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19523600000010

第10章 学富五车篇(3)

刘少奇巧用空棺计

1941年盛夏,担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带着通讯员外出开会。这时,日本鬼子派出的大批汉奸、特务发现了刘少奇的行踪,扬言一定要活捉刘少奇。为此,他们派了大量日伪军在长江登陆配合行动。

一天,刘少奇来到建阳县马庄。此时天色已晚,四周被风吹动的芦苇荡,不时传出阵阵的沙沙声。怎么办?通讯员说;“咱们到芦苇蔼里隐蔽吧。”

刘少奇凝视着不远的村于,说:“不!我们应该相信这里的群众。”说完,来到村口一家敲门。开门的是位中年汉子,他仔细的审视着来人。当他的视线落到刘少奇身上时,忽然兴奋而又惊喜的低声说道:“你不是胡服(刘少奇化名)胡政委吗?”刘少奇一怔,忙上前端详起来;“你是马玉甫同志!”原来,刘少奇在盐城工作时,马玉甫去汇报过工作,是抗日民主政府的一位代表。

进屋后,刘少奇详细谈了目前的形势,并问他:“这里是否安全?”

马玉甫播了摇头,然后,把这里的情况告诉了刘少奇。

正说着,就听屋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一阵汪汪的狗叫声。

刘少奇问:“老马,咱们要尽快想个办法把文件先隐蔽起来,现在村里是否有空着的棺材?”马玉甫一时没弄明白。

刘少奇忙解释说:“是这样!把文件装进棺材里埋到地里,这样准叫敌人搜不到。”

马玉甫道:“现成的棺材倒是有,只是你们怎么脱身?”

刘少奇说,“顾不了这许多,先把文件藏好!”

突然,马玉甫眼睛一亮,说:“不妨把空棺封好口,贴上灵柩纸,抬上船,咱们三个穿上孝衣,跟船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怎么样?”

“好!来个空棺计”,刘少奇点点头表示同意。

马玉甫连夜组织群众,钉棺的钉棺,做孝衣的做孝衣,忙活了半夜。天见亮时,报告说大批日伪军正往马庄奔来。

情况紧急,马玉甫遂指挥送葬的人一边“哭”,一边将棺材抬上了船。船刚离岸,一队日伪军便追了过来,强行命令船靠岸检查。刘少奇对马玉甫说:“告诉鬼子,棺材里的人是得霍乱病死的,会传染人的。”便带头装着呕吐起来。

马玉甫知道了刘少奇的用意,遂一边吐,一边上岸回话。当鬼子和汉奸听说是霍乱病人,忙命令赶快开船。

就这样,刘少奇巧设“空棺计”,平安脱离了险境。

赵襄子智夺代国

晋卿赵筒子病重,召见太子告诉他说:“等我死了,安葬完毕,你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去观望。”太子恭恭敬敬地答应了。简子死了,安葬完毕以后,太子穿着孝服,召见大臣们并且告诉他们说:“我想登上夏屋山去观望。”大臣们都劝阻说:“登上夏屋山去观望,这就是出游啊。不能穿着孝服去出游。”赵襄子说:“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废除。”大臣们都恭恭敬敬地答应了。

襄子登上夏屋山观看代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代国一派欢乐景象,襄子深受启示,说:“先君是用这种办法来教诲我啊!”

赵襄子观山回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夺取代国的方法。于是就先友好地对待代国。代国君主爱好女色,襄子就请求把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为妻,代国君主答应了。襄尹的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以后,襄子事事都讨好代国。代国地方适宜养马,代国君主把好马奉献给襄子,代国的马都送光了。襄子告诉代国君主,请求设宴招待他,让代君到晋国来赴宴。赵襄子事先命令几百个跳舞的人把兵器藏在舞具之中,事先准备好大的金酒器。

代国君主来厂,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把酒器翻过来击在代国君主头上,只一下,代君脑浆就流了地。跳舞的人拿着兵器搏斗,把代君的随从全都杀死了。

