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80年代后女孩
19526900000029

第29章 关于冲突:我是我自己的(2)

八哥评论:家庭对女孩的吸引力减弱了,社会对她们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这并不是她们有意要离心于家庭和父母,而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所面临的新问题。

7.我不再是一个小女孩

女孩们一天天的长大,却发现有了许多问题,女孩们好烦恼,好困惑。

“真讨厌,整天把我叫小女孩,我已经长大了!我几乎是挣扎着叫嚷:我不再是一个小女孩了!我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去处理事物的能力。爸爸妈妈不用管我太紧,别老是一副提心吊胆担心我的模样。我已经长大了嘛,我现在是初三学生,明年就要读高中了。院子里的小孩子开始叫我‘大姐姐’了。许久没有见面的亲戚和父母的朋友到家来做客,都惊奇地说:‘两年不见,都成大姑娘了。真应了那句话——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班主任,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我长大了。”

我已长大

这是一个少女倾吐的心声。它表露了青春期女孩们共同的心路历程。她们有一种长大成人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向。

性成熟使女孩的第二性征突现,使女孩们意识到这是自己接近成人的标志;而亲朋好友的夸奖、异性的“注目礼”,都让女孩们产生了一种愉快、惊奇甚至有点不安情绪体验着“成人感”。女孩开始希望自己有一个单独的小房间,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哪怕只给一个箱子或者一个抽屉,以便能把自己贴身的东西和日记锁起来;女孩向父母索要拥有独立空间的权利,同时希望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尊重自己,喜欢别人;以商量的口气、讨论的方式和自己讲话。女孩在向所有人发出“人格独立”的信息——“我不再是一个小女孩了!”

长大的女孩正走向成熟:渴望走出长辈的庇护,甩开父母的拐杖,拥有一个自由的、自己的精神天地。这种“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正是她们成长的动力。它促使她们深入地了解自己,展现自己的个性,发展独立的人格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沟通是把金钥匙八哥评论:

时代的呼唤,让女孩们感觉长大了,大得可以飘浮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不知道当遇到狂风的时候,她们是否还能把握自己飘泊的方向。

8.我爱他们也讨厌他们

父母、老师是生她、养她、教育她的人,本应能融洽相处,可他们的关系又怎样呢?真的好耐人寻味。

(1)与父母的关系

一位少女曾告诉我:“我爱爸爸妈妈,但我又讨厌他们。”当我与许多女孩面对面的交流时,她们像找到了一条心灵畅通的管道,把积存许久的苦闷,毫不遮掩地向我倾诉。她们有的与爸爸、有的与妈妈、有的与老师相处的感受与这位少女相似。青春期的女孩与大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产生的心理距离加深了两代人的隔阂。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代际冲突。

青春期少女身心“疾风暴雨”般的变化,使得女孩自己及朝夕相处的父母、老师都无所适从。面对困惑,代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有的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和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他们不但适应孩子的心绪化,还为迷茫的孩子导航;沟通管道流畅,关系十分融洽。

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南宁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女孩刘娜,听到伙伴们七嘴八舌地数落父母,庆幸地说自己的父母对她能尊重和理解,自己不觉得与父母在一起有烦恼和困惑。女孩们听了羡慕不已。有位叫丘佳的女孩讲,她的父母远在日本,彼此很难相见,但她从父母的来信及在电话里关切的话语,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真爱,她十分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她无限感慨地说:“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感受一切,能更好地理解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因而我与父母的关系融洽。”

也许特殊的生活经历给了她可贵的感悟,使人间情感达到如此美好的意境。丘佳的例子说明青春期的女孩有能力处理好代际交往产生的冲突。

女孩生活的空间大多在校园和家里,与成人相处更多的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因而代际冲突的主要对象也正是他们。不足为奇,如同锅碗瓢盘接触,难免磕磕碰碰。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方能消除障碍。

