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中,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比如;《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代,危险);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是说:了解敌军,又了解我军,就能首战百胜;不了解敌军,只了解我军,只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军,又不了解我军,这样,每次都必然要打败仗。这是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又比如,《军争篇》所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避开敌人初来士气旺盛之时,攻击敌人于疲劳怠惰的归途之中。这也是对战争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军事家所经常运用。
在治军原则上,《孙子兵法》强调以法治军,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注意政治教育,又有严格的军队纪律和法令来约束士兵。并主张赏罚适当。这些都是历代兵家治军的准则。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孙子兵法》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认为“将帅掌握着老百姓的命运,也主宰着国家的安危”。这就片面地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贬低了士卒和人民对战争的作用,陷入了将帅决定一切的英雄史观。因此,对于士卒不能信任,实行愚兵政策,使士卒耳目闭塞,什么也不知道,只要他们盲目地服从将帅的指挥。还有关于“正在向其本国撤退的敌军,不要阻拦”、“陷入绝境的敌军,不要追逼”等主张,也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虽然如此,《孙子兵法》仍不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
“班门弄斧”的故事
据考证,唐朝柳宗元《河东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就有“操斧于班郢之门”的句子。这一句中的班,指的是春秋末年鲁国的著名工程技术家公输班。斧子是他经常使用的工具。郢,指的是春秋时楚国郢都某一个对掌握用斧技术的工匠的技巧有充分了解的人。柳宗元说自己为王氏兄弟的诗集写序,就象在公输班和郢人面前使用斧子似的不自量力,这是一句自谦的话。宋、元时期,曾流行着“鲁班门下弄大斧”之类的说法。元代关汉卿的杂剧《金线池·楔子》中有“兄弟对着哥哥根前,怎敢弄斧班门,徒遗笑耳”的对白。在这里,“弄斧班门”和“班门弄斧”就只有词序上的不同了。但人们通常以为这句话始于明代无名氏《题太白墓》这首诗,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死后葬在安徽当涂县长江边上的采石矶,来往江边的人,即使不会作诗,也要在墓前写几句。因此便有人写了“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来讽刺那些好在行家面前炫耀自己的人们。总之,“班门弄斧”这句常用的成语,由来已久。
公输班(有的书也把班写成般或盘),鲁国人,所以又称鲁班,也称公输子。关于他的故事,见于《墨子》、《管子》、《孟子》等书。他出身于贵族,致力于工程技术,发明了不少新式武器,改进过生产工具,有巧人、巧匠之称。鲁国虽然最早实行封建改革,可是,在公输班生活的年月里,鲁国的国君却比较保守,不能适应当时急剧变化的新形势,公输班的才能在鲁国得不到施展。于是他就离开了鲁国,南下游历到新兴的楚国,曾为楚国打败越国作出了贡献。由于他将自己的技术为那些雄心勃勃的封建统治者扩展他们的霸业服务,所以便遭到与他同时的另一位在工程技术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却主张发展生产,反对战争的墨子的强烈反对。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先秦古书中有关公输班的故事,多见于有关墨家的记载,并与墨子的事迹联系起来。
据说,公输班到楚国时,楚国正在和越国打仗。楚国处在长江上游,越国处在长江下游。楚国进攻时,是顺流而下,退却时是逆流而退,有利时进攻,不利时退却就难。越国恰恰相反,进攻时逆流而上,退却时,顺水后撤,有利时进攻,不利时退却很迅速。越国因此多次打败楚国。公输班为楚国发明了一种在水上作战的新式武器“勾拒”,帮助楚国多次打败越国。可是,墨子出于他的“非攻”主张,对于公输班这个重大发明,却持反对态度。
传说,公输班又削竹片和木料作成木鸢(冤),可以在天上飞三天三夜不落下来,他自以为这是再精巧不过的了。墨子却很瞧不起地对他说:“你作木鸢的贡献,远不如车匠作车辖的贡献大。车匠一会儿工夫就能用三寸木料削成车辖,车辖是载重五十石的车子上不可缺少的零件,依我看来,有利于人民生活需要的发明创造才是真正的技巧!”墨子没有想到,公输班的这个发明,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的一次重大尝试哩!
