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19525600000008

第8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8)

参加起义的百姓径直冲向王宫,高呼“交出厉王,取其性命”,厉王见起义队伍声势浩大,不敢出来,他在随从的掩护下,从后院出逃,藏到彘(今山西霍县)的一个地方,在那里藏匿了十四年,不敢出门见人,直到去世也末返回京城。

暴动者闯进王宫,四处找寻都不见周厉王,就迁怒于太子静,声称:“不交出厉王,就用他的儿子代替。”太子静听说暴乱者要杀自己,非常害怕,逃奔到召公虎家,让召公虎出主意。起义者知道太子静逃到召公虎家后,又将召公虎的宅院包围起来,非要让召公虎交出太子,否则此事不会完结。

召公虎看着蜂拥而来的暴动者,潸(shan)然泪下,说:“想当年我屡次规劝厉王要施仁政,与民休戚,他就是不听从,如今百姓群起而攻之,弄得个四处逃散,真是老天有眼呀!”为了将此事平息下来,召公虎准备将自己的儿子交出来做替罪羊。家人开始时不肯,他便解释道:“身为人臣就应尽忠。如果我今天把太子交出去,他必死无疑。厉王肯定会以为我把他的儿子视为仇人发泄怨恨。毕竟我是臣子,事事都得为国君着想。”家里人听了之后,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把召公虎的儿子扮成太子的模样交了出去。这样太子静的性命才保全下来。

暴动的民众杀了“太子”后怨气也就消了,人群渐渐地散去。

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太子”被杀,朝中大臣不敢接厉王回宫,也不敢拥立太子静即位。于是由召公虎与另一位大臣周公共同管理朝政,这在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这一年为共和元年,从此中国人有了确切的历史纪年。

大将蒙恬、蒙毅

蒙恬的先人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事奉秦昭王,官职做到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作为秦将,讨伐韩国,夺取了成皋、荥阳,占据了三川郡。第二年,蒙骜攻取赵国,夺下三十七个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进攻韩国,又取下十三个城邑。五年,他进攻魏国,夺取二十座城邑,占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死了。他的儿子名叫武,武的儿子是蒙恬。蒙恬精通狱法,做了狱官。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是秦国裨将军,与王翦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杀了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取楚国,虏获楚王。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为这种家世得以当上秦将,去讨伐齐国,大破齐军,被始皇拜为内史。秦国已并吞天下,就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收取黄河河套以南。秦始皇为巩固北方边防、防止匈奴入侵,下令蒙恬把原来燕、赵和秦的长城连接起来。蒙恬借地势之险,设置要塞,连接三国旧城,又向东向西延伸,筑起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东西万余里。这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万里长城。

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也很宠爱他,信任他,并提拔他的弟弟蒙毅为上卿。蒙恬在外手握重兵,蒙毅在内参与秦始皇大事的决策,其他将相没有人敢与他们兄弟相争。

赵高因其父之罪,生下来便受了宫刑。秦始皇听人说他精通狱法,便选拔他做中车府令,并派他教儿子胡亥审案判罪。赵高得以为胡亥出谋划策,胡亥很宠信他。赵高犯了罪秦始皇派蒙毅审问定罪,蒙毅认为应该判死刑。而秦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就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冬十月,秦始皇出游,带着左丞相李斯,小儿子胡亥,以及赵高等。他们一行到九嶷山祭祀了虞舜,又沿长江而下到钱塘,上会稽,又北上至琅蚜,在平原津突然生病。病势越来越重。第二年七月,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李斯秘不发丧,只有胡亥、赵高等少数几个人知道真相。

赵高怨恨蒙毅,便想趁机除掉蒙氏兄弟和公子扶苏。与李斯密谋后,诈言秦始皇发布诏书,立胡亥为太子,派使者送信给扶苏,说扶苏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还上书诽谤,散布不能回朝做太子的怨言;蒙恬知道扶苏的计谋,不报告,不矫正,所以赐扶苏、蒙恬死,将兵权交给王离。

