和曲之间的一种文体

【原文】

宋人遇令节、朝贺、宴会、落成等事,有“致语”一种。宋子京①、欧阳永叔、苏子瞻、陈后山、文宋瑞集中皆有之。《啸馀谱》②列之于词曲之间。其式:先“教坊致语”(四六文),次“口号”(诗),次“勾合曲”(四六文),次“勾小儿队”(四六文),次“队名”(诗二句),次“问小儿”“小儿致语”,次“勾杂剧”(皆四六文),次“放队”(或诗或四六文)。若有女弟子队,则勾女弟子队如前。其所歌之词曲与所演之剧,则自伶人定之。少游、补之之《调笑》乃并为之作词。元人杂剧乃以曲代之,曲中楔子、科白、上下场诗犹是致语、口号、勾队、放队之遗也。此程明善《啸馀谱》所以列“致语”于词曲之间者也。

【注释】

①宋子京:即宋祁,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赵万里编有《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

②《啸馀谱》:明朝人程明善撰,共11卷,其中词谱3卷。以“歌行题”“天文题”等分类为题,并注韵协、句式等。程明善,字若水,号玉川子,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译文】

宋朝人遇到令节、朝贺、宴会、落成等事,会作“致语”。宋祁、欧阳修、苏轼、陈师道、文天祥等人的文集中都有相关记载。《啸馀谱》将“致语”列于词曲之间。其形式为:先“教坊致语”(四六文),次“口号”(诗),次“勾合曲”(四六文),次“勾小儿队”(四六文),次“队名”(诗二句),次“问小儿”“小儿致语”,次“勾杂剧”(皆四六文),次“放队”(或诗或四六文)。如果有女弟子队,就改成勾女弟子队。其所歌之词曲与所演之剧,则由演员决定。秦观、晁补之的《调笑》中都用词的形式,元人杂剧则用曲,曲中楔子、科白、上下场诗,仍然是继承致语、口号、勾队、放队等形式而来。这就是程明善在《啸馀谱》中把“致语”列于词曲之间的原因。

【评析】

在此则,王国维列出了“词——致语——曲”的演变轨迹,补足上文,从体制上说明词、曲的联系与区别。点明“致语”创作与令节、朝贺、宴会、落成等事有关,因事关喜庆,故衍词成曲时掺杂若干故事,以唤起兴趣。从文体演变角度来看,“致语”在从词到曲的变化过程中担任着“过渡的角色”,其语言形式近似词,而结构特征近似曲——尤其是散曲中的套数。

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的《啸馀谱》类似于一部音乐文学作品集,其总目为啸旨、声音数、律吕、乐府原题、诗余谱、致语、北曲谱、中原音韵、务头、南曲谱、中州音韵、切韵。在体例上,“致语”列于“诗余谱”与“北曲谱”之间,带有文体过渡的意义。这是王国维关注《啸馀谱》的原因所在。

程明善在《啸馀谱·凡例》中说:“今之传奇本戾家把戏,而关汉卿为我辈生活,亦伶人简兮之遗意,不若致语且歌且舞有腔有韵有古遗风,存之以见一斑云。”其实是注意到致语文体的综合特点。

搞清楚了“致语”的结构体例及内容特点,我们再来看王国维此则,大概是“致语”的成套形式、句式的长短错综、杂剧的科诨调笑,等等,都不免有一种似词而非词、似曲而非曲的文体特点。王国维注意及此,说明文体观念一直是他词学的核心。

【参阅作品】

锦缠道

(北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①,翠拂行人首②。

向郊原踏春③,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注释】

①宫眉:古代皇宫中妇女的画眉。此处指柳叶如眉。

②翠:指柳叶的颜色。

③踏青:游春的意思。

【鉴赏提示】

这是宋祁的一首春日记游词。燕子呢喃,万花如绣,柳展宫眉,海棠红透,迷人的春色,使游人如醉如痴。词人醉醺醺的,还向杏花深处去寻芳酒。这首词色彩绚丽,组织工妍,极尽春日游乐的酣畅,受到人们的好评。薛砺若在《宋词通论》说:“在晏氏父子与欧、秦等集中,咏春之作,总不免为离情愁绪所萦绕,而深透着诗人悲惋的意绪。在宋祁与张先的词中,则只见春日之酣乐,令人心醉,如宋祁的《锦缠道·燕子呢喃》和《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写春郊之明媚,春意之撩人,均浮现在纸上。”王国维在论词学时,提到宋祁虽不多,但对其评价非常高,曾说他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就将其词的境界写出来了。这是宋祁的另一首著名的词,我们在欣赏此词时,不妨看看这首词的境界在哪里,哪些词或者句能将其境界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