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狗的主人赶来了,嚷嚷着让孙虎赔狗,而孙虎却仗着酒性偏偏不给,两人便对骂起来。
于是劝架的、看热闹的,闹成一团不可开交。
施耐庵当下拨开人群挤了进去,好言劝慰狗的主人,并承诺由自己赔狗钱,双方这才罢休。
人们都为施耐庵的行为大惑不解,而施耐庵却如获至宝地回到家中,展纸铺墨一气呵成,把孙虎战黄狗的情节移植到武松打虎上,这一章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
施耐庵写武松打虎,并没有现成的蓝本可资借鉴,因为谁也无法看到人虎相斗的场面。但他偶然间发现了人狗相斗的全过程,醉汉对恶犬,虽无人虎相搏的惊心动魄,却也有狭路相逢的激烈非凡。
于是他把孙虎醉后打黄犬的故事改写成武松打虎,借鉴了其中的人畜动作和醉汉形象,倒也十分恰如其分。
后人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说:“‘恶虎临死困兽犹斗,将地上扒一土坑’尤其贴切”,殊不知这一节正是由人狗相斗的一幕中得来的呢!
顺手牵羊祝枝山猜谜得钱
祝枝山是明朝的大文人,为人诙谐幽默。
有一次,他出游到了杭州城。
城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原来是碰上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灯谜大会。
祝枝山最爱看热闹,而且猜灯谜很有一套本事,当下就挤进人群四处观望。
这次灯谜规模盛大,美丽的西湖边上,悬挂了上万条灯谜,由于是群众性文娱活动,所以多数灯谜制作以趣取胜,浅显易懂,老百姓只要稍动脑筋一般都会猜出来,祝枝山对这样的灯谜不感兴趣。
祝枝山东游西逛,忽然看见有一群人围着一个灯谜小声的议论着,不少人看了半天,不得其解,都摇摇头走了。
祝枝山分开众人,上前一看,只见这个灯谜上一边画一张人脸,另一边挂了一串铜钱,边上写着:
“打一俗语”。
这个灯谜出得可真是有点邪门。
祝枝山在灯谜前想了一会儿,不禁乐了。
他快步走上前去,抓起那串铜钱就走了。
人们起初还弄明白他这是在干什么,等到醒悟过来。才发现这个近视眼书生拿走了灯谜上的铜钱。
清平世界,路不拾遗,这人竟然如此大胆,一下子犯了众怒,人群中走出一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把祝枝山给拽了回来。
“你们这是干什么嘛?”祝枝山理直气壮地责问小伙子。
“干什么?我们倒要来问你呢?今天是灯谜大会,你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把挂在灯谜上的铜钱给拿走了呢?爱占小便宜也不能这样啊?难道想破坏灯谜大会不成?”
祝枝山一听哈哈大笑:
“这说明你们都还没有悟透这副灯谜啊!实际上谜底就是‘要钱不要脸’,我如果不拿走这串钱,灯谜永远都没有答案啊!”
小伙子这才明白过来,满脸通红地放了手。
“要钱不要脸”是一句人人熟知的俗语,一般人猜不出来,是受惯性思维束缚所致,因为在众目睽睽下做“要钱不要脸”的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艺术家的思维却能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祝枝山能想出灯谜的正确答案。
巧答老师徐文长少年老成
徐文长,名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私塾先生把徐文长和其他小伙伴叫到一条小河边,拿出两只小木桶盛满水,问大家:
“你们谁能从这桥上走过去?”
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没有一个人敢接腔。
因为这条小河是小伙伴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河中间没有浮桥,只用几根木头搭了起来。现在是汛期,水面早已平过了木头,平时大家过桥还得脱光了脚,十分难走。
现在老师让同学们提着两桶水走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让我来试试吧!”
