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30日,固原地委宣传部、固原地区文联为了把“西海固文学”作为固原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把握“西海固文学”这一命题,为了促进西海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专门召开了“西海固文学”研讨会。在这次会上,时任固原地委宣传部部长的李克强做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1.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是西海固文学的两块基石;2.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进一步提高西海固文学的知名度;3.着眼未来、培养新人,是西海固文学的希望之所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西海固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提出了西海固文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李克强部长在讲话中还指出要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把固原地区的文学创作与繁荣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马吉福在讲话中分别从西海固文学的概念、形成、现状与发展四个方面对西海固文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定位。马吉福在讲话中指出:“‘西海固文学’在范围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上讲,是指反映西海固生活的文学和西海固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个意义包含了非本土作者关于西海固的作品和本土作者及其作品。从狭义上讲,是指关于描写西海固生活的文学。这个意义排除了本土作者非西海固题材的作品。这一概念在时间上看,它的上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但它的形成主要在80年代以后,至今仍在继续”;“‘西海固文学’在现阶段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其主流作品是以写实风格表现西海固生活的文学,也可以称作关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伤痕’文学,是一个‘文学的西海固’的具象呈示,从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凝重的地域文化背景”。马吉福的讲话严密谨慎地对“西海固文学”的特征、范畴做了阐释,确定了“西海固文学”的所指,这成为后来研究者在讨论西海固文学的一个基本依据。
后来左侧统在《西海固文学》(1998年第4期《六盘山》)一文中进一步对“西海固文学”的意义提出了深刻的见地。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西海固文学的意义:1.西海固文学是西海固作家或具有西海固生活感受的外地作家向人类传达出的关于西海固的声音,它包含倾诉、呐喊,以及呼唤;2.西海固文学是勇敢地理直气壮地说出西海固人生存的真实和命运的文学;3.西海固文学是庄严的具有伟大前途的文学。左侧统的文章是对马吉福在西海固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的进步一补充和完善,在精神层面上深入阐释了西海固文学的精神内涵。
作为西海固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西海固文学以其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显示出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使得西海固文学与西海固文化成为紧密相连的共生体,正因为有了西海固文化这样一个支脉复杂的根系才有了西海固文学的枝枝干干、花繁叶茂。
二、西海固文化对于西海固文学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文化对其文学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而丹纳在《英国文学史》中更是将地理环境、种族和时代当做影响文学的重要因素。18世纪德国思想界的领军人物赫尔德也曾说:“诗歌是各民族中的柏洛托士神——它随着一个民族的语言、伦理、习惯、秉性、气候,甚至各种方言而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式”。而对于西海固文学来说,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区域文化特色对作家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艺术情趣和作品的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相同的外部环境促使了西海固作家群的形成。
不过,很多人在提到西海固文学的时候总以为,恶劣的地理环境是影响西海固文学的重要因素。其实相对于地理环境来说,人文环境和区域文化特色对作家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更深刻更复杂。这也是区域文化作用于地方文学,对地方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
西海固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在于:伊斯兰教文化、民俗文化两个方面。
西海固地区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因此独特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是西海固文化的主要表现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编著的《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对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礼仪、节日、经训,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伊斯兰教传统的宗教学科和世俗的自然学科,以及伊斯兰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绘画、建筑、书法等有着详细的记录,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因为伊斯兰教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因此它必然与人类的日常活动、思想情感紧密相连。
在西海固作家队伍中,回族作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比如石舒清、单永珍、马宇桢、拜学英、马金莲等。石舒清曾在东方网组织的交流活动中谈到:“他们(回族)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息息相关,他们在日常说话交流的时候,说的是汉语,但是这汉语中夹杂着大量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我们叫‘经堂语’。我与其觉得回族的生活被宗教化了,还不如说成回族把宗教生活化了,我深切地觉得,宗教在回族生活中是很健康的,很温暖的,甚至很深情的一样东西,我也非常乐意写这些,其中也有如同深井和大海的一面,更多的被张承志写到了。”
