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保健手册(上)
19531000000006

第6章 人体疾病的确认与治疗(2)

(三)舌诊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即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即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指的是舌面上一层薄薄的苔状物。望舌诊时,着重观察舌质的形态和颜色的改变;舌苔的苔色和苔质的异常变化。中医认为,舌面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即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用此可作为诊察脏腑病变的参考。

1.舌质:舌质变化的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脏腑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正常人的舌质应为淡红润泽,不胖不瘦,舌体柔软,活动自如,简称为淡红舌。患病时舌质的改变有:

淡白舌:比正常舌色淡,多见于虚证、寒证。

红舌:舌色鲜红,多见于热证,为里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多见于里热深重。久病之人见绛舌,表示阴虚火旺。

青紫舌:舌质青紫,或舌面有青紫色斑块、瘀点。舌红微带紫色,也称紫气,多见于气滞血行不畅的患者;舌有紫斑瘀点,多见于久病血瘀的患者。

除了观察舌质颜色变化外,还要仔细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舌体娇嫩,多见于虚证;舌体苍老,多见于实证;舌胖色淡白,边有齿痕者,多见于气虚、阳虚证;舌体瘦小,多为阴虚证。舌伸出歪向一侧,或抖动不已,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2.舌苔;舌苔变化的临床意义,主要反应病位的浅深,疾病的性质,胃气的有无,津液的存亡和病情的变化。正常人的舌苔应为舌面上附着一层薄白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简称为薄白苔。患病时的舌苔变化有:

(1)自苔:主表证、寒证。多见于外感风寒的疾病,或胃肠消化不良的病人。如果白而厚腻,表示身体里面同时有湿邪。

(2)黄苔:主里症、热症。多见于内有热邪的疾病。如果黄而厚腻,表示身体里而有湿热。如果干燥甚至有裂纹,则表示热邪相当严重。

(3)灰黑苔:灰黑而干燥,表示内热极盛,津液大伤;灰黑而湿润,表示内脏虚寒。

望舌苔时,应了解病人曾否吃过有色的食物和药物,这样才不致被假的现象所迷惑。

除了观察舌苔颜色的变化外,还要仔细观察形态的变化。舌苔薄,常表示疾病浅轻,多见于表证;舌苔厚,常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深重或胃肠有食积等。舌苔腻,则表示痰湿。舌光红无苔,多见于胃阴虚或肝阴虚患者。

二、闻诊

闻诊,是利用听觉和嗅觉来检查病情,内容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一)声音

1.语言:病人语言有力,声音高亢,表示抵抗力强,多为实证;语言低微,少气懒言,表示抵抗力不足,多为虚证。

2.呼吸:呼吸气粗,多为实证,热证;呼吸气微,多为虚证。

3.咳嗽:咳声洪亮,多为实症;咳声无力,声低气怯,多为虚症。

4.嗳气;俗称“打饱膈”。多见于饱食后,可由食积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气味

1.口臭:口中腐秽酸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引起。

2.痰:痰呈脓血样,有臭气的为肺热;没有臭气的,多为肺阴虚,或肺热日久伤阴。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3.二便:大便有酸臭气,多为肠有积热,多见于肠炎;大便搪薄而气腥者,是肠中有寒,多见于肠结核等。小便混浊有臭气者,多为膀胱湿热。

4.白带:自带粘稠而气臭者为热,稀薄而气腥者为寒。

三、问诊

接触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情况,这是一种搜集诊断资料的重要方法。进行间诊时,需抓住下面四点内容:要问清哪些病痛和什么部位;要问清起病日期和怎样发生的;要问清以前发生过什么疾病,甩过哪种治疗方法,治疗的情况怎样;要问清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情况。如果是妇女,还要问一下月经和生育情况。问诊的主要,内容有:

(一)问寒热

问寒热,应注意问清发热与恶寒的情况,并注意寒重还是热重。

1.发热兼恶寒:发热重,恶寒轻,伴有汗出,口微渴者,为外感风热;恶寒重,发热轻,伴无汗,头身疼痛者,为外感风寒;寒去热来,热去寒来,为半表半里。

2.发热不恶寒:发热口渴,大便燥结,为实热;久病低热,手足心热,为阴虚发热。

3.恶寒不发热:经常怕冷,手足发凉,为阳虚。

(二)问汗

1.有汗:有汗兼发热恶寒者,为表虚。

2.无汗:无汗兼发热恶寒者,为表实。

3.自汗:清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后汗更多,多为阳虚。

4.盗汗:睡中出汗,醒后汗止,多为阴虚。

(三)问痛

1.头痛:头痛伴有发热恶寒者,多为外感表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者,多为肝阳上亢,头痛久经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剧烈者,多为血瘀。

2.胸胁痛:胸胁胀痛,部位不固定,多属气滞;胸胁刺痛,部位固定,经久不愈,多属血瘀;胁痛,伴有发热、口苦、胸闷者,为肝胆湿热。

3.腹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拒按为实;隐隐作痛,部位不固定,喜按为虚。暴痛为实,久痛为虚。食后胀痛为实,食后痛减为虚。

4.腰痛:腰痛绵绵不休,部位广泛,叩之较舒。坐则痛甚而卧则痛减者,多属肾虚;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者,多属血瘀。