人群中忽然响起一个声音。
大家回头一看,见是徐文长,不由放下心来。小伙伴中就数徐文长最聪明,他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只见徐文长拎起两桶水走到小河边,然后把两只木桶放进水里,佝偻着腰慢慢的向对岸走去。
由于水桶漂在水面上,所以小文长没费多大力气便达到了目的。
又有一天,老师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把一件小礼物系在竹竿顶端,然后告诉大家说:
“这根竹竿上绑着一个小礼物,你们不准垫凳子,也不能把竹竿横着放,谁能将礼物取下来,这礼物就归谁。”
小伙伴们一看有礼品,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老师的要求又很苛刻,既不能垫凳子,又不能横竹竿,要取下来也确实有些难度。
小伙伴们便围到竹竿旁,有的乱蹦乱跳,可竹竿实在太高,够不着;有的把竹竿使劲往地上戳,想把礼物给甩下来,可礼物捆扎得太紧,一时也不能得手。
这时只见徐文长走过来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竿走向一口水井,然后把竹竿慢慢地往水里放去,当竹竿和他一样高时,他就毫不费力地把礼物取了下来。
老师惊喜地说:
“文长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提着两桶水过一座浮桥,纵使大人也难以办到,何况是一个孩子,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河中。但徐文长却突破了人们的思维局限,巧妙地利用水的浮力使两桶水“游”过了河。
高高的竹竿上绑着礼物,不能垫着东西上去取,也不能把竹横竿放。上、左、右三个方向都不行,看来就只有向下一个方向了。徐文长恰恰选中了这个惟一正确的方向一个小小的孩子,有此思辨能力,确实不同凡响。
自讨没趣
齐国的晏婴出使吴国。
吴王对外交官员说“我听说晏婴是北方的辩士,熟悉礼节。让接待人员接待他的时候,称我为天子,看他会怎么说。”
第二天,晏子有事求见吴王。
外交官员对晏婴喊道:“天子召见。”
晏婴装出十分感慨的样子,说:“我真是没用啊!我受敝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却稀里糊涂地竟然来到了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
外交官员传报了晏婴的这番话,吴王只好说:“对晏婴说,夫差请他进来。”
于是,晏婴以诸侯之礼晋见了吴王。
逾淮为枳
齐国派晏婴出使楚国。晏婴在当时是十分有名的人物,以学识渊博、机智善辩著称。但相貌不太好,身材矮小,面貌黎黑。楚王不太服气他,便想趁他到楚国来的时候羞辱他一番。
楚王事先派人绑着一个人来到宫廷,让他们故意走过楚王及晏婴的面前。楚王故意把他们叫住,问发生了什么事。楚人报告说:“这个齐国人涉嫌偷盗。”
楚王转过脸来,对晏婴说:“难道齐国人是擅于偷盗的吗?”
晏婴一点也不紧张,非常随意地说:“我听说,出产在江淮一带的又香又甜的橘子,一到了淮北就变成了又苦又涩的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啊!现在这个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却偷盗,岂非是环境的关系吗?”
楚王无言以对,讨了一个老大的没趣,只好苦笑着说:“我想取笑你,没想列却取笑了我自己,贤明的人真是不可随便开玩笑啊!”
孔子像天
齐景公对子贡说:“听说您很贤明,您拜谁为师呢?”
子贡说:“我拜子仲尼为师。”
景公说:“仲尼真的贤能吗?”
子贡说:“贤能。”
景公说:“那么,到底有多贤能呢?”
子贡说:“我不知道。”
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能的,却又不知道他有多贤能,这怎么可能呢?”