青春期的少女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产生的“成人感”与父母“你是小女孩”的观念恰恰相反,这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他们恐怕也是这世界上最累最苦的父母了。常规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出于面对中国“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压力,有的是看到社会激烈竞争产生了危机感,有的是怀有惟独一个孩子输不起的心理压力,因而对女儿“读书”、“成才”往往怀揣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情结,无论工作多繁忙、家境多困难,父母对她们倾注心血、耗尽积蓄,无怨无悔。父母自己认为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未来的设计师。由于父母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依据去设计美好的蓝图,免不了以自己的爱好代替女孩的爱好,把自己逝去的青春梦想寄托于女儿身上,或仍放不下“包打天下”的习惯,希望女孩读“热门专业”,以便将来在“职业市场”谋生有保障。

请不要为我安排人生我想对女孩说:对于父母为女儿设计的“明天”,你应该只作为“参照”或“走自己的路”。花季里的女孩,你的想像翅膀早已在蓝天翱翔。你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对自己的“明天”有着自己的设计和实现自我的强烈要求;对升学、成才或将来的前途事业等人生重大问题,有自己的选择。也许这样的设计和选择有些幼稚不成熟,但毕竟是你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有位初中毕业的女孩,选择了一所园林中等专业学校。她认为园林管理专业虽然现在挺冷门的,但肯定大有前途,她不愿在已经显得拥挤不堪的“热门专业”这条道上挤。从她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的那股豪气看,她比要她挤“热门专业”的父母无疑更有眼光。

女孩本身对前途、事业的看法父母与的期待发生矛盾,奏响了代际不和谐的音符。

女孩对未来的设计,做父母的应当帮助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恰当的选择,切不可包办代替,也不可强迫女儿服从于自己。要知道选择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选择,这个人也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应让女孩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同时,培养责任心,主动迎接挑战和竞争。

其实我也理解你电影《青春之歌》中女主角的扮演者——著名电影演员谢芳,她惟一的孩子张京高考落榜后选择了自学美术,她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弃了为儿子发展设计的蓝图,竭尽全力帮助孩子走完他自己选择的成才之路。著名的青年演员陶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原希望女儿考大学继承他们的事业。面对女儿选择体操,他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同意女儿到北京发展体操艺术。如果没有父母当初的理解和支持,也没有后来在电影《黑眼睛》中获取成功表演的陶虹了。

也有的父母强迫女儿绝对服从他们的意愿,结果酿成悲剧。有位初一的女孩,父母花了多年积蓄为她买了一架钢琴,可她对弹琴一点也没兴趣。暑假期间,父母逼迫她练琴,不弹不行,而她却天天都想与伙伴们去游泳,结果这个性情刚烈的女孩把自己的三根手指砍伤致残,以此反抗父母的强制和表达自我选择的强烈愿望。

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代际冲突的恶果。

(2)与老师的关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李商隐的两句诗形容老师的一生恰到好处。无论谁,成长过程中老师给予的启蒙教育都使自己终身受益,感激之情刻骨铭心。往往对老师有极大成见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倍觉老师当年的教育多么的重要,老师是那么可亲可敬。因而,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老师与学生的冲突。俗语讲:“不打不相识。”文雅点儿说:“撞击产生心灵火花。”师生之情会在冲突化解之后,升华到和谐的境界。

撞击产生心灵火花学生与老师的冲突,起因于各自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这就会产生服管与不服管、控制与反控制的角色心理冲突,具体体现在老师与学生相互不认同。其中最典型的不外乎“角色期待”的问题。例如:老师期待学生听话,不顶撞老师,否则觉得学生思想偏激,不听指教;而学主要求自由平等,否则认为老师搞思想专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满怀很高的“角色期待”,经常苦口婆心,可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老师会产生埋怨情绪;学生则会讨厌老师唠唠叨叨。

青春期的女孩,情感丰富强烈,又脆弱容易波动,对老师与学生“亲疏有别”的态度特别敏感。因为青春期的她们特别在乎老师的评价,老师对你的亲疏直接反应了老师对你的态度和意见。何况你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评判。你同样对老师的“期望值”很高,若老师稍有偏差,你会对老师产生看法,心理隔阂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老师与学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和沟通,在师生“角色期待”达到共识的情况下,她们与老师的冲突才能化解。

八哥评论:

新新女孩的生活是充满矛盾的,她们想冲破世俗的社会,生活在属于她们自己的天地间,可不知道她们的矛锋利一些,还是社会这块盾更坚固一些呢?

