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谈到放射线的时候,可能最多地是联想起日本广岛上空的蘑菇云、核弹头的威慑等给人类造成的可怕灾难。其实,早在此之前放射线就已在农业上应用,为人类服务。目前,放射线用于植物育种已发展成为一门技术,这就是辐射育种。由于遗传性的变异是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的基础,而自然界自发产生的突变虽经常发生,频率却很低。若利用各种诱变因素人工诱发突变,其突变频率可比自然突变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而且变异范围广泛,类型多样。1927年,美国学者穆勒用X射线辐照果蝇,最早证实了人工诱发变异的遗传性。随后印度尼西亚在1934年用X射线就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作物突变品种—烟草“赫络里纳F1”。但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辐射育种进展不大,到1960年,辐射诱变育成的作物品种不足20个。60年代,由于对辐射诱变规律的逐步了解及在方法和技术上的逐步提高,辐射育种成果大量涌现,到1970年育成品种达80多个。其中一些成果十分突出,美国用热中子处理,育成了许多年来用杂交育种未获成功的抗枯萎病薄荷新品种。印度在1969年育成了“阿隆那”蓖麻,不但早熟(生育期从原来的270d缩短到120d),而且产量提高50%以上。日本育成的水稻突变体,比原品种提早60d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提高一倍。进入70年代以后,辐射育种的研究对象已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巨大作用。我国辐射育种开始较晚,始于50年代后期,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用辐射育种育成农作物品种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许多推广面积很大的品种,都是用辐射育种育成的。例如,棉花品种“鲁棉一号”、水稻品种“原丰早”、大豆品种“铁丰18”、小麦品种“山农辐63”等。其中,“鲁棉一号”因适应广、产量高,种植面积曾达3000余万亩(200.10hm?),而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辐射育种正与之相结合,显示出重要而独特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