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作风高于一切
19527700000012

第12章 工作作风是良好作风的核心(2)

公元前359年,商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欢迎。商鞅对秦孝公说:“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大业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欢乐。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不附合于俗人,要建成大业也不要去和百姓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的传统。”

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法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居乐业。”商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一般的学士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之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拘泥于现状;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死守成法。”

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商鞅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百姓编为5家一伍、10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告发犯法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投敌给予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为了私利而持械斗殴者,按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不等的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皇室贵族若不能建立新的军功,不能继续享受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示其尊荣。

法令已经制订出来,但尚未公布,商鞅担心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3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10金。百姓们感到这事也太离奇了,没有人动手去拿。商鞅又说:“拿过去的赏50金。”这时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给此人50金。

于是,商鞅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后来的强大,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商鞅结合秦国当时的状况,坚持锐意革新。

创新的精神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一个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要对现状有所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对摄影者来说,提起“樱花”胶卷,他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说起柯尼卡可能就很少有人不知道了。其实“樱花”胶卷是柯尼卡的前身,它的转变历程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大的企业也可能衰落,但是只要能在逆境时抓住机会,还可以再创辉煌。

自照相问世以来,由于受人的爱美之心、怀旧心理、纪念情感等要素影响,胶卷的消费成为团体、尤其是家庭的一个不小的开支。在日本,经过数年对彩色胶卷市场的竞争与拼杀,富士和樱花这两个品牌逐渐占领了主导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初,樱花胶卷统摄半壁江山,但渐渐地,从80年代开始,富士胶卷在繁花似锦的招摇中,以万仞雪山的皑皑气质,将彩色胶卷市场不断地圈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比较两个产品,质量相差不多,为什么富士可以脱颖而出呢,关键就在于富士胶卷导入了CI战略,使“富士绿”成为商品包装的标准色,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樱花”这个商标给消费者的感觉是色彩柔和、轮廓模糊,带有粉红色的联想,女性色彩过浓。而摆弄相机大多又是男性,且日本男性大男子主义严重,它的落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落败的“樱花”没有就此泄气,而是立即吸取教训,向对手学习,生产“樱花”的下西六照相工业公司也导入CI工程,将公司更名为柯尼卡,“樱花”也同样更名为“柯尼卡”,并以“柯尼卡蓝”作为新商品包装的标准色,与富士抗衡。

但先前的市场必经已经失去,光靠这些是找不到大的发展机会的,他们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听到冲洗胶卷的工艺人员普遍反映,业余摄影者一般在使用36张的胶卷时,总是剩下1-2张未曝光的,为此感到很遗憾。而在使用20张的胶卷时,便尽力想多拍几张。柯尼卡公司立刻意识到了这个机会,果断决定:生产24张一卷的胶卷,但价格与竞争对手的20张一卷的一样。这样的话成本只增加一点,却可能找到更多的销售机会,结果不出所料,柯尼卡公司重又在五彩缤纷的彩色胶卷市场中找到自己的领地。企业竞争,许多时候优势与劣势就在于那么“一点”。“一点”胜,赚个满钵,“一点”败,全盘皆输。柯尼卡公司的这“一点”,独出心裁,与其它品牌区别开来,垒高了后来者进入的门槛,它的精明再一次创造了企业的卓越。其实柯尼卡公司的锲而不舍才是其东山再起的真正动力,正是因为他们从未放弃过,在听到一个不相关者的说话时,他们才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动作果断,闪亮出场。柯尼卡的事例还告诉我们企业做领跑者时需要警惕跟随者,企业在落后时需要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管理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1)引进一种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新的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形式。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能封闭自己的思维。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创新。公司之所以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他们能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

皮尔·卡丹——这一世界著名服装品牌,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创立经过了一番非常曲折的过程。卡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生活的困窘让他过早就开始自立,但他从小就显示出了对服装设计的热爱和独特的天分。在他17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巴黎的一个酒吧借酒浇愁,一位伯爵夫人坐到他旁边和他说话。她问他:“你身上的衣服从哪儿买的?”,卡丹据实回答“是我自己做的。”伯爵夫人非常吃惊对他说:“孩子,努力吧,你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的!”这句话给了卡丹很大的激励作用,1950年,在巴黎,年轻的卡丹租了一间简陋的门面,挂上了“皮尔·卡丹时装店”的牌子——开始了他的服装大师之旅。在他自己的勤奋努力下,1953年,他举行了第一次女式时装展示会,由此,皮尔·卡丹的名字赫然醒目地出现在许多报纸上。

卡丹成功了,但他并不想因循守旧。在当时的巴黎,男性时装没有市场,在服装业界是不入流的,但是卡丹不信这个邪,在1959年,卡丹大胆举办了既有男装系列,又有女装系列的时装展示会。但结果是残酷的,他的异想天开遭遇的是冰天雪地。同业的冷落和指责一起袭来,他被赶出服装业的“顾主联合会”。

卡丹没有放弃,他认真研究,发现这个时代的巴黎青年,追求独特的个性,喜欢张扬。卡丹大胆突破,设计了时代感强烈的“旷”字牌服装——图纹对比和谐,宽窄长短相宜,生气勃勃,豪放洒脱,体现舒适、飘逸、挺拔和争娇斗艳、古朴典雅的风格。“旷”字牌服装赢得了挑剔的巴黎顾客。演艺界名流、社会上层人士、达官显贵等争相慕名前来订制服装,卡丹时装店门庭若市。三年后,他重返“顾主联合会”,还毫无争议地将主席的头衔戴在自己的头上。

