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19532300000046

第46章 黄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6)

二、以精品剧目为突破,提升“金岸”民族文化

文化精品是一个地区文化实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将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实践证明,对中卫乃至宁夏这样的民族地区来讲,在民族文化开发上,需要不断树立精品意识,通过文化精品这个载体,全力提升、塑造城市核心精神,进而扩大核心影响力,凸显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卫市115万人口中,回族人口占总数的近1/3。长期以来,中卫回族群众与当地各民族一起创造丰富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风格迥异、自然淳朴的民族文化。

以海原花儿为代表的回族民间歌唱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近年来,中卫市以回族花儿为突破口,不断挖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强力打造花儿艺术精品,使中卫成为沿黄城市带乃至全国独具影响力的“花儿故乡”。其中,以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马志英为原型,组织创作编排的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联合宁夏广电总台拍摄的10集大型专题片《花儿的家乡》、整合花儿艺术人才举办的“黄河浪起花儿红”民歌(花儿)演唱会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2009年以来,中卫市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剧目的号召,克服困难,倾力创作编排完成了大型回族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该剧以生活情景与花儿歌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回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充分彰显了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正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所肯定的那样,是一部具有代表性、震撼力、时代感的大戏。此剧创排完成后,最先在宁夏武警总队礼堂上演,之后应宁夏阿拉伯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在北京宁夏大厦、中央党校四度亮相,受到了国家民委主任杨晶、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等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月12日,该剧又在宁夏人民会堂汇报演出,得到了陈建国书记、王正伟主席等自治区领导的一致肯定。该剧的成功打造为宣传宁夏、宣传中卫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金岸”文化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打造文艺精品方面,仅2008年,中卫市组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560余件,其中16件(次)获得国家级奖项,55件(次)获得省部级奖项,65件(次)入选省部级以上各类展览。这些文艺精品,犹如一扇扇光鲜的窗口,向世人展示着“黄河金岸”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三、以著名景区为依托,挖掘“金岸”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所涵盖的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中卫作为沿黄城市带上的旅游城市,必须挖掘展示自己丰富的旅游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走遍华夏大地,集沙、山、水、绿洲的天作神合,唯中卫独具。中卫南面高山、北指大漠、黄河中流、平原流泻、台地错落……这些独特的风物地貌,构成了中卫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赋予了中卫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建市以来,中卫市充分发挥集沙、山、河、园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区沙坡头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外大力推介以丹霞地貌著名的寺口风景区、规模宏大的大麦地岩画、历史悠久的高庙鼓楼等。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中卫市将境内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有效结合,深入挖掘各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用文化提升旅游档次,丰富旅游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举办国际大漠黄河旅游节、全国沙漠运动会、法国丝绸之路长跑等大型节事活动,全力打造“中国沙漠旅游基地”“中国长城故乡”“西部攀岩探险基地”“法国丝绸之路长跑基地”等旅游文化品牌。此外,中卫市还积极筹措资金和中国国防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拍摄电视连续剧《风雨沙坡头》,并为电视剧《老柿子树》《少林寺Ⅲ》《善德女王》,电视栏目《勇往直前》《状元360》等外来影视剧组拍摄提供大力支持,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沙漠影视拍摄基地正逐步形成,“浪漫沙都”“宁夏归来不看沙”等全新旅游文化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与沙坡头旅游景区遥相呼应的腾格里湿地公园是中卫旅游业发展史上又一创举。该项目占地33000亩,是中卫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业、构建“金岸”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举措,景区内集合了古长城、寺庙、湿地、湖泊与防沙林带等多种主题元素,充分展示了边塞文化、大漠文化、军屯文化,也更加丰富了“黄河金岸”的旅游文化。

四、以特色农业为基础,打造“金岸”名片文化

独到的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形象;独特的文化名片浓缩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形象。

中卫自古得黄河灌溉之利,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沿黄城市。建市5年多来,全市人民发扬“三苦”精神、践行“五个干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造出了骄人业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万多亩猛增到17万亩,书写着中卫农业种植历史上的奇迹;硒砂瓜从建市之初的种植面积不足10万亩发展到100万亩,实现了山区贫困农民致富梦,被誉为中部干旱带上的“拔穷根工程”;20多万亩红枸杞火红了中卫的枸杞事业,火红了农民们的心,成为枸杞主产区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2008年,中卫市又成功开发种植了沙漠日光温室蔬菜,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沙漠设施农业的新路子。

