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19535400000051

第51章 社会文化(2)

历史学派的文化研究。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历史学派认为,文化都是由各民族特殊的历史造成的,研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能脱离该民族的独特历史。各种文化是各个社会独特的产物,相似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有其各自发展的历史线索,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要了解人类文化成长的一般法则,首先要研究各种文化单独的演变过程,对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材料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每一个民族或部落的具体资料重新构造其特有的文化历史。

功能学派的文化研究。该派学者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以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指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

冲突学派的文化研究。冲突学派将文化体系视为一个冲突与矛盾的集合,文化体系内部的和谐只是暂时的,当不同构成要素的矛盾无法掩饰或压抑时,社会的变迁便随之发生。冲突学派指出,文化是统治阶级与强势群体巩固其地位,控制被统治阶级与弱势群体的工具,通过文化的传递将统治阶级与强势群体的价值观念,植根于被统治阶级与弱势群体的内心深处。有冲突学者指出,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把一切成败都归诸个人,忽视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各种竞争起点和竞争机会的不平等,是以维护统治阶级与强势群体的利益为主要着眼点的。

结构学派的文化研究。结构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学者斯特劳斯创立。该学派认为,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纷乱繁杂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结构,探索存在于不同时空的深藏于人类心灵中的普遍性结构。这种普遍性结构即文化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的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要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通过概念模式来理解社会文化结构的全部过程,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亲属关系和神话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心理学派的文化研究。该学派用人类心理说明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沃德、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19 世纪末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民族心理学派的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弗洛伊德主义者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如农夫耕种土地暗示着母性受精的行动。

象征学派的文化研究。象征学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由英国和美国学者创立。该学派认为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文化的功能或结构分析,而是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或意义;主张把象征及其意义作为文化的核心进行研究,寻求象征的多层次理解。象征主义学派认为人类是惟一能够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文化的表现和传播主要依靠象征符号来完成。象征符号是参与和认识语言、科学、艺术、历史、宗教的基础,象征及其意义是理解人类文化和各种行为的秘诀。

解释学派的文化研究。解释学派起源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后来被美国学者格尔茨发扬光大,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格尔茨有意识地强调文化的关联性和背景性,他指出:所谓文化就是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唯物学派的文化研究。唯物学派起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美国人类学家哈里斯(Marvin Harris)在1979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论》中提出文化唯物论的思想,强调生殖或人口压力及生态压力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决定作用。哈里斯认为,人性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性、情感等)导致了四种普遍的文化层次结构:(1)下层结构,即生产和生殖领域;(2)中层结构,即家庭和政治经济领域;(3)社会关系的上层行为结构;(4)具有各种目标、价值、信仰等心理系统的上层结构。这些层次依顺序起着决定作用,即:下层结构决定中层结构,中层结构决定上层行为结构,上层行为结构决定心理系统的上层结构。

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整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文化的结构做不同分析。在这里,重点介绍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在文化人类学中,一般将文化的结构分成三个部分,即: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或基本要素。每种文化特质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形式,不会与其他文化特质相混淆,如中国人的筷子和姓名、日本人的和服及蒙古人的蒙古包。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的差异是通过文化特质体现出来的。在比较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化时,文化特质可以作为定性的主要指标,如狩猎时代的兽皮和农耕时代的布帛。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形式,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式,如西式见面中的握手、拥抱、接吻。

2.文化丛

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组文化特质。一种文化特质产生后,随之会产生许多相关的文化特质,如历史上一些部落或民族最初学会了驯马,跟着马鞍、马棚、马车等文化特质就慢慢出现了,马文化丛慢慢地就形成了。

文化丛的结构与内容,一般与人们某种特定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相关,往往是物质文化特质与非物质文化特质的特殊结合。中国春节的民间文化活动就是一个文化丛,在这些活动中,各种文化特质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饭、守岁、敬神还愿、走亲访友。同时,文化丛的内容与结构还受到相关文化丛的影响,如饮食文化丛,玉米、可可原产美洲,咖啡原产非洲,啤酒源于古埃及,现在全世界都在食用。

最早提出“文化丛”概念的威斯勒,主要运用这一概念分析物质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采借等历史过程。现代的一些考古学家受其启发,常将某一文化区域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称为某文化丛。一些人类学家将文化丛与文化模式混同适用,如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他指出,采集文化丛比畜牧文化丛简单,畜牧文化丛比农业文化丛简单,每一个文化丛本身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的总体的文化“形貌”。文化模式体现出特定文化的主题,构成某个地区、民族、国家特定生活方式的基础。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大于其各构成部分之和,整合各构成部分的是文化的主题。每一文化都有自己的主题,它把各个分散的文化元素组合起来之后,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定文化模式。在她看来,文化模式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任何文化元素若不和一定文化模式相适应,就不会被接纳。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观念形成的,只要中心观念不发生变化,整个文化模式就很难发生变化。

她在《文化模式》(1934)一书中,通过对祖尼人、多布人和夸扣尔特人三个原始部落文化的分析,对文化模式进行了具体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祖尼人的“日神型”文化、夸扣尔特人的“酒神型”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多布人的“妄想型”文化。《菊花与刀》(1946)一书是她对现代文化模式的应用研究,在该书中,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这种“耻感”文化表现在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上:既好斗又和善,既蛮横又文雅,既忠诚不二又背信弃义,犹如菊花与刀,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群体常常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如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群体的。文化中心主义者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者常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视为真理,否认东方社会的价值观。极端文化中心主义者会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不同群体、民族、国家的文化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结构形式,从各种不同文化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在反对文化中心主义时有积极作用,但它否认事物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容易导致对文化本质的误解,得出“存在即合理”的结论。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质文化是人类调适自然的产物,具体表现为人类创造的各种物品。无论什么时代,国家、民族和群体创造出来的物品,都反映了它们调适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物质文化本身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意义价值。如一辆汽车,不仅可以载人载物,还可以通过车的品牌、外观等传达出车主的社会地位、生活品位。

精神文化是人类调适主观世界的产物,由各种符号、思想、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等要素构成,它们为社会成员提供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手段。各种符号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意义的一种意愿标志。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与表情等都是符号。借助符号,人们可以给进入大脑的各种知觉一个意义,进行复杂的信息传递、储存和沟通,广泛、深刻地认识各种事物,学习文化,创造文化。尽管人们也使用其他符号,如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来表达文化,但只有语言才能最灵活、最准确地表达所有复杂的、人们所能理解的、敏锐细微的东西。

制度文化是人们调适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们为调整特定社会生活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而基于一定社会价值观所创设,并为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遵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规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正式规范指由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规定的具有强制作用的规范,如法律、纪律、章程。非正式规范指流行于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舆论与道德等。设施设备、社会组织、正式的社会控制体系是制度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的维持和运转,依赖于一套对权力、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集。制度文化通过人们根据各自的地位角色进行连续性地社会互动来体现。

二、文化的类型

在文化的类型上,一般根据其地位主次、对现存社会秩序维护与否及主观价值判定,将其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三类。

在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分类中,主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在此领域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