9.她们有自己的主张

女孩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不信你听新新女孩说:

听听我的建议好吗凭什么要把他们梦想寄托在我身上呢?就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有了我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可以想像他们的心态:孩子总算赶上好时候了,一定要她成我们所未完成的“夙愿”。

我一上小学,他们就送我上绘画班、电子琴班、国际象棋班、电脑班、武术班,每个周末都忙得团团转。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我偏不按照他们指引的道路“前进”。终于有一天,我坐在电子琴边,噘着嘴,两只小手攥成拳头,不管他们如何“威逼利诱”,死活不肯往琴上放。

他们气坏了,才小学三年级,就敢犯犟,就有反抗意识。要是搁他们小时候,家长早一巴掌打过去了。其实他们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不就为我多学点技能吗?我并非不懂大人们的心,可他们越逼我,我就越不干。我做了太多遵从他们意志的选择,但我也有自主的权利啊!

他们最终能想通也是因为单位同事的一句话。她是搞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她说:“我们凭什么要把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她们的快乐要靠自己争取,孩子并没有取悦我们的义务。”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他们。于是,他们再也没有逼迫我练琴。

让我自己选择之后,却收到了奇妙效果。没有逼迫,我反而有了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弹奏不少曲子,更迷恋上了音乐。其实,兴趣和自愿比压服和强迫有效得多。人的成长就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我,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开放、追求时尚、比较自我叛逆可能是她们这一代的共性,如果家长们强行压迫,那么可能由叛逆成为孤僻,由孤僻变成偏激了。所以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规范她们。

“理想主义者”必须与“新新人类”相互包容。没有相互间的理解与包容,就不会有和谐、融洽的环境。的确,要在两代人之间拥有平等的友谊、获得内心的尊重并不容易。像成人之间一样,友谊来自了解、体谅,来自宽容。

刘女士告诉了我她是如何理解她的女儿的。

我和先生生于上一个时代,价值观、文化取向、待人接物的态度与女儿迥然不同。我俩都是“理想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群体共同目标,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到了女儿这一辈,她不完全这么看。她不爱当班干部,不乐意“抛头露面”。起初,我还认为她怕耽误学习,苦口婆心地开导她。可她听了半晌来了一句:“妈妈,我不是那种能够一呼百应的人。”那种按照自己内心要求行事的态度,很自然也比较自我,让你说不出是赞同还是反对。

我曾特别留意过关于“80年代后”人的相关特点分析。有评价说他们是:开放、追求时尚、比较自我。说实在话,有些做法我不同意,但是,我能按照自己的模式Copy女儿吗?

相互包容有多好,我特别同意这样的说法:向新一代学习知识和思考方法。别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并强迫别人遵守。

我想,女儿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她也许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吧!当然了,这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范围之内。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她和另外两个女孩决定去郊区玩一天,住一夜。那天,她一直在打电话和联络这件事。可那两家的家长说不行!除非有一位家长跟着。女儿心有不甘,和两个同伴商议如何瞒天过海……自始至终,我一直在旁边听着,可她没有问我一句,因为她知道,我肯定会同意。

当一切都安排好了,她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我希望能有一位男生同去,以便安全。她立刻跳起来:“那别的家长还不干呢……”

八哥评论:

宽容可以使人的性格改变,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呀!当宽容不复存在,那么孤僻与偏激便会占据人的心灵,那时的女孩变得恐惧,就不会那么可爱、纯洁、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