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19532300000048

第48章 个案研究(2)

党的十六大以后,原来由政府管理的文化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公司”或“集团”的名义走向市场。同时,在影视娱乐、图书发行、新闻出版、网络传媒、软件开发、文物旅游等等行业中已有许多民营经济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这是很自然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些问题和矛盾已有媒体陆续报道,如文化市场的准入、知识产权的保护、社会资源的配置、政策法规的缺失等等。这里,我只想就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原来由政府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在体制改革后重组为公司或集团,在文化市场上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固然还需要有一段时间,一个过程,可是不容忽视这种改制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体制的弊端。诚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多数是由大公司或大集团组织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在“全球100强”中就有十几家文化企业,但他们都是通过市场经济法则在竞争中兼并、收购、重组的,也就是说,这种大型文化企业是顺应市场形势和市场要求自然而然地成长并成熟起来的,因而他们的结合充满着张力:不是1+1=2,而是1+1=3或更大,不然他们就不会合并。我们现在还不太熟悉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应该特别注意遵循市场经济法则,通过市场机制来重组我们手头的资源。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未必组建为大型文化企业就能增强文化产品的生产力。

(二)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认真研究文化艺术生产的规律。作为一名作家,担任过18年之久的省级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又有10年经营文化企业的经验,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我认为文化艺术生产的规律和其他产业的生产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产业的生产规律是资金投入越多,产出的量越大、质越优,而文化艺术产品的量和质却与资金投入不成比例,不见得资金投入多产出就多、就好。举目前最热门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的电影为例,从美国人自己挑选出来的20世纪100部经典影片来看,其中属于“大制作”的还是少数。近十几年来,好莱坞“大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可是多数“大制作”影片虽然运用高科技手段和营造的大场面有很强的观赏性,有很高的票房收入,而影片中的文化含量、艺术价值却并没有随之增加,有的反而还很稀薄。许多“大制作”影片热闹一阵就过去了,并未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相反,倒是一些独立制片人的“小制作”影片以其高超的艺术性和普遍的哲理与人性,会给观众留下永久的记忆。从经济方面说,也许这种影片的票房不如“大制作”影片的票房,但其“投入产出比”很可能高于“大制作”的影片。以商品的角度衡量,它也是成功的。从这点看,经济实力较弱的民间经济经营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国营的文化大企业即使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文化市场上恐怕也竞争不过民间经营的文化产业。

(三)既然有文化产业和文化商品,当然应该有这种产业及商品的主管部门。这与食品、药品、汽车、家用电器等等商品的质量必须有社会监督一样,是无可厚非的。过去,社会文化事业及产业都由宣传部门与文化部门统一管辖,文化产品的组织者、策划者同时就是产品的监督者、审查者,他们与具体创作者虽也经常有矛盾,但并不突出,即使产品报废也从来不算经济账,因为那种文化产品并非商品,而是宣传品或“教材”。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后,首先碰到的一个敏感问题就是文化产品作为商品,怎样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查拿到市场准入证。上级主管部门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很多文化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则常常要视主管部门审查者对主流意识的理解及当时的社会形势而定。文化产品一旦通不过审查不能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其经济损失则完全由民间经营者承担。这在影视娱乐、报刊传媒、图书出版业上已经显现了出来,所以民间对影视、新闻、演出及图书出版业方面要求立法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有了法,民营文化产业的生产就有章可循,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依法管理。但文化产业的立法难就难在许多文化产品不像食品、药品、汽车、家用电器等的质量那样有刚性的监控程序和量化的测试标准。这样,民间和官方都常常处在两难境地。民间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无所适从,官方审查者仿佛拿着一条松紧带来度量文化产品,可松可紧,时松时紧。没通过审查的文化产品仍然可以进入市场,其受益者非创作者,而是扰乱市场的经销“地下”影像或非法出版物者。因此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与官方常常发生摩擦。我以为,这一方面需要官方对民间文化产业应有足够的宽容、宽松、信任和制订出分类、分级管理的办法,另一方面,民间文化产业也应有足够的自觉、自律和社会责任感。众所周知,美国官方并不管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但他们的影片无一不在宣传西方的主流意识,纯商业片都贯穿着西方的价值观,即使某些文化产品批判其现存体制,不论多么激烈,也无不起着维护和完善其现存体制的作用。因为他们已有他们一套民间的制约和约束方式。而这种方式只有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正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所以,对文化产业的规范恐怕还需要磨合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确定下来。