子贡说:“如果现在说天高,那么,不论是老是少,是聪明还是愚蠢,人人都知道;但如果问天有多高,人家都会说不知道。所以。我只知道我的老师贤能,却不知他有多贤能。”
远水不解近渴
庄周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学者,但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向魏文侯借粮,魏文侯说:“等我们收了租子的时候,我把粮食送过去给您。”
庄周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大路旁边有一条鲫鱼,干渴得快要死了,叹着气对我说:‘只给我一点水,我就可以活下去了。’我对这条鱼说:‘请你等着我,我为你去楚国,请楚王引长江、淮河的水来浇灌你。’它说:‘我现在活在盆子里。随时都会死,急得不得了,你还说去见楚王,引长江、淮河的水。等你来的时候,只能在卖鱼干的店铺里找到我了。’现在,我在十分急迫的时候才来向您借粮。要等你收了租子再给我粮食,到那时,您也只能在做工的地方找我了。”
于是,魏文侯发了百钟(一钟折合六斛四斗)粮食,派人送到了庄周的家里。
进谏之道
元朝脱脱执政时,有一位神童前来进见,自称会做诗。脱脱随手而指,让他以挑担子为题赋诗一首,童子当即做出一首绝句,诗云:“分得两头轻与重,世间何事不担当?”这首诗是平淡无奇的。但却大有深意。意在讽刺脱脱做事不能权衡轻重。
脱脱执政的时代,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代。朝政混乱。盗贼蜂起,脱脱掌握国家大权,责任重大,如果没有顽强的智计来维持局面,很容易使事情败坏。史书上往往称赞脱脱轻视钱财,远离声色,礼贤下士,恪守大臣的节操,具有古代贤相的遗风,但却被小人所迷惑,由于急于了结个人恩怨,以至亲自率军出征,结果是功亏一篑,被哈麻谗言陷害,死在淮安,国家也随之灭亡了。这是由于他平时不善于权衡事情的轻重,所以不能担当大任,这名神童的诗很巧妙地讽谏了他的这一弱点,可惜的是脱脱把它忽略了,没有悟出其中深刻而中肯的道理。
宋宗元评论道:我听人说,以“讽”为谏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做法。那么,古代的大臣以忠言谏主为己任,直言尽忠,难道都不足为训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说进谏之道重在“讽”的话,那么,在尧、舜时代,君臣之间相互问答唱和,有这样的事吗?没有。在夏、商、周三代鼎盛时期,大臣献计献策,君主训导臣下,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呢?没有。上有圣明的君主,下有正直的大臣,君臣同心同德,举措得当,言语行动准确得当,即使有不足之处,随时可以指出,加以匡正,无不顺应民意,哪里用得着“讽”呢!之所以有“讽”,是出于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况且,所谓的“讽”,必须是旁征博喻,故意地绕着弯子讲道理,甚至有人花言巧语地进行莫名其妙的诡辩,大多类似于优伶给人开心逗闷的把戏,哪里是大臣侍奉君主、谈经论道的方法呢?凭着朝廷宫殿的无比的尊严,天子的赫赫威势,却动辄以讽刺进谏,朝廷上岂不成了上演滑稽戏的勾栏瓦肆?然而,用什么办法来取代这种做法呢?答案是:言谈微中,可以解纷。倘若使进谏的人懂得因势利导,有什么错误不能得到挽回和补救呢?孔子说自己选择讽谏,是基于春秋时期的混乱局势有感而发的,并不是教导人们一慨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开明盛世。
不撄其锋,迂回劝谏
唐代的裴度是一位著名的宰相。一次。唐敬宗将要到东都巡游,大臣们都极力劝阻,所说的理由无非是国家尚未安宁,国库尚未充实等等,敬宗不听,还是坚持要出去巡游。这时,裴度不慌不忙地出班奏道:“国家建立别都,本来就是准备让皇帝巡幸时住的。但是,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宫阙、官衙以及军营已经长满了草木,荒凉不堪,破败未加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把它修整一新,然后才能请天子去巡幸。仓促出行,没有准备,有关的官员将会因此被治罪的。”
皇上听了这番话,高兴地说:“大臣们劝阻朕的时候,都没有谈到这一点。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现在巡游确实有所不便,何必非要现在去呢?”因此取消了巡游的打算。
唐肃宗时,有人建议迁都洛阳,郭子仪力谏不可,肃宗才放弃了这个主意。到了唐敬宗时,朝廷内外多少有所安宁,但自从遭安史之乱以来,国库一直十分空虚,宫阙也破败不堪,国家甚至没有财力把它修整一新,更不用说大举搬迁,自相惊扰了。裴度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巧妙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请求皇上延缓出巡的日期,不用大动干戈,而是以十分恳切的规劝使得皇上放弃了成命,是很合乎宰相的身份的。