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没有来得及完成灭商的夙愿,便得病死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武王。吕尚继续辅佐周武王聚集力量,准备时机,终于在牧野彻底打垮了商朝的主力军,约公元前1027年,商朝灭亡了。吕尚由于在伐商的战斗中为周朝立了大功,被封在齐(今山东中、南部),成为历史上齐国的始祖。
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
在我国历史上,商朝的成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第二个奴隶制大国以后,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成汤到商纣王共延续了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六百年。
从第六代商王仲丁开始,王室内部就不断的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使商朝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一些原来臣服商朝的部落、方国也乘机向商王朝进攻。虽然在第七代的商王祖乙时,平服了外部的进攻,但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王位的斗争仍然没有解决。而且自成汤以后,就有五次迁徙国都,给人民带来不少的灾难,引起了人民不断的反抗。这就极大的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到了第十代商王盘庚时,为了摆脱这种混乱的局面,巩固其统治。他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并采用了成汤时的手段,加强了对内控制。才稳定了商王朝的统治局面。
商朝后半期开始后不久,第十一代商王武丁,除了加强内部的控制外,主要对四周一些经常侵犯商王朝的部落、方国进行征服战争。于是商王朝的统治范围就进一步的扩大了。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使商朝这个奴隶制大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武丁死后,除了祖甲在位三十三年以外,大多是些不知道庄稼是怎样种的昏愦淫乱的短命国王。所以到了商朝末年逐渐强大起来了的在江淮流域的东南夷方又经常的威胁着商王朝。到了商纣王(帝辛)的父亲帝乙时,就开始集中力量征伐夷方。帝乙死后,纣王继位,对东南夷继续进行征服和开发战争。直到他的末年才基本上将东南夷平定。
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他对我国东南地区的最初开发和经营,起了一定的作用,为后来中原文化发展到东南地区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他是作过贡献的;但是他又是历史上的一个暴虐的国王。他很荒淫,喜欢酗酒玩乐。为了满足腐化生活,他在国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修建了离宫别馆,又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鹿台和一些林苑等娱乐场所。搜集一些狗马奇物,各种鸟兽养在里面,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宠爱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在这些娱乐场所饮酒取乐。为了他们经常打猎游玩,将耕地荒废。让鸟兽自由生长。还想出各种刑罚来处罚一些贵族、侯国首领和其他人民,榨取财物。还引诱别人的奴隶来供他们使用,因为对东南夷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人民的赋税又大大增加。于是促使本来已经很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巳在加剧,一场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中。周武王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机,领导了一些部落、方国,一举推翻了商朝。
周武王的祖先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古老部族,和羌族中的姜姓部落有过婚姻关系。传说周的始祖姓姬,叫弃,曾在夏朝大禹王时作过农官。因为相传弃是开始会种稷和麦的人,死后被人们尊称为“农神”,叫他后稷。他的子孙中一个叫公刘的才迁居到豳(宾,今陕西旬邑县)。公刘的后代叫古公亶父,因为在豳居住时经常受到戎狄部族的侵扰就迁居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开始改变了戎狄的习俗、修建城郭房屋定居下来,初步形成一个小小的方国,并臣服于商朝,算是商朝的一个小侯国,从此才叫周。到了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时;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与商王朝发生矛盾,于是商王文丁便把季历杀死。由季历的儿子昌继位,仍称西伯,昌在晚年自称文王。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作了许多灭商的准备,他与许多商朝的部落、方国结为同盟,调解了虞(今山西平陆县)、芮(今陕西大荔县)两个小国的矛盾,征服了犬戎、密须(今甘肃灵台县)、黎(今山西省长治县),其势力达到了商朝中心地区的邘(河南沁阳县),将都城新建于丰(今陕西长安西北)。于是商朝的许多部落、方国都纷纷投奔周文王。这就是史书上称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第二年,便在孟津大会诸侯,举行军事演习,同时派间谍入商观察情况。去的人回来说纣王生活腐化;坏人当权,人民怨恨。但武王认为虽然如此,时机还不够成熟,不可讨伐。又过二年,见到商王朝中的一些贵族、大臣都叛商奔周,武王认为时机成熟,便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近卫军)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联合了许多部落、方国东进伐商。
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了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幸臣们商议对策。但是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一说七十万)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的故事)。纣王大败后连夜逃回朝歌。周武王率军追进朝歌的那天夜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己烧死。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1027年。
周公辅成王
武王伐纣成功,从此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周武王实行了封侯制,即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有功之臣封为诸侯来分管各部地区,封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候天子的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相袭,天子对封侯有赏罚予夺之权。
