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现在开始练习瑜伽
19528700000007

第7章 静坐冥想(2)

思想要做到无执,就必须要清楚、明白并且理性。为什么我们要练习呢?因为我们的行动就像湖面上的水波一样,水波消失了以后还有什么呢?过去的因果业报(Samskaras)。当大量的这样的印象留在脑海中时,这些印象会合起来形成一个习惯。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它其实也是人的第一天性,人的本性——人本身就是习惯作用的一个结果。这话可能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因为如果是习惯的话,我们可以随时形成习惯然后改变习惯。印象是这些淡出我们脑海的“水波”造成的,是这些“水波”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印象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反映的是思想中占了上风的那个印象。如果好的印象占了上风,这个人就好;而如果邪恶的印象占了上风,那这个人就表现的邪恶;是愉悦的印象占了上风,这个人就表现的快活高兴。对付坏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养成一个习惯。让养成的好习惯来控制坏习惯所留下来的坏的影响。持续做好事,坚持神圣的思考是唯一能压制先前坏印象的方法。永远别说一个人没得救了,因为他只是代表了一个性格,一堆习惯,这些都是可以用新的好的性格和习惯来替代掉的。性格就是反复重复的习惯,那反复重复的习惯也是可以改变性格的。

13

修行就是努力控制和约束心念变体。

修行是什么呢?修行就是努力约束自己的思想,不让它有杂念。

14

心怀对最终的目标的热爱,长期坚持不断地努力,为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约束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长期不断努力地修行。

15

无执是指对看到的或听到的事物无所求、无所依。

我们做事的动因有二一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二是从别人处得到的经验。这两个让思想之湖常起波澜。无执就是抑制这些干扰进而保持思想原始状态的一种力量,放弃这些才是我们所求。我正穿过一条街,一个人冲过来抢走了我的手表。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亲眼看着这件事发生,这立刻让我的心念起了震动,心念由平静转为愤怒。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你不能抑制自己的愤怒,你就什么都不是;而如果你可以,你就有了无执(Vairagya)。再次的,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用经验告诉我们说感觉官能的享受是最高的理想状态,这些诱惑力是相当大的,能抵制住它们的诱惑,不让思想为被它们干扰,就是自制;从我自己及他人的经验来看,能控制住这两个动因,进而防止心念被它们所左右,就是无执。

我应该控制这两个动因,而不是为之所控,这种精神力量叫做自制。而无执是通向自由之路的唯一通道。

16

无执发展到最高境界后,甚至放弃了对“德”的渴望,是由对神我(本质)的了解而得。

当我们因无执而甚至放弃了对“德”的兴趣时,我们就达到了无执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神我是什么、“德”又是什么、根据瑜伽哲学,人类的原始状态包括三种“德”,或者又叫“三性”或“三力”;它们分别是暗德(Tamas)、忧德(Rajas)和喜德(Sattva)。Tamas是一种阻止它的障碍,Rajas是清楚障碍的力量;Sattva代表了将要实现的形式。这三种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黑暗或者休止,吸引或者厌恶,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人类的原始状态中万物及万物的表现形式都是这三种力的组合或再组合。根据数论哲学,人类的原始状态被分为不同的种类但自我不在其列,自我是超越人类原始状态的。它是光辉灿烂、纯净而完美的。我们在人类原始状态看到的所有智慧的表现都是自我在人类原始状态的反映。人类原始状态是没有知觉的。但你必须记得,“人类原始状态”这个词也包括想法。想法属于人类原始状态,思想也属于。从思想至物质的最原始形式,一切都属于人类的原始状态,一切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表现。这个性质上的人类原始状态包括了自我。当剥去了人类原始状态的层层外壳,就现出了自我的光辉。格言15将无执描述为自制而对物质或人类原始状态无渴望,有助于表现出自我。下一个格言将三摩地(Samadhi)定义为完全集中精神,这也是瑜伽的目标。