商鞅智俘公子印

公孙鞅对于秦王来说,并不是宗亲,也没有什么友情,只是凭着才能在秦国被任用。所以,他要对秦国尽职尽忠,除了进攻别的国家没有其它办法。

一次,秦王让他率兵进攻魏国。魏国那边派公子印率领军队迎敌。公孙鞅在魏国时,和公子印很要好。他派人对公于印说:“我所以出游并希望显贵,都是为了公子您的缘故。现在秦国让我率领军队,魏国让公子同我抗拒,我们怎么忍心互相交战呢?请公子向你的君主报告,我也向我的君主报告,让双方都撤走军队。”当双方都准备带领军队回去的时候,公孙鞅又派人对公子印说:“回去以后再也无日相见,希望同公子聚一聚再离别。”公子说:“好吧。”

魏国的军校们听说后,都谏诤说:“不能这样做。”公子印不听。于是两人相聚叙旧,公孙鞅乘机埋伏下步兵车骑俘虏了公子印。

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得到了闻名天下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件事后,便想以强欺弱,占有这块宝玉。他派人到赵国去告诉赵王说:“秦王愿意拿出15座城来换和氏璧。”赵王这下为难了,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家认为,如果答应了秦王的要求,可能会失去宝玉又得不到城池;如果不答应,又会因此而得罪强秦,为今后带来麻烦。这时,官者令缪贤出来向赵王说,他有个问客叫蔺相如,这个人有勇有谋。定有办法处理这件事。赵王便立即召见蔺相如,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强赵弱,赵国应当答应下来。”赵王又问;“如果秦国失信,得宝玉而不给城池,该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这代价太高。赵国如果不答应,便显得没有理了。如果赵国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秦国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无理了。我们国家弱,不能承担无理的罪名,这个罪名应由秦国承担。”赵王认为蔺相如说得有理,便决定派他出使秦国,蔺相如表示,如果秦国没有诚意,交不出城池,他将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归赵国。于是,赵王拜蔺相如为大夫,带和氏璧使秦。

蔺相如来到秦都咸阳,秦王接见了他。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王大喜,接过宝玉反复观看,赞叹不已。秦王又把宝玉传给身边的人看,传来传去,宫廷里一片赞叹声。蔺相如被冷落在一边,心中不免生气,他见秦王绝口不提给赵国城池的事,便知其中有诈。于是,他想出一计,上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宝玉是非常美好的,可是那上边还有一点点小毛病,请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不知是计,便把宝玉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玉在手,脸色立刻变得严厉了,说:“大王曾经许下诺言,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它。当初我国的大臣们都说大乏是想欺骗我们,唯独我认为大王是讲信义的,于是赵王斋戒五天,隆重地派我来献上这块宝玉。谁想到大王却随随便便地把它传给宫里人看,根本不提以城池交换它的事。这说明大王没有诚意,所以我把它收回来了。现在宝玉在我手中,如果大王要用强,我就将一头撞到这根柱子上,让我的头和这五一起粉碎!”秦王一听,知道不可用强,便好言相劝,又假意让臣下拿出地图来,指出那15座城池的位置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里明白,便对秦王说:“当初我们国君为了给大王送和氏璧,曾经斋戒五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因此,为了表示诚意,大王你也应当斋戒五天,举行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无奈,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住下,心里仍在盘算着对付秦王的办法——他觉得秦王靠不住,便命手下人先带着和氏璧潜行出城,回赵国去,自己留下来继续同秦王周旋。

五天过去了,秦王召集大臣们举行受璧仪式。蔺柑如参加了仪式,但却两手空空,没有带和氏璧来。秦王问是怎么回事,蔺相如回答说:“秦国自穆公以来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位讲信义,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怕受骗,所以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天下人都知道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真的拿出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国没有不给的道理。所以,请大王先割让城池,赵国一定会献上宝玉。现在,当着大家的面,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听了蔺相如的话,心里非常生气。可是,他知道现在治蔺相如的罪也没有用,便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既然已经这样做了,我又怎么能为了一块玉石而伤了我们两国的和气呢?”秦王设宴招待了蔺相如,便送他回赵国了。

