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19523600000027

第27章 假痴不癫篇(2)

史应、魏能根据谢廉使批准的行动方案,各自备了百来两银子放在身边,打扮成客商模样,一同到了新都,只说买红花的事。街上的人都知道红花的买卖都由杨某的三管家姓纪的掌管。这个人生性耿直,交易公道,所以客人都愿来找他,生意很好。史应、魏能一经来到他家,讲明来意,还送了土特产。纪老三满面春风,置酒相待。这两个衙门里办事的老手,甜言蜜语,能说到点子上。利用当地有“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之风尚,说动了纪老三,三人要结拜为兄弟。当夜纪老三送他们在红花场庄子客房歇宿。第二天看了红花,讲了价钱,两人给足了银子,纪老三也让了些货,彼此情投意合,还举行了结拜仪式。

在不长的时间内史、魏去了五六次,每次去了,都是你请我,我请你,日日欢饮,与纪老三真个象兄弟,一点形迹都没有露出来。一日饮酒兴头上,魏能对纪老三说:“我们夜里只想睡个好觉。既然是相好的弟兄,该给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才好。在这里,每夜听到鬼叫,连做梦也不安。我从小就怕鬼。”史应帮腔说他也听到了。纪老三点点头,象是自言自语:“一定是云南那个人了。”史应、魏能见露出了真情,却只装作早就知道的一样,不显一点惊异,接茬说,“既然死了,你也应积些阴德,找机会向你家老爷说说,给他用一堆土埋了尸骨也好。为什么抛弃他在那里,使他每夜叫苦连天!”纪老三说:“死是死得很惨,但尸骸原来就埋葬了。不要听外边的人胡猜乱道。”史魏两人又说:“外人都说是抛弃了,二哥又说是埋葬了,若是埋葬了,他怎么这样叫苦?”纪老三说;“两个兄弟不信,我领你们去看。”史应说:“趁着酒兴,斟满热酒,向埋他的地方浇一浇,叫他晚上不要再怪叫。”纪老三叫一个伙计带了酒器,领他俩到了红花场掩埋尸骸的地方。史应、魏能各奠了一杯酒,还向空中作揖说:“云南老兄,请喝一杯酒,晚上不要来惊吓我们了。”两人这时已把周围的暗记认定了。后仍回庄房里宿歇。次日,对纪老三说:“晚上果然安静了,想是云南人那两杯酒吃得快活了。”当天辞别纪老三时,邀请纪老三去成都作客。

年关将到,纪老三到成都买年货,特去史、魏两家拜访。两家住处不远,热情招待纪老三。史应说去市上买东西好好招待纪老三,叫了一个手下出去了。买好东西后打发随去的人先回家做好准备,他却去按察司衙门里头密报给了谢廉使。回去摆出酒肴,正与纪老三接风,吃到兴头上,两个公差跑进去要纪管家去见官。纪老三吃了一惊。史、魏用宽慰的口气说:“自身没有什么事,就去见一见也无妨。”还提出要陪他一块儿去衙门。

纪老三到了按察司,谢廉使不升堂,悄悄叫他进去,向他晓明厉害。纪老三便从头到尾,把事情的过程详细作了交代。谢廉使录了口供。然后,一面派史应、魏能送公文去新都县,要知府立拿杨某正身,一面命捕衙到红花场起尸。

新都知县接了公文,正是除夕,亲自领了三百名卫兵,包围了杨家,捕到了杨某。史、魏指点捕衙起到了尸首,一起赶回成都。大年初一,谢廉使升堂,纪老三作证,尸体为证,有验尸报告,又传来原告对质,杨某只得招认,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不多时,即死在狱中。

本案的侦破,首先是选准了重要的知情人杨某的管家纪老三作为英破口,然后为了接近和取得纪老三的信任,侦察员扮成买红花的客人,买卖中给足银两,送土特产等礼品,结拜兄弟,逐步取得了纪老三的信任,又通过说鬼,探得重要罪证尸骸的埋葬之地。对纪老三采取秘密审讯,录取了重要证人的口供。最后,在掌握了人证、物证之后,采取迅速行动捕到杨某,起了尸骸,使罪犯落网伏法。