《墨子》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公输班特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用的云梯。这时,墨子正在齐国,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日夜兼程从齐国赶到楚国去劝阻。他走了十天十夜,走得脚上打了泡,又磨起了一层厚茧,但他也不在意,只是从身上撕下一块衣裳把脚上的裂口包扎了一下,又继续赶路,一气走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一到郢都墨子就去找公输班,公输班见他来了,就客气地问道:“老先生远方来此,有何见教?”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班一听,很不高兴。墨子连忙说,“我送你千金作报酬如何?”公输班生气了,回答说:“我从来是义不杀人的!”墨子听了,直起身来,向公输班拜了两拜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准备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多的是土地,缺少的是人手,杀掉一些自己所缺少的人手,去争夺一些自己已经多余的土地,不能说这种做法明智。宋国没有罪,无缘无故去攻打它是不仁,你明明知道,却不争辩劝阻,不能说是忠,争辩了没有达到劝阻的目的,不能说是强。你的义是不杀少的人而杀众多的人,这不能说是有见识。”一席话把公输班说得无言以答。墨子说:“那么你就别干了吧!”公输班说:“我已经跟楚王说过了。”墨子说:“那你就带我见楚王去!”公输班说:“好!”于是墨子就去见楚王。
楚王接见了他,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放着自己的轿车不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子;放着锦绣不穿,却想偷邻居的短毡袄;放着好米好肉不吃,却想偷邻居的糠糟,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了偷窃病了。”墨子说:“楚国的云梦泽里,满是犀、兕、麋、鹿,长江和汉水里的鱼、鳖(别)、鼋(元)鼍(陀)比什么地方部多,宋国却是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比起来这不是同好米好肉和糠糟一样吗?楚国有高大挺直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坚实的楠木,芳香的樟木,而宋国连长成材的树都没有,比起来不是同锦绣和短毡袄一样吗?所以,照我看来,大王攻打宋国,不是同样的没有什么道理吗?”楚王说:“不错,不过,公输班已经替我把云梯造好了呀!我不打宋国不行!”
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班。墨子解下身上的带子当作城墙,用写字的小木片作武器,和公输班进行守城攻城的对抗演习。公输班九次变更自己的攻城武器,墨子九次都把他挡住了。公输班攻城的器械都用尽了,墨子守城的办法还多着哩!公输班没有办法了,只好说:“我知道怎样制你,但是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制我,我也不说。”楚王问墨子是啥意思?墨子说:“公输子的意思不过是把我杀掉。他以为杀死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可是他不知道我的弟子禽滑厘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工具,在等着楚国去攻打。就是把我杀死了,也没有用。”楚王看到当时攻宋,没有取胜把握,只好放弃了攻宋的打算。
公输班经过这次和墨子的较量,也认为帮助楚国去攻打宋国不对。墨子说服了公输班和楚王之后,便回去了。走过宋国的时候,正碰上下雨,就在宋国的城门洞里避雨。守门的人,因为提防楚国来攻打宋国,怕混进奸细,也没有开门请他进去。他也没有向宋国人炫耀他的功劳。
通过这些故事,使我们看到春秋末年,生产力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批创造先进技术的人物,而先进技术往往最先运用在军事方面,公输班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至于后世相传的公输班,却成了带有神话色彩的人,被工程建筑方面的各行各业,为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尊奉为祖师,称他为“鲁班爷”,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作为一本历史读物,我们就不去叙述了。
战国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荒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交通出现新的繁荣景象。也就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的卿大夫在长期兼并战争中加强自己武装力量的同时,也向“公室”(诸侯)争夺土地和人民,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形成了“公室”衰弱,卿大夫左右诸侯国命运的局面。社会变革的政治、经济条件都酝酿成熟了。