蔺相如不畏强暴,在秦王面前两次用计,使和氏璧完整地回归赵国,又保住赵国的尊严,可以说是大智大勇之才。

陈轸说服昭阳不伐齐

楚将昭阳率领军队攻打魏国,杀死了魏将,打败了魏军,夺取了八座城池。昭阳乘胜带兵继续攻打齐国。齐王非常害怕,赶紧派遣陈轸出使楚国,说服昭阳退兵。

陈轸到了楚国,见到昭阳,一再拜贺他取得的巨大胜利,昭阳听后洋洋得意。陈轸问道:“按照楚国的法令,战斗中杀死敌将消灭敌军的人,应该封什么宫爵?”昭阳回答说:“封官为上柱国,赐爵为上执圭。”陈轸又问;“比这个官爵更显贵的是什么?”回答说;“唯有令尹这职。”陈轸说:“这么说令尹最显贵了!楚国一定要设置两个令尹了!”昭阳不明白陈轸的意思,问此话怎讲。陈轸说:“请允许我打个比方。楚国有个人在祭祀时,赐给他的舍人们一坛子酒。舍人们相互说:‘这坛子酒,大家都喝肯定不够,一个人喝又有余。我们就在地上画条蛇,谁先画完谁先喝。’其中一个人先画成了,拿过酒来准备喝,他左手提着坛子,右手又去画蛇,说:‘我能给蛇添上足。’还没有画完,另一个人画完蛇,夺过坛子说:‘蛇根本就没有足!’说着就把酒喝了。画蛇添足的人,倒把应该得到的酒让别人抢去了。如今将军为楚国而进攻魏国,已经得到八座城池,乘胜又要进攻齐国,齐王非常害怕将军,将军到此已经功成名就了,如果还想官爵上再加官爵,可就危险了。不知道适可而止,最后落个身败名裂,就好象那个画蛇添足的人一样。”昭阳认为陈轸说得对,就撤军离去不再进攻齐国了。

列子谢绝馈赠

列子是战国时人,当时家里很贫困,满脸是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个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子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

列子没有接受子阳的馈赠,谢绝了使者。使者离开了,列子进了门,他的妻子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了,相国派人探望并给您送来吃的,您却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穷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能接受的原因。”后来,人们起来发难,杀死了子阳。子阳因为没有主见,遂遭杀身之祸;列子善于观察人事,遂保全了性命。

叔孙通献治国之计

叔孙通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也是汉朝礼仪朝制的制定者。

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曾经把秦朝实行的苛刻法令、繁琐礼仪全都废除了。当他做了皇帝后,头脑中尽是“马上打天下,马上坐江山”的思想,还不懂得实行礼仪礼治的重要性。刘邦手下的大臣绝大多数出身微寒,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大讲究礼貌。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刘邦小时候的朋友,彼此在一起随便惯了,没有什么礼节的拘束。更何况这些人都有战功,自以为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动不动就居功自傲,放纵言行,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没大没小的称兄道弟,一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急了就拔出剑来在朝廷上乱劈乱砍。刘邦开始还不大计较,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不能再象以前当草莽英雄那样让下属们随随便便,应该制订出一套朝廷仪礼来规范文武大臣,以便树立起皇帝的权威,治理好天下。

叔孙通原来是一个儒生,秦朝时还当过博士,对儒家讲究的礼仪制度十分熟悉。起先,他知道刘邦向来不好儒学,不敢进谏,后来看出了——皇帝有建立礼制的意思,便趁机建议说:“打天下时,读书人常无用武之地,可是要治理天下,是离不开读书人的。陛下想制定一套朝制礼仪来约束臣民的言行,真是英明之举。臣愿意到礼义之邦的鲁地去征招一些熟悉礼节的儒生,让他们和我的门生共同拟定一套上朝的仪式,使文武百官有章可循。”刘邦说:“好是好,只怕难以办到。”叔孙通说:“据臣所知,从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都有自己的礼仪制度,只不过由于时代不同,情况不同,各代的礼节仪式都有一些改变。我打算参考古代的礼节,再采取一部分秦国的礼仪,制定出适合于我朝的礼仪规矩来。只要陛下有决心,勤加演习,是不难实行的。”叔孙通提出的不光是一个制定君臣朝会时的具体礼仪的问题,而是一个用礼治管理天下的政治谋略,正好回答了刘邦面临的如何坐江山的问题。刘邦听后,满意地点头说:“可以试一试,但是礼仪不要定得太难,能让我也学得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