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19523600000020

第20章 择机进谏篇(3)

燕昭王听了苏秦话后,还是有些担心地说:“我听说齐国有济水、黄河可以做巩固的防线,有长城据防,可以作为险要的边塞,真是这样吗?”苏秦回答说:“天时不作美。即使有济水、黄河,怎么就能作为巩固的防线?老百姓力量贫乏,即使有长城据防,怎么就能作为险要的边塞?况且从前济西人不抽调去服役,用他们来防备赵国;河北人不抽调去当兵,用他们来防备燕国。如今济西、河北的人,全都服役了,整个齐国边境之内已经困乏不堪了。骄横的君主必然不喜好谋划,而亡国的臣子必然贪图财物。大王果真能够不惜宠爱的儿子、同母的兄弟让他们去做人质,拿珠宝、玉帛去贿赂齐王的近臣,齐国就会感激燕国而把灭亡宋国看得很容易,这样齐国就可以灭亡了。”

燕昭王认为苏秦的计策可以延长燕国的命运。称赞地说道,“很高兴地得到您的指教。”苏秦说:“内部有祸乱而不能对付,外来的敌人就不能抗拒。大王您亲自主管从外面攻破齐国的事情,我亲自打进齐国为您做反间,这就是使齐国灭亡的形势。”

燕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苏秦入齐后,取得齐渭王的信任,做了齐相。他通过多方面的活动,为燕国攻打齐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田赞劝楚王纳谏

齐国人田赞为了阻止楚王发动战争,就穿着破旧衣服去见楚王。楚王说:“先生您的衣服怎么这么破旧呢?”田赞回答说;“还有比这更坏的呢?”楚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田赞回答说:“铠甲比这更坏。”

楚王问他是什么意思,田赞回答说:“冬天穿上冷,夏天穿上热,衣服没有比铠甲更坏的了。我很贫困,所以穿的衣服很坏。现在大王您是大国的君主,富贵无比,却喜欢拿铠甲让人们穿,我不赞成这样。或许这是为了行仁义吗?铠甲的事,是有关战争的事啊,是砍断人家的脖子,挖空人家的肚子,毁坏人家的城池,杀死人家父子的事啊。那名声又很不荣耀。或许这是为了得到实际利益吗?如果谋划损害别人,别人也必定谋划损害你;如果谋划让别人遭到危险,别人也必定谋划让你遭到危险。其实很不安全。这两种情况,我认为大王您还是不要选择。”

楚王无话来回答,在考虑田赞的意见。

宋弘责友谏君

宋弘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臣,曾经把自己的好友桓谭推荐给汉光武帝刘秀。他向刘秀介绍说,桓谭从小诵读经史,学识渊博,可以比得上前朝的扬雄、刘向。刘秀接纳了桓谭,拜他为议郎,留在内廷供职。

桓谭不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还十分精通音乐,弹得一手好琴。正巧刘秀也很喜欢欣赏音乐,常常把桓谭叫到宫中弹奏琴曲,娱乐到很晚,耽误了不少办公的时间。

宋弘听说后,很担心皇帝因沉溺音乐而荒废公事,想谏阻这件事。有一天,他听说桓谭给皇帝弹完琴回到家中,便穿好朝服端坐在官府堂上,派人去请桓谭。桓谭来了,他也不给让座,严肃地说:“我在皇上面前保荐你,是想让你用正道来辅佐朝廷,不是让你用靡靡之音引导皇帝去寻乐。以后是由你自己改过呢?还是由我来弹劾你呢?”桓谭听了感到很惭愧,连忙顿首谢罪。他们两人谈了好一会儿,桓谭才起身告辞。

几天后,刘秀举行盛大宴会,又命桓谭弹琴奏乐。宋弘也在场。桓谭想起宋弘的告诫,不免有些局促不安,不禁回头瞅宋弘。刘秀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其中的缘故。宋弘离开座位,摘掉帽子,向刘秀谢罪说:“我向陛下推荐桓谭,是希望他用正道辅助您,不想他却老在宫廷中演奏摩靡之音,长此下去,会使陛下沉溺于音乐,荒废了国事。这实在是我的罪过。我为此责备过桓谭。”刘秀听后,开始还觉不满,仔细一想,却真有道理,下令取消桓谭的演奏安排。

从此以后,刘秀把主要的精力用来处理国家政务,再也不把时间消磨在欣赏桓谭的弹琴上了。

荀或谈奉迎天子

公元196年,曹操与诸将商议奉迎汉献帝至许都一事。有人说,山东之地尚未平定,韩暹、杨奉等人又刚把皇帝护送到洛阳,北边与张杨联合,互相声援,因而难以迅速制服他们。既然如此,还是不要奉迎天子为好。荀或对曹操说:“在历史上,晋文帝接纳了周襄王,天下诸侯便如翼般地影从他;汉高祖为义帝孝服东征,而天下之人都归心于他。自从天子蒙难,将军您首唱义兵以来,只因为山东之地一直战乱频仍,所以您才末采得及远赴关右,赴天子之难。然而即使如此,您还是经常派遣将帅,冒险与天子音信相通。这说明,您虽然身在京城以外,而心却无时不在王室之中,这是您长期以来匡扶天下的大志。现在,天子转回到了洛阳,洛阳却已荒芜不堪,这正是您取义于天下、辅佐皇帝,使百姓感念的大好时机。这时您如奉迎皇帝至许都,一则可以顺从民望,使百姓服从您。二则可以借辅佐皇帝之机,使天下雄杰顺服。三则可以取义于天下,使英俊才能之人前来投效。有了这些好处,即使有人敢斗胆冒犯您,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至于说韩暹、杨奉等人,他们又怎么敢与您作对呢?如果您现在不趁机定大计,不去奉迎皇帝,以后即使再想奉迎,恐怕也来不及了,因为别人也必定有意于此。”