法国是世界时装中心。20世纪60年代以来,卡丹一直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派代表人物。他的时装,突破传统,追求创新,式样新颖,色彩鲜明,线条清楚,可塑感强,再加做工精细、质地华贵,因而得以独领风骚。对于创新,卡丹曾风趣地说:“我已经被人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但是,骂我的人,接着就做我所做的东西……我是冒险家,我制造报纸第一版新闻已经不是一次,事实证明我成功了。”

作到了这一点已很不错了,但卡丹的目光更高,他更想将自己的服装推向世界,但这又谈何容易呢,卡丹的思考最后落在了“让高雅大众化”的经营战略上。他的经营理念是:时代不同了,明星制的模式必将走向死亡,该到了迎接“大众化时装的时代”了。1961年,卡丹首次设计并批量生产流行服装,一举获得成功。此后,他连连推出各种式样的、不同规格的流行成衣产品,产品常常供不应求。卡丹不断地扩大公司规模,以顺应大众化市场的大量需要。70年代末,卡丹设计的一种宽条法兰绒上衣,风靡法国、美国,使巴黎、纽约的“绅土们”为之倾倒,如醉如痴。随后,他立刻将其批量加工,投放“大众化”市场。就是这样,他一面设计出高雅的、领导潮流的新颖时装,一面将其投人大批量生产,占领最广泛的市场。20世纪70、80年代,他所设计的许多时装,被推举为最创新、最美丽和最优雅的代表作,并三次获得法国时装的最高荣誉奖——“金顶针奖”。

成功之后,卡丹遇到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业问题——盗版,很多服装厂家纷纷仿制他的产品,一时间销售额有下滑趋势,卡丹非常聪明,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处理办法,反而同意把设计方案卖给厂家生产,把他的商标转让给经营者,有意合作的厂商可以使用“皮尔·卡丹”商标,只是必须付7%-10%的转让费。尽管转让费高了些,可厂商还是纷至沓来。美国有一个叫图林的商人用了皮尔·卡丹的商标,一年可以多赚2000多万美元,如果不用“皮尔·卡丹”商标,产品几乎卖不出去。短时间内,皮尔·卡丹就签了6000多份合同。

皮尔·卡丹的成功,取决于他对事业的狂热追求,这是一个企业家必需的精神素养。卡丹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其实,在春风来到之前,他更多的是在泥泞的路上奔波与探索。在困境中没有放弃,成就了他的“服装帝国”的伟业。他的成功,还来自他持续不断地创新精神。敢于突破,更敢于标新。

而创新的孪生兄弟,则是进取心,进取心是指个体面对困难时战而胜之的心理冲动。它是个体战胜困难的动力源泉。稳定、持久的进取心,能支持主体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而走向成功。

了解航海术的人都知道,刚造出来的航海罗盘,在没有磁化前,指针方向混乱;一旦磁化,就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指向同一个方向,并且永远指向那里。在人的身上,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进取心。它使我们向目标不断努力,不允许我们懈怠,每当我们达到一个高度,它就召唤我们向更高的境界努力。有人向美国薪水最高的职业经理询问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还没有成功呢!没有人会真正成功,前面还有更高的目标。”

一个人一旦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前进的习惯,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质和坏习惯都会逐渐消失。在个性品质中,只有被鼓励、被培养的品质才会成长,而消灭不良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人生想达到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进取心的辅佐,再大的雄心壮志也会逐渐退化,甚至尚未发挥任何作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前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山村里,住着一位卑微的马夫,后来这位马夫竟然成了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他就是查尔斯·齐瓦勃先生。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其成功秘诀是:每谋得一个职位,他从不把薪水的多少视为重要的因素,他最关心的是新的位置和过去的位置相比是否前途和希望更远大。

他最初在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工厂做工,当时他就自言自语地说:“总有一天,我要做到本厂的经理。我一定要努力做出成绩来给老板看,使老板主动来提拔我。我不会计较薪水的高低,我只要记住:要拼命工作,要使自己的工作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我的薪水。”他下定决心后,便以十分乐观的态度,心情愉快地工作。在30岁时,他成了卡耐基钢铁公司的总经理,39岁时,他又出任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齐瓦勃只要获得一个位置,就决心做所有同事中最优秀的人。当同事抱怨待遇低微时,齐瓦格把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工作上。他明白,目前的待遇或多或少,与他将来注定要获得的财富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计较这几美元是很无聊的。他看清了周围人的卑微愿望和平庸命运,也在自己的卓越之路上默默努力。他做任何事情都保持乐观的心态、愉快的情绪,他在业务上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人们习惯于把难度高的事情都交给他来处理,他渐渐成了公司的主心骨。

齐瓦勃的成功就在于他有持之以恒的进取心,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始终将奋斗的枪口瞄向更远的靶子。

卡内基曾经说过:“有两种人绝不会成大器,一种是非得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人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去做应做的事,而且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必将成功,这种人懂得要求自己多付出一点点,而且做得比别人预期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