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19532300000023

第23章 文化事业(8)

一年来,全区各地推出23台新创剧目(包括8台旅游文化剧目),其中《花儿》《月上贺兰》《回乡婚礼》《长河大漠塞上风》《开边大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演出后获得观众广泛好评。部分剧目在全国文艺评奖中获奖,如音乐剧《月弯月圆花儿甜》(作者:丁跃、韦宝平)获文化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现实题材优秀剧本奖;舞剧《月上贺兰》(银川艺术剧院)被选入文化部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并获得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铜奖;舞蹈《金色的汤瓶》(宁夏歌舞团)参加文化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北京人民大会堂),获纪念奖;话剧《铁杆庄稼》(宁夏话剧团)获第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宁夏话剧团获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秦腔《庄妃与多尔衮》(银川市秦腔剧团)荣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奖;银川市秦腔剧团青年演员李小雄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送的歌曲《回族尕妹,我的花儿》获第十一届(2007~2009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贺兰县文化馆自编自演的舞蹈《羊板响起花儿飞》在第五届韩国国际“首尔杯”音乐舞蹈艺术大赛中获得大赛表演最高奖,贺兰县文化馆和馆长张淑萍分别获得大赛组织金奖和最佳编导奖。

全区文艺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创作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为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走上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全区各级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领推动我区文化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全区文艺工作在区内外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9年,全区文化系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目标,以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心,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活动为主线,以提升“九大文化”内涵为着力点,大力组织实施文化精品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六大工程,切实改善文化民生,文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一是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成功策划举办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成为我区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五个部委和我区联办的国际性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总投资4.5亿元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宁夏大剧院项目正式实施启动,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邀请国家著名编导人员历时三年创排推出大型民族舞剧《花儿》,实现我区舞台精品工程乃至全国舞剧创作的新突破;创排《长河大漠塞上风》等8台文化旅游剧(节)目,开辟了文化与旅游两大朝阳产业结合发展的新途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组建方案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原则同意,由宁夏话剧团转企改制的话剧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宁夏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成果丰硕,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引领我区文化建设步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二是为民办文化实事全面落实。建成乡镇文化站39座;为87个村级示范文化活动室、105个示范农民文化户、87个优秀农民文艺团队扶持配送了设备器材;全区专业艺术团送戏下乡演出2054场,超出年初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下达送戏下乡演出1500场任务的37%,其中仅自治区直属四个艺术院团完成送戏下乡638场,超计划11.3%完成。三是“六大文化工程”整体推进。积极争取文化部与自治区政府建立部区会商机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文化部对我区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年落实国家各项文化补助资金6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六大文化工程”的有效实施。

二、宁夏文化精品引领工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我区的精品文艺创作差距还很大,问题也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文艺创作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作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直面现实,我区文艺精品工作中还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

一是文艺精品创作的新机制尚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创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两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创作资金,以对全区创作新剧目给予扶持,但各地创作经费却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按全区每年创作10部(台)新剧目计算,每部(台)只有10万元左右。而实际上目前创作1部(台)新剧目平均最少需要50万元,有的则需要二三百万元,甚至需要500万以上至上千万元。如舞剧《月上贺兰》前后共投资1000多万元,舞剧《花儿》也已经投资五六百万元。由于创作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各地艺术团体创作生产捉襟见肘,难以将创作生产计划付诸实施。即使有好的创作剧目,也难以投排或者进一步加工打磨,使之成为精品。我区艺术品市场发育不完善,艺术院团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营销意识也不够强,艺术创作生产几乎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体制和旧模式,艺术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是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的意识仍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领导缺乏大文化观念,对文艺精品创作意识淡薄,认为这是文艺界人士的职责任务。在具体运作安排中,文艺精品创作工作处于次要位置,个别干部认为文艺工作是“锦上添花”,不是当务之急,也不容易出政绩。基层文艺工作不够深入,民间文化发展的热情和自治区关于文化工作的部署没有很好的产生共振效应,导致出现“政府办什么算什么”“文艺界演什么看什么”的现象。

三是艺术精湛、影响深远的文艺精品力作不够多。近两年,我区文艺创作势头良好,各个艺术门类都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但用高标准看,真正在全区乃至全国引人瞩目的作品还不是很多,具有大气派、高品位的作品更少,文艺精品还不够丰富、文艺服务还不够优良,已经构成一定程度的供需不平衡。

四是文艺人才的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够大。文化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繁荣关键是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文艺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区的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有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5个,民办表演艺术团体近百个,人员约5000人,但是与文艺发达地区相比,我区文艺工作仍未形成人才培育制度,文艺精品创作能力仍有待提高,缺乏文艺名家,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影响力的编剧、导演、演员及音乐、舞美创作人才。

五是历史文化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好。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宁夏历史文化和回族文化的研究力度,提出打造回族文化品牌,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区乃至全国获得一致公认。但是,如何把宁夏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建设相结合、把历史文化资源和培养宁夏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历史文化资源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打响宁夏历史文化和回族文化方面的文艺精品牌子,仍然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实施宁夏文化精品引领工程的主要对策

当前,我区文艺精品创作处在良好的历史机遇期。自治区成立5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努力,全区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跃上了历史的最好,基本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追赶时期的基本任务,在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和人民的精神需求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提出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我国首次将文化权益作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基本人权的重要措施,这也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一次大的飞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党中央将文艺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始终坚持从保证群众文化权益的角度研究部署文艺工作。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文艺工作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而我区当前的文艺工作,特别是文艺精品创作就处在这样良好的总体大环境中。毫无疑问,文艺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创作文艺精品,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人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充分发挥文艺作品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教育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敢为人先”为核心的宁夏精神,使之成为我区600万回汉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

(二)创作文艺精品,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三贴近”原则是贯彻党的文艺方针、促进文艺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创作精品,就要大力倡导“三贴近”,积极鼓励“三贴近”,努力实践“三贴近”,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要鼓励作家、艺术家自己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王志洪同志为了创作话剧《村医》,多次到区内各地农村合作医疗站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写出剧本后,又反复征求农村医疗站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这种精神值得提倡。

(三)创作文艺精品,要注重改革创新,寻求成功之路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之魂、魅力之本,也是文艺富有生机的活力之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出更多创新的文艺成果,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文艺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文艺贵在创新,难在创新,突破也在创新。创新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超越自我,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文学艺术只有继承前人,而又不拘泥于前人,才会在文学艺术史上留下足迹。

广大文艺生产管理者、创作者都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勇于打破僵化落后的固有模式,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更广阔的开放环境中,寻求人才、项目、资金合作。通过冠名、入股等多种形式,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联手打造文艺精品项目,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我区的文艺精品生产中来,努力提升自身的文艺精品生产质量和水平。建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秀剧本和优秀作品有奖征集活动,对获奖的剧本,邀请全国知名编导进行创排,集全国之力,打造我区文艺精品,创我区品牌。

(四)创作文艺精品,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大格局中选题材文艺作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独到的视角、特别的动人之处,才有价值、有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不仅要百花齐放,还要更多地反映我区的地方民族特色。我们生活的这块热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0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作者:杨春光),详细介绍了具有深厚底蕴、独具特色的我区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黄河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改革开放成果文化,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正是文艺精品创作的丰厚土壤,是供给广大文艺工作者耕耘和遨翔的广阔天地。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融入群众,在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体会、把握、捕捉、提炼,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