5.关节痛:关节疼痛,遇风寒尤甚者,多为风寒湿痹;关节红肿,灼热疼痛者,多属风湿热痹。

(四)问饮食

要问清食欲、食量,口味等情况。

(1)多食易饥,为胃有实火;食欲减退,为脾胃虚弱;嗳腐吞酸,为食积。

(2)口苦为肝胆湿热;口酸为内有宿食,消化不良;口淡乏味为脾虚湿阻。

(3)喜热饮为胃寒;喜冷饮为胃热。喜淡不渴为阳虚寒盛。

(五)问二便

主要询问大小便的颜色、形态、量次和便时的感觉。

1.大便:大便秘结,坚硬、色黄、热臭者,多为实证、热证;大便泻下清冷,完谷不化者,多为虚证、寒证;大便酸臭味重为食积;大便有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发热,为肠有湿热,多见于痢疾;黎明腹泻,日久不止者,为肾阳虚衰。

2.小便:小便量多色清白,多为虚寒;小便黄赤混浊,尿道灼痛者,多为湿热;小便自遗者,多为肾气不固。

(六)问经、带

1.月经;月经提前,量多色红,多为血热;经期后错,量小色淡,多为血虚;经前腹痛;胀满拒按,色紫有块,多为气滞血瘀;经后腹痛,喜暖喜按,多为虚寒。

2.白带:白带清稀,色白味腥,多为虚寒;黄带稠粘。有臭气味者,多为湿热;带下如蛋清,腰膝酸软,多为肾虚。

问诊的范围很广,除上述各项外,对睡眠、记忆力及其它与辨证有关的,也应该询问。总之,问诊是一项十分细致的一亡作,应当很好重视。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脉诊

脉诊,又叫做切脉,是医生用手指按触病人的脉搏,体会脉象的方法。诊脉的基本目的,是了解病人体质的强弱和疾病程度的深浅。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注意脉搏的变化而忽视其它症状。有时,脉搏反映的情况也会和其他症状不符,即所谓“脉症不符”。此时应全面地分析病情,区别主次、真假,或者“舍脉从症”,或者“舍症从脉”。

1.脉诊的部位:一般选用“寸口”。即手腕部桡动脉博动处,并将寸口处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即中指所对之桡骨茎突处定为关脉,关前(远侧)为寸脉。关后(近侧)为尺脉。病人左手寸部侯心。关部侯肝,尺部侯肾;病人右手侯肺,关部侯脾,尺部侯肾。

2.脉诊的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心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液流畅。医生先以中指端放在关部,然后用食指放在寸部,无名指放在尺部。一般三指靠拢,若患者身材高大,则三指适当分开;身材矮小,则三指可以稍靠拢。切脉时需,用不同的指力仔细侯测,轻按皮肤为浮取,稍加指力为中取,用力重按为沉取。这三种不同的指法,一般都是由轻而重,顺序寻按。

3.正常脉象;正常人的脉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每分钟约60~80次,从容和缓,节律均匀。但随着年龄、性别、体质,气候等因索的不同,脉象也可有差异。如瘦人脉象多稍浮,胖人咏象多沉;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略快且弱,老人脉象多弱;运动员脉象多迟缓等,这些都不属于病脉。

4.异常脉象: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即为异常脉象。病与脉密切相关,不同的脉象,标志着不同的疾病,但不能单纯凭脉象来诊断疾病,须四诊合参。现将临床常用的10种脉象说明如下:

浮脉:脉搏比较浅表,浮在皮肤表面,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稍重接反觉脉搏减弱。一般主表证,脉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脉搏比较深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感到脉搏跳动。一般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搏频率减慢,每分钟不到60次。一般主寒证,常见于内脏功能衰弱的疾病。

数脉:脉搏频率增快,每分钟90次以上。一般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洪脉:脉搏粗大有力,好象波浪一样。来盛去衰。一般主热证、实证。

细脉;脉搏细小,应指如线,一般主里虚证,常见于气血双亏,者虚劳损等疾病。

滑脉:脉搏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有力。一般主痰饮、食积、实热,妇女无病而见滑脉者,融考虑是否有孕。

涩脉:脉搏往来艰涩不流利,有如轻刀刮竹。一般主精亏血少,气滞血瘀。

弦脉:脉搏硬而有力,如按琴弦。一般主肝胆病、痰饮、诸痛等。

歇止脉:脉搏节律不规律,时有中间停止跳动。歇止脉可分为促、结、代三种。频率快而间歇不规则的为促脉;频率慢而间歇不规则的为结脉;脉搏间歇有规律的为代脉。此三脉一般主脏器衰微,气滞血瘀证,临床多见于心律失常疾息,如期外收缩,房室传异阻滞等。

(二)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体表和深在部位,以了解病情,判断病位的一种诊断方法。

1.按皮肤:皮肤灼热,多为实证、热证;皮肤四肢发冷,多为虚证、寒证;皮肤浮肿,按之凹陷者,多为水种;陷而不能即起者为阴水;皮肤干燥,多为津血不足,或内有瘀血。

2.接手足:手足心热为阴虚,手足清冷为阳虚。

3.按腹部:腹部疼痛拒按,多为实证;按之濡软。喜暖喜按者,多为虚证。腹部绷紧隆起,叩之空空然,多为气滞;接之如囊裹水,叩之浊音者,多为水停;有包块触及者,多为症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