曹操听后,依从丁苟或之言,率兵至洛阳,将汉献帝迎至了许都。奉迎天子,给曹操未来的政治军事活动带来了巨大好处,使之可以挟天予以令诸侯,处处以国家正统的身份出现。仅凭这一点,就使许多英雄豪杰主动归顺了曹操。

郭嘉畅谈南北事

官渡会战之后,袁绍不久病亡其子袁谭、袁尚为争位而互相火并,大动干戈。曹操趁机与袁谭联合,围攻袁尚,占领青州、冀州等地,袁尚逃奔北方乌桓少数民族之地。

公元208年,曹操想要兵发乌桓,肃清袁氏残余力量,稳固后方。但南方刘表占据荆州,拥举重兵,且有刘备前往依附。如果曹操北征乌桓,路途千里,刘备可能会劝说刘表趁机袭取许都。兵发乌桓呢,南方的刘表令人担忧,不发兵呢,北方袁氏残余与乌桓长期联合,无异于养虎遗患。曹操一时难下决断。这时,谋士郭嘉说;“你现在虽然威震天下,名动四表,但胡人认为自己所处之地甚远,不会防备,因此突然袭击,必能获胜。而北方胡人,袁绍曾于他们有恩,现在袁尚、袁熙兄弟前去相投,其势必然联合。且新征服之地的百姓不过是慑于军威才依附于你。如果你舍北南征,袁尚必然依靠乌桓的力量重新起兵,以报兵败之仇。到那时,胡人一动,新征服之地的百姓群起响应,恐怕青州、冀州之地就再不会是我们的了。再说刘表,不过是纸上谈兵人物,他自知才智不足以御使刘备,故不敢重任之;而轻任之,刘备就不会有什么作为。因此,即使是虚国远征,也不必有什么忧虑。”曹操听后大悟,遂以轻兵远出,出其不意,直达乌桓单于王庭,大破之,斩单于王首,袁尚,袁熙远走辽东,北方之地遂被平定,而荆州刘表,果如郭嘉所说,毫无举动。

择机进谏心悦诚服

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听取臣僚意见的开明皇帝。可是到了晚年,他看到天下一派太平景象,渐渐生出骄傲情绪,有点不大爱听反面意见了。身为谏议大夫的魏征很想找个机会对太宗指出这个问题。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一天,唐太宗为皇孙诞生宴请群臣。席间,太宗高兴地说道:“贞观之前,随我夺取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帮我纠正各种谬误,是魏征的功劳。”遂叫人取来两把漂亮的佩刀,赐给房玄龄和魏征。房玄龄爽快地接了过来,魏征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说:“臣实受之有愧!”太宗很奇怪,问道:“此话怎讲?”魏征说:“近些年来,政事已大不如贞观之初,说明我并没有尽到纠正各种谬误之责,所以臣受之有愧!”太宗非常诧异,问道:“难道我的政事不如过去吗?”魏征见皇上这么发问,便说:“陛下权威所到过的地方,比贞观韧年是远了好多,但人心悦服则不如过去,”太宗不解地问,“何以见得呢?”魏征答道;“陛下过去总担心国家出问题,所以政绩越来越好;现在则以为治好了,心安理得,不再求上进。所以说不如过去。”太宗说:“我现在所作的,还是过去那一些,你怎么说不同了呢?”魏征回答说:“贞观初年,陛下惟恐群臣不提意见,常鼓励大家,并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几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虽然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太宗听了有点屹惊,忙、问:“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听到皇上要他摆事实,魏征顺势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判元律师死罪。大臣孙伏伽进谏,认为按照法律不应该判以死刑,陛下接受了孙伏伽的意见,并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赏给他。有人说赏得太厚了,您说,‘即位以来,还没有人向我提过意见,孙伏伽是第一个,所以得厚厚地奖赏他。这是您主动引导人们进谏。’后来司户柳雄隐瞒出身,伪造资历,骗取高官,经主管部门发觉检举,将判死罪,大理寺少卿戴胄说只应该判处流放,他再三申述自己的主张,您终于同意赦免了柳雄的死罪,当时您还说:‘只要都象戴胄那样坚持守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是您能够愉快地接受意见。”讲到这里,魏征见太宗听得非常认真,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前不久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严重地剥削老百姓,妇女流行高臀是宫中传出来的;陛下恨恨地说:‘这人是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文钱,宫女都没有头发,才心满意足呢!’并想治以诽谤罪,惩办皇甫德参,只是因为臣当时苦劝说:‘自古臣子上书,若不激烈直率,就引不起君主的注意,而激烈直率就近于毁谤’,陛下才没有治罪于皇甫德参。这就是勉强接受意见了。”

唐太宗因为喜得孙儿,兴致非常好,所以听了魏征的长篇大论之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拍掌大笑,说:“不错,确实有这些事情,那么,还有吗?”魏征见皇上今儿心情这么好,便继续说道:“近几年来,陛下颇随便动用民力,还说:‘老百姓没事干就会骄逸懒惰,难以管教,而经常让他们服劳役就容易管理和使用’。自古以来,还没有因为百姓安逸而败亡、劳役繁重而安定的。这恐恰不是兴邦强国的真理之言。”唐太宗叹息道:“人真是难有自知之明啊!我要把你刚才所说的抄录在屋中的屏障上,早晚阅读,提醒自己,并要史官写入历史中。”

魏征批评太宗,是趁太宗高兴和发问的时候,这是使皇帝接受劝谏的最佳时机。他抓住这个机会,大胆地向皇帝进谏,使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