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保健手册(上)
19531000000001

第1章 正确认识我们的生命(1)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一词见于《北史》,其云:“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生,《说文》云:“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指生殖、出生、生长之活力,“生存之时日生,凡生物皆谓之生”(见《辞源》“生”字条)。命,原意为指使,此指“天赋之命”,“非人力所能为者”。也即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简言之,生命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的认识是建立在“天人相应”规律基础之上的。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我国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气”是最根本的物质,《管子·内业》云:“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列为星……是故名目气。”《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逮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气的聚散产生了生命现象,在生命活动中,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是生命的主要运动形式,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生命的存亡。阳化气、阴成形,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各自向对立方面转化。生命的新陈代谢就是这样,旧的衰亡,新的生长,生生化化永不停息。世界上万物万类,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三、生与死是生命现象的必然规律

《昌氏春秋·节丧》曰:“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由生及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想从根率上扭转这一规律,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在生命活动中,又往往以整个有机体的经常平衡为基础,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保证机体在变动韵内外环境中一种最好的适应。人的生命活动始终处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之中,时时遭受疾病的侵袭,又时时以自身的生命力去战胜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因此,人们创造一切条件养生、摄生、起死回生,使生命力旺盛起来,以延缓其向衰老、死亡的转化。

第一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昧。”这些都说明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复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到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如果缺乏足够的光和热,生命就不能发生和存在。

“西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着的两方,人体就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或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财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由于破坏了五脏适应四对阴阳递变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臻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媳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就请楚地说明,无沧是自然界,还是人,都必须以明阳为根本,简言之:阴阳是生命之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也说。“夫四时阴用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明阳”。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和终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所以,不管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好,还是人体也好,必须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其根本原因,就是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人体的生命活动,又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从中医养生学看来,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阻对立的统一体,由于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但阴阳二气之中是以阳气为主导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里又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是说,人体生命以阳气为主导。若阳气充盛,则人体生机盎然,否则生意凋残,折寿损年。正如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明确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不难看出,衰老是由于阳气耗损所致,而重视维护用气,就能推迟衰老。与此同时,《黄帝内经》里又指出阴精与天年的密切关系,如“阴精所奉其人寿”、“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从这点来看,衰老又是阴气日减的结果,可见,阳气和阴血的不足,两者都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但二者又不可截然分开,因为保全阳气有助于化生阴精,聚存阴精亦有益于护养阳气。

精气是生命的核心

中医认为,精气不仅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而且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源,即世界是由“精气”产生的。具体地说,精气是一种极微极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如《管子·内业篇》说;仉物之精,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渭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即是说,精气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源。在《庄子·知北游》中,更明确指出气之聚散与物之生灭的关系,文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日通天下一气耳”。东汉哲学家王充亦云:“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辨崇》),并且还指出,人是禀受了元气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气”,又名“元气”。祖国医学认为,“气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天,就在子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谓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