依托香山硒砂瓜、枸杞、设施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中卫市连续举办了多届宁夏·中卫香山硒砂节和枸杞节,多次组织举办了反映特色产业发展的书法、绘画、摄影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主打枸杞文化牌,开工建设了枸杞博物馆,以此进一步拉伸枸杞产业文化链;围绕硒砂瓜、枸杞、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编辑出版了新闻报道集《聚焦香山硒砂瓜》、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商道》《瓜魂》、散文影视剧集《红枸杞》、电视连续剧剧本《走出枸杞湾》《河湾村的笑声》等一大批文学影视作品;搜集素材,创作了歌曲《香山情》《家乡的硒砂瓜》《千年情缘》,编排了歌舞《枸杞红了》、戏曲《山歌瓜妹》、小品《大棚状元》、情景剧《点沙成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全市巡回演出。同时,通过在固定电话和手机上开通特色产业宣传彩铃等方式,大力宣传特色产业品牌。建市以来,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共举办各种大型节事活动30余场次,编排各类乡土文艺节目近百个,这些节事活动和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卫对外宣传的一张张绿色文化名片。

五、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根本,丰富“金岸”群众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经过积淀、传承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黄河金岸”的繁荣兴盛,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和昌明的政治,更要有繁荣的群众文化。

中卫,作为宁夏的黄河名城,在注重挖掘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卫市围绕“黄河金岸”建设的目标,着力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新文化服务理念,用心打造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凸显了沿黄城市群众文化的个性魅力。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跃升。中卫市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标志性文化建筑。建市以来,建成大型文化休闲广场11处。投资945万元建成了海原县图书馆和宣传文化中心大楼,改造了县影剧院,建成文物展览厅一座。目前,中卫市区新规划的三大文化公共标志性建筑文体娱乐馆、体育馆和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为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服务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将为“黄河金岸”增添一道靓丽的景致。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在原有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自治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全力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平移工程,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6000户,全市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广播电视,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资245万元建成市县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并正式启用。为了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2009年市政府投资建成农家书屋38个,到2010年计划建成146个。指导有条件的农民筹资兴办农村文化中心、室(户)400多家,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影碟、棋牌、卡拉0K等文化服务,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市以来,以“中卫银燕七彩”“金蓓蕾”为代表的各类文化艺术学校纷纷成立,全市文艺后备人才培训初具规模。2009年,为了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中卫市整合文化资源组建成立了中卫市歌舞团。以中卫市海原县文工团为基础,成立了海原花儿艺术团。指导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成立了行业艺术团体,如:中卫市检察官艺术团、中卫市军乐团等6个文化艺术团体。引导民间文艺人士组建了民间艺术团体,如:中宁红枸杞艺术团、秦声韵秦腔艺术团等15家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在全市农村中以村、队为单位组建了秧歌队、民俗社火队、文艺宣传队等民间文艺队57支。这些艺术团体(队)常年活跃在城乡之间,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全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更加丰富。近年来,中卫逐步形成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活动。各县(区)每年5月初到9月底举办的广场文艺演出、夏季在广场和社区开展的百部爱国电影展映、正月十五大型民俗社火展演比赛等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文化活动品牌带动了中卫市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中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积极和谐的社会氛围。

六、中卫在“黄河金岸”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毫无疑问,中卫在宁夏“黄河金岸”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距自治区“打造黄河文化展示线”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在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方面。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地域个性特点的历史文化的减弱或消失,必然使地方文化价值缩水。

中卫设市时间虽短,但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目前因为挖掘、整理、包装还不够充分,潜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卫要借“黄河金岸”战略实施之机,进一步树立黄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保护开发的新观念和新思路,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大力宣传营销,精心策划包装,创新展示平台,让中卫的历史文化“传得开、看得见、摸得着”,进而让有中卫特色的历史文化在“黄河金岸”上得到凸显,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在民族文化上的保护创新方面。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在提升中卫“黄河金岸”民族文化中,针对民族地区“一方面渴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经济不发达的困境;一方面又希望保留传统文化,担心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突中消失”的问题,要坚持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保护与开发中齐头并进。但是保护民族文化,更关键的是创新。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始终保持不变,最终会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目前,中卫市在“黄河金岸”民族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创新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以大型回族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等为代表的回族花儿文化艺术精品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还需要下工夫在数量上进行扩充,在质量上进行提升。今后,要继续坚持把创新作为民族文化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根基与土壤,创造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化作品,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服务于宁夏金岸经济建设。

三是在旅游文化的宣传对接方面。近年来,中卫旅游业发展迅速,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然而中卫的旅游业仍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旅游发展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等原因外,一定程度上还与宣传营销力度不够,文化旅游对接不够紧密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黄河入宁第一市,位居黄河文化展示线之首的中卫市,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为中卫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中卫沙坡头就是典型的例子。目前,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对外大力宣传营销中卫市“花儿家乡”的品牌,使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走“文化拉动旅游业增长,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之路。

四是在群众文化的投入保障方面。群众文化工作从来就是文化工作的半壁江山,是“黄河金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中卫市在加强群众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工作看到了,想到了,但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而举步维艰;二是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在一些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群众文化工作靠人去组织,网络不够健全,有些单位还存在一些不到退休年龄,但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在编人员,致使一些年轻的专业人员无法及时补充到基层一线文化干部中,给基层文化工作造成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