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保健手册(上)
19531000000004

第4章 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人体代谢后的水分,下输膀胱,变成尿液,再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排出体外。如果膀胱气化失常,就会出现癃闭、淋症、遗尿等症。

(六)兰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等脏器;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等脏器;腰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脏器。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人体的气化作用,如通行元气,运化水谷,疏通水道,具体而言,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作用,将饮食物的韵精气敷布全身,以温养皮肤、筋骨,通调腠理;中焦主腐熟水谷,把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下焦主分清泌浊,将糟粕以及代谢的水液排泄体外。因此,三焦的功能是关系到水谷精微,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等全过程。如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往往使水液潴留,而发生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分工又合作,密切联系,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上,它们也是相互影响,所以掌握脏腑的相关理论,对辨证论治尤为重要。

(一)脏与脏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只有肺气旺盛。才能使心气很好地发挥作用,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以满足全身器官的需要;同时,肺气的输布也需要血的运载,所以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总之,心主血,肺主气,两脏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2.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由于脾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器官,所以脾气旺盛,就使心血充盈;同时,脾统血,能协助心主血,以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不致溢出脉外。

3.脾与肺;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输布方面的联系。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脾气散津,充盈于肺,使肺气更加旺盛;而肺气的强盛,可促进脾气的健运,两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促进,在完成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脾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主要是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脾主运化功能,必须依靠肾阳的温养推动,而肾主藏精,肾脏精气也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和充养,才能保持充沛。因此,脾肾之问是相互资助,相互协调,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肝与脾:肝和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消化和血液的生化等方面。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气疏泄正常,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消化机能,同时,脾气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气机舒畅条达。

6.肝与肾:肝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精血同源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必须依赖肾精的滋养,肝的功能才能维持正常;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生之精的填充,精血相互资生,故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的说法。

(二)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关系。是通过经脉和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发挥分清泌浊的功能,而小肠的泌别通调,又助于心气的正常作用。

2.肝与胆:肝和胆的关系,主要通过经脉的联系互为络属。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的排泄,是肝脏疏泄的重要方面,起着帮助消化的作用。

3.脾与胃:脾和胃的关系,是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胄气宣降;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二脏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关系密切,共同完成运化饮食的全过程。

4.肺与大肠:肺和大肠的关系,是通过经脉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肺气肃降,大肠传导功能正常,粪便排出通畅;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肾和膀胱的关系,是通过经络联系互为表里。肾主水液,膀胱具有排泄小便的功能,但膀胱的储尿,排尿作用,又依赖肾脏气化功能来完成。

四、气、血、津液

气、血、津,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已在本章“肾藏精”巾阐述,这里主要阐述气、血、津液三种。

(一)气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也是脏腑组织所产生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从气的生成与作用,大致可归纳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1.元气:元气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滋养补充。元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五脏六腑之所以能正常发挥,全靠元气的激发和推动。因此,元气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的一种。元气愈充沛,脏腑组织功能愈健旺,身体便健康而少患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损伤元气,就会出现元气衰惫,脏腑虚衰,抗邪无力等症。

2.宗气:宗气产生于肺,由肺吸入的新鲜空气和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结合而成,聚积于胸中。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持肺的功能活动。调节呼吸;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3.营气:营气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它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于脉中,对全身起营养作用,所以称为“营气”。由于营气和血液,同行脉中,可分而不可离。且功用又基本相同,故常“营血”并称。

4.卫气:卫气也是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外达皮肤,内充脏腑,具有温养脏腑,维持体温,充实皮毛,抵御外邪,控制汗孔开合等作用。

(二)血

血是循环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气的推动下循着脉道运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血液的生成,是由脾脏吸收饮食的营养成分,先化生营气,营气在心、肝、肾各脏的作用下,最后生成血液。所以心、脾、肝、肾各脏如果有病变,都可能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血液功能的正常发挥。

血液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进行物质交换和传递,以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血液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而且与肺、肝、脾也有密切关系。心主血,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肺主气,有辅助心主血的作用;肝藏血,能调节全身的血量;脾统血,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作用。总之,血液的循行和调节,是在心、肺、肝、脾等密切配合,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因此,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失常的病变,常见的有出血、血瘀等。

(三)津液

津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滔、涕、汗、尿以及各内脏组织器官内所含的水分。津液来源于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面生成,由肺脏输布全身,分布在组织器官、皮肤、肌肉、血液之中,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叫“津”,分布在关节,筋膜、脑髓组织,具有润泽和常利作用的叫“液”。津液之间能相互转化,本质相同,都是人体内液体,所以统称津液。

津液的代谢,主要依靠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肾的气化,膀胱的开合,以及肝的疏通水道等共同作用,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特别密切。如果上述三脏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正常进行,导致体内水液代谢紊乱,而出现水肿,消化吸收障碍,痰液增多等病症。

第二节经络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较大,是直行的主干,络脉较小,是横出的支脉。此外,还有更细小的孙络、浮络等。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表里内外,调节机体各部功能的通路,和脏腑一样,经络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的内容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十二经脉,也叫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的简称;二是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趼、阳、阴维、阳维,它们不隶属不正经,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一)十二经脉

1.名称分类:经络的分布,体内和脏腑相联系。体表循行在头面躯干。四肢百骸等各部。其中六脏六腑各有二条经脉,总称十二经脉,它们的分布有脏阴腑阳和内阴外阳的规律。

上肢内侧——分布三条阴经,它们与肺、心包、心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总称手三阴经。

上肢外侧——分布三条阳经,它们与大肠、三焦、小肠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炀经,总称手三阳经。

下肢内侧——分布三条阴经,它们与脾、肝、肾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总称足三阴经。

下肢外侧——分布三条阳经,它们与胃、胆、膀胱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总称足三阳经。

2.循行交接: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是一阴一阳,一顺一逆。依次排列的。因此,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于手三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通连的整体,以适应气血运行的需要。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由于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经脉循行次序的约制,而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所以称“奇经”。

奇经八脉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畜以备用。

奇经八脉中任脉和督脉最为常用,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脉,故称。阳脉之海。

二、经络的作用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部分。经络学说,对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辩证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理功能

经络有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通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织器官,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活动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经络又是气血循行的通路,气血赖以通达全身,温养脏腑组织。

(二)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疾病的传变与经络有关,病邪沿经络自外向内,由表及里的传变。经络不仅是外邪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主要渠道。由于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病影响脾胃,心移热于小肠等。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肾炎可见腰痛,胃火见牙龈肿痛等。

2.指导诊断和治疗: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的联系,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可以根据症状表现,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和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的依据。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胆肝病,这是因为该处是肝胆两经所过之处,因此,胁痛常提示肝胆疾患。

经络还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对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甚为重要。针灸和推拿,是根据穴位分布于经络上的原理,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以治疗某一脏腑组织的病证。倒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肝痛刺肝经的期门穴等,在药物治疗方面,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冶疗作用,而确定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同样是治疗头痛的药物,羌活入太阳经,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入阳明经,治阳明经头痛等。因此,经络学说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在中医的保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