扶苏看了使者带来的书信,大哭一场,要自杀。蒙恬对扶苏说:“皇帝出巡在外,未立太子;使我带三十万大兵守边疆,派你来做监察,这是使天下安定的重任。现在只是来一个使者,怎么知道不是有人搞阴谋欺诈呢?上书弄清真相再死也不晚。”而扶苏却说:“父亲叫我死,怎么能不死,还请示什么?”说完就自杀了。蒙恬没有自杀,被拘禁在阳周。使者回去报告。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很高兴。便想赦免蒙恬。赵高深感蒙恬不死总是自己的大患。便向胡亥说:“我听说先帝想从诸公子中选举贤明的人立为太子,而蒙毅却多次进谏说‘不行’。如果知道太子您贤明而很久不立,这是不忠啊。依臣之见;不如杀了他。”胡亥听了之后就在蒙毅为秦始皇祈祷山川的代州抓住了他。

秦始皇的丧事到咸阳才办,下葬后,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由于赵高亲近二世,便日夜毁谤蒙氏兄弟,想制他们于死地。

子婴进谏说:“现在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谋士,可是您却想一天之内都丢弃他们,我认为不可以这么做。我听说轻虑者不可以治理国家,独智者不可以当君王。诛杀忠臣而树立无德之人,对内使群臣不相信君王,对外使斗士的心相离。我认为万万不可以这么做!”

胡亥不听,却派御史曲宫传令到代州,命令蒙毅说:“先帝想立太子而你却非难这件事。现在丞相认为你不忠,罪过殃及宗族。我不忍心,就赐你死,你是很幸运了!你自裁了罢!”蒙毅说:“我不能理解先主的意思,我从年少时就侍奉始皇,一直到他去世,但我不知太子的能力,太子单独去周旋天下,离各公子都很远,这我一点不怀疑。其实先主想举贤明为太子也是多年了,我有什么意见敢进谏,有什么顾虑敢去参谋呢?不是我掩饰自己想逃避死亡,是因为怕连累先主一世的英名,希望曲宫大夫为我考虑,使我了解死罪的真实情况。过去秦穆公杀了三个贤良,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个君主,都是因为这些重大过失,而失去了人心,让众人唾骂,认为君主不贤明,所以在诸侯中声名狼藉。所以说:‘用仁道治理天下的人不杀无罪者,不惩罚无辜者’,请大夫三思!”使者仍按胡亥的意思,杀了蒙毅。

二世又派使者到阳周,对蒙恬说:“你的罪过太多了,况且你的弟弟有大罪,按法也涉及你。”蒙恬说:“从我的先人起,一直到子孙,功劳可以到秦三世了!现在我率三十万兵,虽然被囚禁,但势力足可以背叛秦,可是我知道人必须守义;不敢辱侮先人的教导,以不忘先主。历史上许多君王都是因用人不当而身亡国灭。所以我认为过失可以改而谏言可以使人警觉。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免于其咎,我以谏而死,也愿意陛下为万民百姓着想。”使者说:“我受诏来执行刑法,却不敢把将军所说的话告诉皇上。”蒙恬感叹道:“我对皇上有什么罪呢?为什么没过错却要死呢?”过了一会,慢慢说;“我的罪是该死啊,北起临洮,东到辽水,西南至海上的万里长城,这其中不是断了好多地脉吗?要没有罪过这就是我蒙恬的罪过了!”于是他吞药自杀而亡。

宋楚之战

公元前643年,管仲死后的第二年,齐桓公也死了。齐国的几个公子为了争夺王位,明争暗斗,兵戈相见。一时间,国内烽烟不断。公子昭在国内连立足藏身之地都没有,赶紧逃往宋国,请求政治避难。齐桓公苦心经营的霸主地位也就宣告结束。

宋襄公本来好管闲事,现在一见公子昭疲于奔命的狼狈样,“腾”地一下,他的火就上来了:“来人,给我通知各诸侯国,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闻听此言,公子昭感动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谢谢大王!”宋襄公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明天各国的国君就会率领各自的军队来护送公子。”可过了几天,只有三个不起眼的小国派几位将军带很少兵马前来同宋军汇合,秦、楚、赵等大国根本没有理睬。没有办法,宋襄公只得带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齐国内乱,无君无主,大臣一见公子昭带领四国兵马回来,便大开城门,投降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公子昭也就是齐孝公。