(四)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的文化产业拥有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的西方化运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领先,更通过他们发达的文化产业产出的文化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中国推行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是以其历史文化的悠久丰富优于中国,而是以其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在其他产业方面,也许我们还需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赶上,独有文化这一领域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在商业上,本土文化产品应该是我们出口产品中最大的卖点。我们并非要用本土性的文化对抗全球化,而是用本土性文化参与到全球化中,使全人类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依靠民间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给民间文化产业以政策支持,全面放开文化市场,充分调动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发挥出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中国的文化产业一定能比其他产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在更短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在我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国。

(张贤亮: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此文为“首届中国民营电影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创新文化消费途径的成功尝试

——来自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的启示

王平安

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是由大连万达集团投资,2006年正式运营的一个仅有20多名员工,经营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1100座的首府城市标准化影院,直属万达集团旗下的北京万达院线公司。影城开业之后半月,每日票房均在万元以上,周末达2万元以上,至2006年年末4个月的时间内,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便创下票房收入500多万元的奇迹,这比全区仅有的几家国有影院一年票房收入的总和还要多,并在全市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轰动效应,树立了西部影院市场的标杆;2007年票房收入跨越千万元大关,跻身全国城市影院“50强”;2008年完成票房收入1500万元、年经营收入达到1800万元,创下宁夏近20年来电影经营收入之最和单年度经营收入达到全区电影院票房收入6年总和的喜人成果;2009年2月14日,影城创下单日票房收入突破10多万元、上座率达到59.87%的最佳纪录,7月份又创下单月票房收入约237万元、观影人数达到9万多人次的全新业绩,又一次创造出宁夏影院历史的新奇迹,2009年全年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大关。三年多,影院累计票房收入5000多万元,上缴地方税收500多万元,向国家广电总局缴纳电影基金250多万元。目前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影院中一个声名鹊起的品牌文化企业。从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的产生与成功中,我们一定会发现拓展我区文化产业所取得的启示性的经验。

一、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产生的背景

(一)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与全国一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许多人的消费习惯在悄然改变,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大,消费途径越来越宽。看戏、打球、卡拉OK、旅游等文化消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然而,曾经风靡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电影几乎淡出人们的视线和选择,一家家陈旧的影剧院孤零零地矗立在繁华地段,门庭紧闭,与一家家卡拉OK厅相比,显得如此凋零,一些影剧院已难以维持生计,只有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影剧院勉强维持经营。从银川来看:1996年以前市区共有大小影剧院12家,全年票房收入总和不到300万元,到2006年全市大小影剧院只剩下不到2家,票房收入不到200万元。银川东方红影剧院是银川最后一家关门停业的影剧院。而此时的北京、上海、大连、成都等地电影产业已经走出低谷,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一家家现代化影城呈现在观众面前,繁华街头又出现久违的排队买电影票的热闹场面。

(二)机遇

2003年在银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银川城市经济圈战略决策之下,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开发改造新华街商业圈,即拆除原文化局、东方红影剧院等文化单位办公排练场所,由银川建发集团在原址兴建现在的建发东方红广场,继续保留影院功能,其他文化功能和用地异地安置。当时,东方红影剧院隶属银川市文广局,如何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情况下,“保留影院功能”,成为当时银川市文广局领导班子必须直面的问题。

2003年,银川市文广局通过宁夏广电局一位主管领导介绍,了解到万达集团正在着手开发电影市场,通过院线在全国各地建立现代化影城,每个影城6~8个厅不等,放映设备属国内一流,是一种全新的休闲娱乐消费场所。而且万达集团当时在国内集团企业已是小有名气,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产业、连锁百货遍布全国各地。

当时在《建发东方红广场建设项目和设计规划》中,对影院功能没有做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只是概念上的定义。应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无人清楚、无人知晓。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现任领导广开思路、东奔西走,南下厦门、杭州、宁波,在上海找到一位专家咨询后,似乎对今后影院功能的设计有了点眉目。几经周折,这位专家应邀来到银川实地了解情况,现场勾勒出未来影院功能的布局和发展,并介绍了万达院线公司的发展状况。经过多次接触,银川市文广局领导对这位专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增强了银川市文广局领导对这位专家的信任,也增强了与万达合作的决心。就这样,一个现代化影城正在银川慢慢孵化。在银川市与万达集团接触、洽谈过程中,凭着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领导的胆识与魄力,凭着一种锲而不舍,心系文化的执著精神,给万达集团先后来银的谈判代表留下了深刻影响,终于打动了万达集团的决策层,使万达集团下定了在银川市投资建设影城的决心。2006年7月10日,银川市东方红影剧院、大连万达集团、银川建发集团三方牵手,正式签约,万达影城于当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经营,至此银川终于有了第一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城。这是万达院线的第九家电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