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争详解
19531200000032

第32章 震撼世界的战略决战(1)

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时期,这就是震撼世界的全国解放战争。在这场决战中,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消灭中国共产党及一切民主势力,建立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推翻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围绕建国问题,国共两党展开殊死较量,以和谈对和谈,以战争对战争。其斗争的激烈复杂程度、战争的规模为史所空前。然而,斗争的结果是以国民党的失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国共和谈先理后兵

抗战胜利后,国共之争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然而,国共间并未立即爆发全面内战,而是进行了半年多的和平谈判。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国际上,美、英、苏从各自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均不赞成中国内战。根据《雅尔塔协定》,蒙古和中国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本部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然而,抗战一结束,美苏冲突即显露端倪。但美国政府深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不受广大中国人民的欢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战争将意味着国民党的瓦解和蒋介石政府的最后倒台。从维护美国在华利益并保住国民党政权出发,美国主张吸收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参加以国民党为主体的联合政府,借以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影响。苏联害怕中国内战会打乱在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国卷入,危及苏联。为从战略上稳住美国,赢得和平建设的时间,苏联同意美国之联合政府政策,使蒋介石求得军令政令之统一。而国际上的美苏之争又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共之争。

在国内,久经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民渴望休养生息,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就连国民党内的一部分人也反对内战,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共产党问题。而“和平解决”共产党问题,对国民党来说是最便宜不过的事了。此外,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军队还远在西南边陲,其内战准备工作尚需时日。

消灭中国共产党,这是国民党的既定方针。由于上述原因,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策略是“恩威并济”。即假如共产党接受其和谈条件,即达到“和平统一”,否则将以武力消灭之。为此,日本乞降的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一面令八路军“就原地驻防待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一面于8月14、20、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商谈和平建国。对这一“恩威并济”政策,蒋介石在1945年9月20日给战区司令官的秘电中表达得最为清楚:“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视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在这一政策辅以美国飞机军舰的帮助下,国民党军被运往华北、华东和东北,对解放区实行分割包围,从而把战后中国推到了全面内战的边缘。

日本乞降的消息传到延安,人们把帽子、脸盆抛到空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闻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抗战胜利了,忧的是国民党的强大存在。如何将国民党这一强大势力克服下去,改变国共力量对比,这是共产党抗战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苏联公开表示在道义与物资上援助中国国民政府。16日,中国民盟向全国呼吁“民主统一,和平建国”。这时,斯大林打电报要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适应战后国际国内的和平潮流,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同时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8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党内通知,指出:“现在苏美英三国均不赞成中国内战,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国民党“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在内外压力下,可能在谈判后,有条件地承认我党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在决定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针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新四军猛力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城市与交通要道,以应付内战。

争取和平民主,并不是放弃新民主主义。毛泽东认为,如果蒋介石应允了条件,我们就走法国的道路,如戴高乐领导,共产党参加政府。那样的话,我们就要用洗脸政策,钻进去给国民党洗脸,教育党员学会做议会斗争等各方面的工作,教育中国人民到更觉悟的程度,然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即用和平的方法搞垮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945年8月29日,国共双方在重庆开始谈判。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表示同意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地位及人民的某些权利。

然而,43天的谈判,是一个打谈结合的过程,国民党以“受降”为名,向解放区人肆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奋起自卫。9月10日至10月12日,陈赓率太岳军区等部队发起上党战役,歼灭进犯长治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十九军等部3.5万余人,生俘该军军长史泽波,有利地配合了重庆谈判。

鉴于蒋介石虽与中共进行和谈,却将重点放在“打”上,为争取和平民主及在国共和谈中的有利地位,改变国民党军对解放区长期包围的战略态势,中共中央于9月19日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即主动放弃江南等8块根据地,收缩兵力于长江以北,同时调集11万部队、2万名干部及四分之一中央委员进军东北,以便将之建成战略基地。

这时,蒋介石调动36个军、73个师的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解放区进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心在平汉、平绥、津浦等铁路阻止国民党北进,确保向北发展成功。据此晋察冀军区与晋绥军区集中14个旅5.3万人于10月18日发动绥远战役,至12月中旬歼灭傅作义部1.2万余人,收复绥东、绥南广大地区,打破了其控制平绥路的企图。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后,迅即组织津浦路前线指挥部,发起津浦路战役,10月18日至1946年1月中旬,共歼灭国民党军及日伪军2.8万余人,控制津浦路200余公里,挫败了国民党军打通津浦路的企图。在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平汉路上,刘伯承、邓小平率军6万,以口袋战,于10月24日至11月2日取得邯郸(平汉)战役的胜利,共毙伤国民党军3000余人,俘虏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以下1.7万余人,同时争取国民党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以上战役,确保了向北发展的完成。