17

赋予了正确观念的三摩地(Samadhi其意为“禅定”)包括推理、辨别力、喜悦和完全的自我。

三摩地可以分为两类:有余三摩地(Samprajnata)和无余三摩地(Asamprajnata)。有余三摩地(Samprajnata Samadhi)中包含了所有控制人类原始状态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叫做有寻正定(Savitarka),你不停地思考一个事物,把它同其他的事物分离开来。数论派(Samkhya)的二十五谛中,有两种是值得冥想的,它们分别是:24种无知觉的人类原始状态和有知觉的神我。这部分的瑜伽全是建立在数论哲学的基础上的,在以前已经讲过了。如你所记得的一样,自我、意志和思想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心念,这三者都是由心念产生的。心念吸收了人类原始状态的各种力,对它们进行处理,产生了思考。那肯定还有力和物合二为一的情况,这种情况叫无明(Avyakta),是创造出思考之前人类原始状态的未显现状态。在完成了一次由人类原始状态到思考的轮回后,人类原始状态回到这个状态,然后,又从这个状态,开始了下一次的轮回。超越这个轮回的是智慧之精髓——神我。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一旦开始了解一件事情,我们就会从这件事情上得到了力量。同样的道理,思想一旦开始冥想这些不同的要素,它也从这些要素里得到力量。这种以外在的粗糙的原素为思考对象的冥想称之为有寻正定,寻(Vitarka)的意思是疑问,有寻正定(Savitarka)的意思就是有疑问的。这一三摩地暗示了对原素的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让对之冥想的人从中获得了力量。获取力量的过程是有限定的,它所追求的是今世的享乐,而今世是没有真正的乐可享的。所以所有对享乐的追求都只是徒劳无功而已。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可人类却很难理解这一点。当他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后,他就能从天地万物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所谓的超自然的力量只会增强物欲,最后徒增煎熬。身为一名科学家,巴坦加利(Patanjali)势必要指出他的科学的可能性、合理性,但他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告诫我们远离这些力量。

同样的,在这个冥想的过程中,当一个人努力地把这些原素从时空中剥离出来,而专注于这些原素本身时,我们把这叫做无寻正定(Nirvitarka Samashi),即无疑问的三摩地。当这个冥想再进一步,把精微原素(Tanmatras)作为思考对象时,我们把它称之为有伺正定(Savichara Samadhi),即有区别的三摩地;进一步的,当一个人在这个冥想中,忽视掉时空的因素而全心思考精微原素本身时,被称作无伺正定(Nirvichara Samadhi),即无区别的三摩地。

在下一步中,这些原素,不管是粗糙的还是精微的,都不再是思考的对象,思考的对象转向了内部器官,思考器官。当我们认为思考器官丧失了功能,既不能感觉到敏捷也不能感觉到迟钝,我们就进入了欢喜正定(Sananda)的阶段,或者说欢喜三摩地的阶段。当思想进一步从忧德、暗德的不纯净状态中脱离出来成为思考的对象,思考非常成熟和专注,所有的或是粗糙或是精微的原素的想法都被抛开,只有自我的欢喜的状态有别于其他的思考对象留下来,这种阶段叫做自存三摩地(Asmita Samadhi)阶段。但即使是在这个阶段,一个人也不可能彻底的超越自己的思想。能进入这一阶段的人可以想象自己已经脱离了粗糙肉体的牵绊,但他必须想象自己有了一个更好的肉体。这一阶段里与人类原始状态相融合但并未实现最终目标的人叫做Prakritilinas(意为最初的欢乐),而到了这一阶段仍不停止继续向前的人将实现最终目标——自由。

18

还有一种三摩地,是通过不断实践,抑制所有的精神活动,使心念只保留潜在的印象而得到的。

这就是完全超意识的无余三摩地(Asamprajnata Samadhi),我们在这一状态能得到自由,而在前一种状态不能得到自由,灵魂不能得到解放。得到所有力量并不一定能保证一个人一定可以达到最终目标。除非灵魂超越了人类原始状态,否则一切都是没有保证的。这从方法理论上看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方法理论是以思想本身为对象进行冥想,一旦有别的想法,就把它抑制下去,不让任何想法进入思想,进而使思想陷入一种真空的状态。我们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那一刻,我们就得到了解脱。但如果人们没有经验没有准备就贸然尝试把思想放空的话,他们很有可能走进另一种状态,把自己陷入暗德(Tamas)之中,即愚昧之中,使得自己的思想变得迟钝、愚蠢,还让他们误以为已经做到了思想一片空明。而要想真正做到那点,需要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绝高的控制力。