战国初年,原来“五霸”之一的晋国,这时已是“六卿强,公室卑”,“政在私门”,国君完全由大夫摆布。韩、赵、魏三家先后消灭了六卿之中的另外三家——范氏、中行氏、知氏,进而瓜分晋国,在公元前403年列为诸侯。与此同时,春秋时期“五霸”的姜姓齐国,政权操在大夫田氏手中,并在公元前386年被取代了。这时候,那个名义上曾作为“共主”的东周王朝也和鲁、宋等几个小侯国一样,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而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从此我国的历史翻开了剧烈的统一战争的新篇章。七个大国的诸侯都在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推动下,先后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整饬军队,确立和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进而为扩大势力范围和争夺人民,彼此展开了规模宏大而频繁的进攻战和防御战,胜利者扩大疆土和增加人口,战败者丧失土地和人口。因此,七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是不断变化的,秦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六国。
战国初年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魏文侯选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和军队,西门豹在邺郡(今河南安阳市北和河北临漳县一带)革除社会恶俗,使百姓安心生产,吴起驻守西河郡(今陕西合阳一带)治军有方,秦国不敢东向染指,内有李悝(亏)等人出谋画策,魏国很快崛起成为一等强国。魏国的疆土大致占有黄河西岸的陕西东部,以秦为邻,山西南部,北与赵相交;河南北部一带,东与齐交界,南与韩、楚接壤。魏惠王(因国都迁至梁,又称梁惠王)雄心勃勃,轻视力量积蓄多年的东方齐国和变法之后蒸蒸日上的西方秦国。结果是公元前358年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县东北)被齐国打败,将军庞涓被擒(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记载了这一事实)。接着在西方又败于秦国(公元前310年),国力大衰。惠王害怕秦国的进逼,把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安邑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黄河西岸的大片国土陆续被秦吞并,失去了防御的天险黄河,魏国无力阻止秦国东进了。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把国都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县)。这时韩国的范围包括河南中部和南部,山西东南部,东方受到魏国的威胁,西方守着东进的强秦,南方是不断开拓疆土的楚国,国又无险可守,经常受到周围诸侯国的攻击。韩昭侯时申不害为相,进行了某些改革,国力暂时有所加强。申不害死后,韩国又连年遭到诸侯国的攻伐,毫无抗击之力,只得听任大国摆布,战战兢兢的等待着灭亡的降临。
赵国建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烈侯时任用贤能,节俭财用,国势渐强。赵武灵王又提倡胡服骑射,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拓土千里。疆域包括了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河套一带。西方和南方临魏国,东方为齐国,北方是燕国,西北和胡人等少数民族为邻,成为一时的强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葬送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燕国建都下易(今河北易县),国力较弱。燕昭王时为了增强国力,报齐国破国之仇,遍求贤能得乐毅,联合其他诸侯国出奇兵攻齐,连下七十余城,一度成为北方的强国,致使山戎不敢掠夺燕地。燕国的疆土达到东北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南部。
进入战国以后,齐国更加强盛,占有山东大部,南与楚接界;河北东部,隔清河与赵为邻,北与燕为界;东临大海。建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县)。齐威王时推行法治,反对弄虚作假,煮杀了欺上瞒下、贪赃枉法的阿大夫,各级官吏莫不尽心竭力;又贯彻邹忌提出的鼓励批评朝政的建议,于是齐国大治。军事家孙膑和田忌也得到重用,他们统率大军在桂陵打败魏国的强兵,创出了齐国威慑东方的局面。至齐湣(敏)王骄傲自大,放松了对临国的警惕,结果被燕国将军乐毅趁机出奇兵横扫齐国,只有即墨(今山东即墨)未陷落。后来田单利用乐毅遭诬陷离燕军的机会,以火牛阵破燕军,收复了国土。尽管如此,齐国往日的繁盛再也不能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