当时,武王把在东征灭殷之战中,战功显赫的军师姜太公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市),称齐国,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今山东曲阜),称鲁国;封弟弟召公于燕国(今北京市一带)。为了制服和笼络商朝的奴隶主贵族们,周武王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商朝的旧地,也成立一个诸侯国,让武庚去统治他们。武王想用这种办法,消除商朝旧奴隶主贵族的敌对情绪。可是把一块地方交给武庚去统治,也让人不放心,于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旧地划分出两块来,让自己的两个弟弟鲜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监视武夷,防止他叛乱。鲜的封地被定名为管国,所以历史上就把鲜叫做管叔鲜;度的封地被定名为蔡国,历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度。
分封完毕,一些诸侯就陆续前往封地了。周公正准备行装,前往鲁地就封,突然发现武王表情沮丧,闷闷不乐。经过询问,才知道武王不愿让几个心腹重臣离开。他想了一下,也觉得周朝初建,百事草创,确实需要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于是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了。
封侯后,各诸侯国如数纳贡,定期朝拜。西周王朝蒸蒸日上,奴隶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周武王由于积劳成疾,病倒了。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儿子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
周公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了,然后又把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少,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又是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先王不少教诲;另外,武王生前与他关系融洽,感情极深,所以如今周公理起国政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非常卖力。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帮助他办事。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古人不剪发,把头发留得很长,洗的时候很费事),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要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半截儿,又有人来报告,他还是握住湿头发出去。一连出去几次,才把头发洗干净。
还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嚼着的食物叫做“哺”,古代就把这个故事叫“一饭三吐哺”)。家人在一旁见了忍不住说:“您不能吃完饭再去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贵客来访,都有好主意要说。我恨不能马上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就这样,周公为了周朝的大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谁料他这么尽心地办事,可还有人说他的坏话。
有一天,手下人来向周公报告;
“公啊,现在外面流言很多,说您独掌大权,要把您的侄子赶走,自己做天子。”
“谁说的?”周公听了,十分生气。
“就是您的三哥管叔和五弟蔡叔他们!连姜太公和召公这些老臣也半信半疑了。”
周公遭到了诽谤,一面更加勤恳地处理国家大事,一面恳切地对人解释。他对姜太公、召公等人说:“先王早就盼望有朝一日天下太平安定。现在刚刚立国,武王死得早,成王又太小,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怎么对得起祖宗呢?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周朝江山,没有一点私心呀!”
姜太公、召公等人被周公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不再怀疑他了。很多人听了周公的解释,又见他确实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办事,也就不很相信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却认为找到了机会,便来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叫他们和自己一起发动叛乱,夺取天下。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也乘机起兵反周。周公果断地下令东征,平定叛乱。经过3年艰苦的战争,东征终于取得胜利,叛乱被平息了。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鲜兵败自杀,蔡叔度做了俘虏,被流放到远方去了。周公又平定了其他地方的判乱,使周朝的疆土大大扩展了。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周朝的首都太偏于西部,离从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把东都建在洛邑。
周公严格遵守文王、武王的遗训,办事节俭,不搞铺张浪费,所以东都没有夏桀、商纣那种倾宫鹿台一类的豪华建筑,但是规模还是很宏伟的。它的内城是9里见方,外城是27里见方,光是内城的面积就有81平方里,一共花了9年多时间才建成。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祖宗营建的地方。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局面。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没能完成的事业。
管鲍之交
从箭射天王的故事可以看到,这时候的周天子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但是,天王的名义还是至高无上的,那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总是打着维护周天子的幌子,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达到称霸的目的。什么叫称霸呢?在混战兼并的过程中,最强的国家成为霸国,霸国的国君就是霸主。霸主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发号施令,说一不二。被征服的诸侯国要向霸主送礼进贡,对霸主要按时朝见,霸主要举行会议或调兵去打仗,也必须服从。这样一来,实际上霸主同天子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
据说,周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个了,其中比较大的只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诸侯国,都想自己当上霸主。因此,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十几个大国,你争我夺,斗争结果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哪几个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因为齐桓公最先当上了霸主,所以我们就从齐国称霸的故事讲起。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省北部。要讲齐国称霸,首先要讲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因为齐桓公称霸主要靠了他的帮助。要讲管仲,又得从“管鲍之交”讲起,因为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的,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饱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