当达到无余三摩地或者说超意识这种状态时,三摩地就进入了无种子三摩地(Asamprajnata)阶段。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有意识的时候集中了精神,思想只是成功的缓和了心念变体的活动,把它们镇压了下去,它们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以潜伏的势力或印象存在。这些势力,或者说种子,一旦有了机会,还是可以再次活跃起来再起作用的。但当你以几乎摧毁思想的代价而彻底断灭了这些势力时,三摩地就成了无种子三摩地。思想里再也不会有这些势力或种子,也就没有办法再一次的产生这些思想,也就不再有生生不息的生死轮回了。

你可能会问什么状态才是无思、无识呢。事实上,我们所称的知识跟超知识相比,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状态。你必须时刻记得,极端的情况往往看上去都很相似。以太的极轻微的震动以黑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中级的震动以光的形式出现,高度的震动则又回到了黑暗的状态。同样的,无知愚昧是最低级的状态,知识是中级状态,而超知识才是最高级的状态而其中无知和超知识这两个极端看上去是很相似的。知识自身则是一个派生出来的东西,一个组合,它并不是一个实体。

持续不断实践,集中精神以实现超知识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所有那些不安定的潜在的旧势力都会被断灭,当然这中间也包括那些美好的势力。这跟那些用来清除金矿石中杂质的化学药剂是类似的原理。当金矿石被融化了之后,那些杂质也随着化学药剂一起燃烧掉了。就这样,这个持续不变的控制力将会断灭掉先前的坏势力,然后最终把好势力也一并毁灭了。这些好势力和坏势力互相毁灭之后,最后只剩下了光辉的灵魂,无拘无束,既不受好势力影响也不受坏势力影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然后这个人就会了解他现在既不受生死的约束也不需要天或地,他没有前行也没有后退,真正运动的是人类的原始状态,运动只是人类原始状态在灵魂上的反映。我们也是这样实际上是心念在不断运动,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变体,而我们却以为我们自己就是这些不同的变体。但所有的这些幻象最终都会消失的,当自由的灵魂支配我们——注意,是支配我们,而不是向我们祈祷或祈求时——它所希望取得的一切都将立刻得到满足,而它想做的任何事情它都可以随意去做。

按照数论哲学,神是不存在的。该哲学首先认为,宇宙中应该没有神,因为如果有神的话,他应该是一个灵魂,而灵魂要么是受约束的要么就是自由的。如果灵魂是受约束的,那一个受到人类原始状态约束或被人类原始状态控制的灵魂怎么能创造万物呢?它本身还是一个奴隶呢而从另一方面说,如果灵魂是自由的,那灵魂为什么要创造、控制万物呢?它本身无欲无求,所以根本不必创造所有这些东西。另外,数论哲学认为,有神论根本就没有必要,人类原始状态就可以解释一切了,要有神论有什么用呢?但是卡皮拉(Kapila古印度学者)认为,实际中是有很多个灵魂的,这些灵魂差一点就能达到完美的状态了,但就因为不能够完全的放下所有的力量而功亏一篑,这些灵魂的思想为了以后能支配人类原始状态而一度与人类原始状态相结合。这些灵魂就被称之为神。这样的话,我们就都可以成为神了,根据数论哲学,《韦达经》(注,印度的重要经典,包括多部具体的经典,如《薄伽梵歌》。)中所说的上帝实际上就是这些自由的灵魂,宇宙中再没有一个能超越它们,神圣而永远自由的造物主了。

另一方面,瑜伽士认为:“不是这样的。神是存在的;在所有这些灵魂中,有一个独立于其他灵魂之外的灵魂。它就是永恒的造物主,永远的自由之灵,一切教师的导师。”但他们也承认,数论中说的与人类原始状态的结合也是存在的。尽管在没能达到最终目标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瑜伽士一直是宇宙一些地方的统治者;但他们都是没有修行完满的瑜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