本来齐国最初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宋国帮助齐孝公重得王位,宋国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按说宋襄公应该高兴了,但他却愁眉不展,心中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宋国虽是小国,但宋襄公却野心勃勃,他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但这次约会各诸侯却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秦、楚、赵等国根本没有理他,可见他在诸侯中的威信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为继承霸主之位做准备。宋襄公说:“我想先借大国的力量压服其他小国,再联络大国。目前,实力最强的是楚国,一些小国都臣服于他。如果能先联络楚国,使楚国与我们合作,那么楚国势力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就归服我们了。不知各位有何高见?”大臣们听了宋襄公的想法,都默不作声,觉得宋襄公的想法不切实际,但又不敢直言相劝,目光便都落在公子目夷身上。此时此刻,只有公子目夷的话宋襄公才能听得进。公子目夷也深知这点,便走近两步直言相谏:“我以为宋国是一个小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强,威信也不够高,要想成为盟主,时机还不成熟。再说楚国也不会拱手把盟主的地位让给我们的,望襄公三思。”此时,宋襄公主意已定,哪里听得进去,两眼一瞪,“难道做盟主的机会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吗?我倒要看看楚国能怎么样!”

于是,宋襄公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到宋国商议同诸侯国订盟约之事。楚成王和齐孝公都同意宋襄公的想法,并决定公元前639年7月约各诸侯国国君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召开盟主大会。到了开会那天,宋襄公驾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拦车说道:“别看楚成王答应得痛快,但他也想称霸中原,您只身前去,万一楚成王不怀好意该如何是好,主公应多带些兵马,有备无患。”宋襄公说:“这是一次和平会谈,事先已讲好都不带兵了,我怎么能自己破坏规矩呢?”公子目夷力劝无效,也只得空手跟随。果然,在召开盟主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咄咄逼人,提出要做盟主,宋襄公指责楚成王背信弃义,双方争吵起来。无奈楚国人多势众,宋襄公争执不过,气得面红耳赤,还想争辩几句,只见楚国的随行官员,“刷”地脱去外衣露出一身身亮堂堂的铠甲,各执兵器,逼视宋国君臣,又上来几个彪形大汉把宋襄公五花大绑,押解出去。公子目夷手无寸铁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宋襄公被楚国虏走。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算把宋襄公换了回来。宋襄公这个气呀,他恨楚成王不守仁义,也恨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尤其是弹丸之地的郑国也跟着起哄,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他越想越气,为了出这口气,他决定出兵攻打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赶紧向楚国求援,楚成王没有直接去救郑国,而是派兵去攻打宋国,以解郑国之围。得知国内告急,宋襄公赶紧撤兵回来,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驻扎下来。楚宋两军隔岸对峙,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见楚军仗着人多兵强,竟然白天渡河,不把宋军放在眼里,就对宋襄公说:“主公,现在趁他们正在渡河,派骑兵迎头痛击,一定会杀得他们人仰马翻。”宋襄公直摇头说;“宋国是仁义的国家。怎么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与人开仗呢,这样太不仁义了。”正说着,楚军已经迅速渡河上岸,正乱哄哄地排队形,公子目夷急得直跺脚,又对宋襄公说:“不能再讲仁义了,趁他们阵形未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定能取胜,如果再不动手,可就来不及了。”宋襄公有些生气了,责备他说:“人家的队伍还没排好,你却开始冲锋,会让人家说宋国无大将之风,等他们把队伍排好,再战不迟。”说话间,楚国兵马已排好阵势,战鼓齐鸣地向宋军杀来,楚军如决堤的洪水,漫天卷地一阵冲杀,令宋国军队无法阻挡,纷纷败下阵来。宋襄公在战车上仗剑指挥,还想抵抗。一阵乱箭射来,腿上已中了一箭,鲜血直流,亏得公子目夷率几员战将,拼力厮杀冲开一条血路,杀出重围,逃到宋国国都商丘。

宋国百姓,议论纷纷,都说宋国不该和楚国打仗,更不该用那样的打法。听到老百姓这些话,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不紧不慢地说:“讲仁义的人都是这样打仗的,战场碰到受伤的人就不能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该捉他当俘虏,这样,天下人才会心服口服。”公子目夷气不过说:“战争是无情的,你不伤害受伤的人,他也会伤害你,你不去活捉头发花白的人,那就等着他来把你捉去吧,主公,你倒是讲仁义,可结果呢?你还不清醒吗?”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箭伤复发死去。

齐桓公的雄图霸业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齐桓公请管仲做相国,帮助他整顿内政,联络外交,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策略。

管仲作了相国后,又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些贤士,齐桓公对他们一一量才而用。齐国的有识之士多了起来,国家也更加富强了,齐桓公对管仲也更加信任了。他曾对大臣们说过:“国家大事,均由管仲决定,无论何事,先禀告管仲,再禀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