鉴于国共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撤换执行扶蒋反共政策的赫尔利驻华大使职务,代之以司徒雷登,同时派总统特使马歇尔于1945年底来华调处国共争端,贯彻其联合政府政策。1945年12月26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发表联合公报,认为:“必须在国民政府之下建立一个团结而民主的中国,必须由民主分子广泛参加国民政府的所有一切部门,而且必须停止内战”。在内外压力及军事失败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收敛其武力政策。1945年12月22日,马歇尔到达重庆,23日,蒋介石约其幕僚商讨对策。蒋介石在当晚日记中写道:“对共方针,若准其成立地方政权,不如准其参加中央政府,只要其共军受编与恢复交通,其政治之要求决尽量容纳也。”在马歇尔的调处下,1946年1月10日,停战协定签订,政协会召开。之后通过的政协决议,确定了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等民主原则。2月25日,签订《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根据停战协定,国共双方公布停战令,并于1月13日在全国生效,同时成立军调部,负责军队整编及调处国共冲突等事宜。从此,内战在全国基本停止,和平显露端倪。3月,马歇尔回国述职。

政协会议后,国民党于3月1日至17日召开六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政协决议。国民党内的黄埔系、CC系等法西斯分子在会上大哭大闹,痛骂国民党和谈代表,认为政协决议是“党国自杀”,叫嚣“宪草原则必须纠正”。在法西斯分子的压力下,会议通过了违反政协决议的《对政协决议报告之决议案》,从根本上否定政协决议。由此中国政治形势开始逆转。

影响中国政治形势变化的另一因素是东北问题。根据停战协定,在停战令公布生效后,国民党军队为恢复中国主权,可继续向东北开进。由于美苏冲突开始,国民党向东北开进的部队大多使用美国的军舰、飞机,苏联害怕美国染指中国东北,遂拒绝国民党在大连、营口登陆,而葫芦岛已为中国共产党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控制。蒋介石则认为苏联有意支持中共“叛乱”,破坏中苏条约,遂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他一面命部队从山海关沿辽西走廊攻击前进,一面通知苏方将熊式辉东北行营移驻山海关,将东北问题暂时搁置,留待国际讨论解决。苏联害怕美国干涉,答应将中长路移交国民政府。这样,国民党又开始接收东北。国民党以接收东北为名,要中共撤出占领区,国共关于东北问题的争议由此开始。

国民党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无可置疑,但从中共已解放的地区接收则大谬不然。东北沦陷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在东北战斗了14年,日本战败时,抗联从日本手中收复了大片国土,并建立了地方政权,在这些地区并没有什么接收问题。况且,随着苏军撤退,东北问题逐渐由外交问题变为内政问题,国民党想解决东北问题必须与共产党谈判解决。然而,国民党奉行武力政策,宣称东北问题:“只有接收,并无调停”,“打下长春,再谈停战”。蒋介石声称,除非共产党放弃长春,否则“他不会承认他们,也不会邀请他们参加政府”。4月8日,国民党军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由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展开四平保卫战。在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后,东北民主联军于5月18日撤出四平。国民党军遂于次日占领四平,23日进占长春,之后又占领吉林,进兵至松花江以南。

由于蒋介石奉行武力政策,使国共和谈陷入僵局。在宪法草案问题上,国民党提出要修改宪草原则,变内阁制为总统制,取消省自治,并削弱立法院的权力。共产党虽做了某些让步,但坚持内阁制、省自治的民主原则不动摇。在改组政府与军队整编的关系问题上,国民党主张先军队国家化,再政治民主化,企图在改组政府前就整编中共的军队。共产党则主张政治民主化是军队国家化的前提,二者须同时并进。在国府委员名额问题上,共产党坚持与民主同盟占40席中的14席(《政协决议》规定,国府委员所讨论之议案,所有涉及施政纲领之变更者,须有出席委员三分之二赞成始得议决),以握有否决权。国民党却只给13席,不给否决权。在国民大会问题上,为迫共产党就范,国民党主张先召国大,再改组政府,要共产党交出参加国大的名单。共产党则坚持政协决议,主张先改组政府,再召开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片面召开国大,表示在内战没有停止,政协决议遭破坏的情况下,拒绝参加国大。由于上述问题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军队驻地等问题上更无法求得统一。

国民党在东北的暂时军事胜利,使蒋介石在和谈中要价越来越高。在6月谈判中,蒋介石提出,共产党必须撤出陇海路以南之苏北、皖北全部,山东胶济沿线,热河全部及东北安东。并对马歇尔表示,“必须军事问题解放,再谈政治问题”。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共拒绝后,同民党遂于6月底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

政协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曾对形势作了乐观的估计,认为中国从此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但随着内战危险日益增长,中共中央于5月1日发出关于练兵的指示,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开始了自卫战争的切实准备。针对国民党在6月谈判中的表现,6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各战略区:“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奋起反击,准备以战争的胜利去取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