“糊涂”知县断纠纷

清朝同治年间,浙江省鄞县的徐知县乘轿外出,行至县城某米店前时,只见米店门前围着许多人,大家你言我语,似乎在争辩着什么。徐知县见状十分奇怪,命差人前去查看。不一会,差人带子两个人来到轿前,一人身穿粗布衣,一脸憨气,一看就知是乡间农民,另一人衣着讲究,自称是米店店主。徐知县问道:“你们为何在此喧嚷?”农民说:“小人父亲有病,前来县城延请医生,途经米店门前时不慎踩死一只小鸡。店主定要小人赔他九百钱,无奈小人囊中仅有三百钱,不够其数,因而与他争论。”知县问道:“一只小鸡怎能值九百钱?”农民答道:“小人也是这样说,但店主说这只鸡虽小,但却是优良品种,只需饲养数月,即可重达九斤,一斤鸡价值一百钱,所以要九百钱。小人实在无法赔偿,请青天大老爷明断,为我作主。”知县转身问店主“果有此事?”店主答道:“一点不假。”知县听后,对农民大声喝道:“你这乡人,行路踏死他人之鸡,理当赔偿,赔偿之数,并不为多。”责农民立即赔偿。农民忙说:“非是小人不赔,实是小人的钱不够。”知县说:“钱不够,可把上衣卖掉,如再不够,本官替你补足。”当时围观众人虽皆愤愤不平,心中暗骂知县糊涂昏愦,但谁也不敢与知县辩理。农民卖掉上衣后,共凑得六百钱,知县又补给三百,立时付给店主,并连连夸奖店主善于经营,不久必将大富。店主喜出望外,叩头称谢,携钱欲去。知县说道:“且慢,本案刚断一半,你如何能走,站立一旁听本官继续断裁。”徐知县清一清嗓子高声宣判说:“谚语云‘斗米斤鸡’,鸡长一斤,向例需米一斗,现店主小鸡已死,无需饲养。死鸡既已得偿,店主所省九斗之米,亦应给与乡人,如此方为公允。”九斗米之价值,远远高出店主所索的九百钱。至此,围观众人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连连称赞徐知县真乃神算。那位农民连忙叩谢。店主听后,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只得将九斗米付给那位农民。

俗话说“十个能说的,说不过一个胡说的。”对于一些喜欢胡搅蛮缠讲歪理的人讲正理,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很难以三言两语使其心服口服。徐知县若硬断店主索价过高,必给人以官压人之感,于是他便佯装糊涂,顺着店主的歪理说,当其歪理发挥到极点时,突然话锋一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其败于自己的歪理之下,正所谓“以毒攻毒”。

滑稽断案,寓惩于谑

直隶易州有一个富家的纨绔子弟,与一位年青寡妇勾勾搭搭,事情被寡妇的小叔子察知,于是告到官府。

知州将富室子弟传来讯问,富室子弟不但矢口否认,而且堂而皇之地狡辩说:“小人虽未中过秀才、举人,但也是读书知礼之人,一向怜老惜贫,乐善好施,怎能做此寡廉鲜耻之事?我与他的哥哥原为莫逆之交,亲如兄弟。他哥哥不幸死后,他嫂嫂生活无依无靠,我顾念朋友之情,时常以钱粮周济他嫂嫂,他因感到羞愧而产生愤忌,故而对小人妄行诬告,请大人明察”。知州虽明知富室子弟平素品行不端,惯于沾花惹草,寻花问柳,所说皆一派胡言,但苦于没有证据,不好治他的罪,于是大怒喝斥寡妇的小叔子,“你竟敢以此丑恶污秽之事诬告你嫂嫂,使你哥哥蒙受羞耻于九泉之下,实是大胆刁民,如若胆敢再来告状,定行予以严惩重罚”。接着又对富室子弟说;“你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大善人,休得与他一般见识,你且跪在一旁,看本官断案贤明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