在石舒清的作品当中清洁的宗教精神、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默默流淌的忧伤与诗意、悲剧美和崇高感,无不来自于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些回族作家,或许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明显看到伊斯兰教文化的特征,但是这种文化早已经深入每一位回族作家的骨髓,成为每一位回族作家创作的精神源泉。
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而其范围则涵盖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游戏嬉戏、祭祀禁忌、时岁节令等。向云驹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说:“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所以,特定地区的民俗文化必定会深刻地烙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伴随着作家的人生经历,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很多西海固作家的文学叙述当中,西海固地区的民俗文化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火仲舫的长篇小说《花旦》除了对西海固地区“秦腔”与“社火”的大力描写之外,还集中展现了十多种农村民俗活动,如“挂红”“捏面灯”“吃腊八的糊心饭”“烙花馍馍”“耍社火”“燎干”“挎锁锁压岁岁”“敲庙钟”“押保状”“占卜求卦”“祈雨”“烧倒主”“做道场”。另外比如郭文斌小说《大年》中的过年“贴对联”,《三年》中西海固农村“烧纸”(纪念亡故亲人的祭祀活动),《点灯时分》《吉祥如意》中的传统节日;火会亮《社火》中的“社火”、《挂匾》中农村的娶亲……如果没有如此多元、丰富的西海固民俗文化形式,则必然不会有这些作品深厚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也不会有这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所传递出来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尚未被世俗世界淹没的美好情感。
由宗教信仰和民俗世相共同构成的西海固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海固地区的生存困境,反映了生活在西海固地区的人们的生命激情和灵魂的超然与豪迈。这也成为西海固作家创作的重要根基,成为西海固作家探寻西海固人生存状态的钥匙。
三、西海固文学中的西海固文化现象
乔治·卢卡奇在其著名的批评论著《小说理论》中说“小说形式是破碎世界的反映”,而这里所指的“破碎世界”就是丰富复杂多元文化共生的人类社会。在汉语批评理论的话语中,这个观点被阐释为:文学是人学,文学是社会学。既然如此,那么在文学叙述当中肯定充满了对文化的表现和描述,甚至很多文学作品就是文化的载体。对于西海固文学来说,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也成了其必不可少的表述对象:伊斯兰文化坚忍敬畏、刚强果敢、虔诚洁净的精神品格;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不屈抗争和精神狂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坚韧的生命意识;传统乡村社会的民俗风情以及带给人们的温暖情怀等。这一切构成了西海固文学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美学风格。
石舒清曾以《清水里的刀子》而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这篇作品因其对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展示和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体认而获得读者和批评家高度的认可。在《古兰经》中有很多内容是伦理道德方面——恕人、诚实、友爱、行善、止恶、团结以及礼貌——的主张以及对生命的敬重和爱,这些成为调整穆斯林之间、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关系的重要参考,和平、和谐地共存和发展是伊斯兰文化宣扬的根本宗旨之一。正如《清水里的刀子》一样,石舒清的大多数作品当中都表现出作者对伊斯兰文化中宗教情怀和生命意识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西海固作家在自己的文学叙述中没有一位回避过脚下的土地,贫瘠、干旱、焦灼的土地是西海固人的宿命。然而在西海固文学的叙述中西海固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不屈的抗争、宁静的守护和温暖的等待反倒愈加彰显出西海固人坚韧的生命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王岩森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谈到火会亮的小说时说:“(火会亮的)文章没有对西海固生活做简单轻率的牧歌式吟唱,而是忠实于这片苦土上的真实生活,虔诚地讲述着生命与心灵的挣扎。读罢掩卷,震撼我的已不仅仅是作品,还有作品背后一双悲怆而又怜悯的眼睛,这种对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深入开掘,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展示,成功地挖掘出了长期被苦难本身所遮蔽了的西海固民间抗衡苦难的精神来源。”
《吉祥如意》是宁夏作家第二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郭文斌在这篇作品当中回望了西海固传统乡村中细碎的生活细节和深深镌刻在西海固人心中的节日图景,传递出难以遏制的温暖情怀,“通过这两个心灵纯净的孩子,怀着对自然土地的神秘感去面对世界,进而观照成人的心灵世界”。其实郭文斌在很多作品中都在努力做着这样一种尝试,通过还未被污染的纯净的儿童世界来唤醒人们的温暖记忆,唤醒那些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脉脉温情。火仲舫的长篇小说《花旦》更是给我们真实刻画出一个早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西海固乡村背影,成为反映西海固地区风俗民情的巨大画卷。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文学不同的叙述特色、不同的美学风格表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文化最内在的精神实质。而西海固文学中的西海固文化标记也因此成了西海固文学最大的特色。
(倪万军:宁夏师范学院西海固文学研究所所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